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九部门整治保健品欺诈背后:侵权事故多发,有老人被骗后自杀

澎湃新闻记者 朱远祥 实习生 李莉
2017-09-10 07:33
来源:澎湃新闻
一号专案 >
字号

玉石床产生的超长波,可以渗透人体皮肤、肌肉及骨头,达到“隔空消炎”的疗效——广东佛山一家“老人免费体验店”的营销人员,向老年顾客推销玉石床时如此介绍。

佛山市工商部门近日对这家涉嫌虚假宣传的门店进行了查处。此外,9月7日,当地媒体披露,截至今年8月底,佛山市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检查“老人免费体验店”278家,立案查处违法案件30起。这是今年广东开展相关整治行动的一个缩影。

免费体验、健康讲座、“亲情服务”,近年来,类似定位老年人保健产品营销活动在各地屡见不鲜,却有不少暗藏陷阱——有的引发侵权事故,甚至导致老人自杀,有的引诱老人上钩后卷款而逃……更多的结局是,一群群老人遭“忽悠”之后,却因取证困难或对方人去楼空,陷入维权困局。

老套的手法,熟悉的故事,为什么会在一个个怀揣健康梦的老人身上上演?

9月4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安部、工商总局等9部门,召开了全国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局长毕井泉在会上说,这次整治是近年来参与部门最多、时间跨度最长、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专项行动,“要把最严格的监管落到实处。”

送鸡蛋引诱,“药企老总”诈骗两百多名老人

早上6点,天刚刚放亮。一家酒店的会场内,灯火通明。曹玉亮拿着话筒走上会场前台,向坐在台下的上百名老人打招呼,然后开始口若悬河地演讲,主题是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神奇的产品。

2015年底至2016年初,辽宁人曹玉亮多次举行“健康讲座”。那时,他自称是广西玉林制药集团的“销售总监”,向老人们推荐一种叫珍生胶囊的产品。

年过六旬的吉林市民孙涛(化名)一度成了“曹总”的“粉丝”。2015年12月底,他在街上接到“送健康”传单,便和老伴去船营区一家酒店的二楼会场听讲座。“第一天送了8个鸡蛋。”孙涛作证时回忆,连续六天送了鸡蛋后,工作人员开始给参加讲座的老人送挂面、酱油和醋,还每天赠送一粒药,叮嘱晚上睡觉前吃。十八天后,“健康讲座”开始宣传药品——一种神奇的珍生胶囊。

“曹总讲课时说,这药能治肿瘤、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孙涛回忆,会场上的工作人员还开展了各种抽奖活动,“还有补贴,说买药后的第二天就给,返回的钱比买药的钱还要多。”孙涛信以为真,就买下两盒胶囊,花了4000元。可后来,“补贴”没有了,“吃胶囊也感觉不到效果。”

跟孙涛一样上当的,还有吉林市船营区和昌邑区的两百多名老人。大家买珍生胶囊,每人花去4000元至12000元。

法院审理查明,2015年底至2016年初,被告人曹玉亮指使多人,以赠送鸡蛋、挂面等小礼品为诱饵,召集老年人听健康讲座。曹玉亮冒充教授和广西玉林制药集团领导身份,谎称为玉林制药集团销售珍生胶囊,夸大产品疗效,“通过四轮购物、抽奖后全额返款的方式,使老年人产生惯性思维,误以为购买产品可以全额返款。”

法院认定曹玉亮诈骗数额共计人民币135.6万元。曹的药企“销售总监”身份也被证实纯属虚构。

2017年3月底,吉林市中级法院作出判决,认为被告人曹玉亮构成诈骗罪,遂维持了一审法院的刑事判决:判处曹玉亮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二十万元,继续追缴违法所得。

曾经被数百名老人在台