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安东尼·葛姆雷中国展:雕塑是一种时空对话,如静止中移动

澎湃新闻记者 朱洁树 陆林汉
2017-09-09 12:06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安东尼艺术挚友理查德·诺贝尔谈其雕塑艺术。编辑 陆林汉(02:52)

他的雕塑,总是以某种方式与周边时空产生对话,也试图勾连人们的心灵。

“一个雕塑是一个物体,你把它制作出来,放在大街上,改变了大街的样貌。但与此同时,它是否能够改变人类的内心,造成影响?艺术,是否能够成为探索人类意识的一把钥匙?”9月8日,英国知名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在上海的演讲中与观众分享自己的思索。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获悉,在上海龙美术馆呈现的展览“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个重要展览,展览从9月9日持续至11月26日,展览的核心作品《临界物质II》由60个真人大小的铸铁人体组成,均是以葛姆雷本人的身体翻模铸造的。对他来说,一件雕塑重要的不是外表,而是内里。“我们的身体存在于某个空间,某个空间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艺术家表示,他借用柏拉图的说法,“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另一个人是怎么想的,在那具皮肤之下,有无限的可能性。”

安东尼·葛姆雷作品《在别处》(1997),而今永久安置于利物浦的海岸

安东尼·葛姆雷为伦敦特拉法加尔广场第四基座设计的项目《一个又一个》(2009)

安东尼·葛姆雷的人形雕塑被安置于这个世界的山巅和海岸、雪山和旷野,有时他的人形也会出现在城市,在建筑边缘,被倒吊下来,匆匆而过的路人甚至会担心它身处险境。他也曾使用真实的人体作为其作品的媒介,在伦敦的特拉法加尔广场的第四基座,2400个人在2400个小时里面轮流成为“活着的雕塑”,持续白天日夜无休。他的雕塑,总是以某种方式与周边时空产生对话,也试图勾连人们的心灵。

“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个重要展览,展览从9月9日持续至11月26日,参展作品包括7件装置和雕塑,以及大量的绘画、版画和素描。通过不同类型的作品,观众可以体验到艺术家的创作概貌,也可以了解到雕塑家的丰富维度与深刻省思。

《临界物质II》是本次展览的核心作品,由60个真人大小的铸铁人体组成。这件作品在诞生以后的20年间曾经在欧洲各地展出,而今首次来到亚洲。艺术家每次都会因地制宜地摆布60个人形雕塑。在龙美术馆的展厅里,它们或散乱地堆叠在一起,仿佛是大屠杀的场景,另一边,12个姿态各异的雕塑排成直线,让人联想到“人类的进化”。这两组雕塑并置,仿佛隐喻了文明的曲折进程。其余的人体分散地遍布于展厅各处,或是仰面平躺,或是面墙跪地,或是以坠落姿态从空中悬置下来……吸引观众去寻觅、观察与感受。

《临界物质II》(1995),“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均是以葛姆雷本人的身体翻模铸造的。

展览中另外有两件可以走入的“容器”。《走廊II》(2017)是一个15.5米长的通道,其外观模拟了站立着的人体形状。观众可以从开口的一头走入,经历一场黑暗与未知的旅程。“你的身体挡住了光线,你走入自己的阴影,”艺术家介绍说,“这将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你所面对的只有自己,有些人也许无法走完。”

《走廊》(2017)

《呼吸的房间IV [RIO]》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艺术家用荧光的框架构建了三维立体的环境,观众可以在黑暗的时候走入其中,与其互动。当视觉受到限制,其他感官会变得敏锐,你会专注于周边的声音、旁人的移动。当耀眼的灯光亮起,你几乎看不清任何东西,待到眼睛习惯了光亮,你才会重新看清所有的细节,身边的彼此。

《呼吸的房间Ⅳ [RIO]》(2012)

此外,展览中还有四件悬浮雕塑作品(2008-2012),看上去就像悬浮于空间中的绘画。它们都源自于一个身体的形状,不断散逸变化,仿佛是模拟了一具身体所环绕的能量、周边的场域,在此,身体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而观众可以走近体会这种状态。

《感知材料XXXVI》(2008),“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展览现场


绘画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的核心部分,本次展览也是首次艺术家尝试将其画作和雕塑一通展示,展览中涵盖了艺术家从1981至2016年间所创作的大量纸上作品。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艺术家创作的不同维度。

“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展览现场

“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展览现场


安东尼·葛姆雷出生于1950年代,成长于1960年代,年轻时候是一个嬉皮士,直到一次印度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龙美术馆的演讲厅里,他邀请听众一起参与冥想,感受空间中将彼此联系在一起的能量传达。他也欢迎参观展览的观众在展厅里自在躺下,看着天花板上悬下的雕塑,和身边展品互动,以自己的方式去体会展览。“当你进入我的作品,我所说的都不再重要。第一手的体验是最重要的。”

“博物馆曾经是珍宝的汇聚之地,而今,我希望艺术是可能性的开放空间。我不希望自己的作品高高在上,我希望它们能够提供一个契机,在这里,人们可以跳脱日常生活,更好了解自己。”艺术家如是说。

安东尼·葛姆雷

————————————

专访艺术家20年挚友、伦敦金匠学院教授

理查德·诺贝尔:他希望观众用身体来探索空间

澎湃新闻:安东尼·葛姆雷作品中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诺贝尔: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并不试图告诉观众应该怎么想。他提供一个环境,观众可以自己去思考他的雕塑有什么意义。他给予人们机会去建构自己的意义,关于作品,也关于自身与作品的关系。事实上,他将雕塑理解为一种人们寄居的空间。

澎湃新闻:这种特质有没有在展览的作品中反映出来?

诺贝尔:他的作品有两个类型。一种是身体形式,就是根据他自己的身体塑造的雕塑。还有一种是容器,就是你可以进入的空间。《临界物质II》是第一种类型,在龙美术馆前两个展厅里,这些身体以杂乱的方式堆叠在一起,亦或排成一列,其他身体遍布空间,抵着墙壁、倒在地上、从天花板悬挂下来……进入展厅,你的第一个感受是,真美。紧接着你会问,为什么?你得试着理解,你会与人讨论,但没有正确答案。《走廊II》属于第二种类型,它是人形的悠长容器,非常黑暗。当你走入自己的阴影,你会开始产生疑问,为什么我在这里,终点是什么。我想你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就仿佛在那一刻,你与世界隔绝,体验到了孤身一人。而在《呼吸的房间IV [RIO]》中,当灯光亮起,一切会变得非常晃眼,灯灭时,你只能看到荧光色的结构,就像是空间之中3D的素描。

澎湃新闻:艺术家本人真的一动不动地将自己翻模做出了这些雕塑吗?

诺贝尔:《临界物质II》中有12种不同的姿态。每一件的模具,安东尼都是以自己的身体制作模具,他将石膏涂抹在身上,一动不动,等待一两个小时,他所体验的是完全的黑暗。等到石膏成型,别人把石膏切开,才将他释放出来。这成为他的雕塑的基础,紧接着他会使用铁、铜等金属铸造成型。因此,他的雕塑,实际上是他身体的内部,而非身体的外部。

澎湃新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你在公共空间看到他的作品,会被感动。在制作的过程中,仿佛是他身体内部的一些能量被保留了下来。

诺贝尔:是的,我觉得它确实感人,其中有一种脆弱性。你知道,他并没有完全掌控这个过程,会有其他人实施,而他必须信任他人。这些雕塑的动作很简单,但却是狠普遍的,低头、抬头、躺下、蜷缩……在表面上没有什么个性化的特质,很容易让人们感同身受,将自己和作品联系在一起。

澎湃新闻:安东尼邀请观众在展厅里躺下来,望着垂吊下来的身体,或是与雕塑互动。你怎么看这样的邀约?

诺贝尔:他希望观众用身体来探索空间,不仅是以习以为常的角度看待空间,也应该去思考身体和空间的关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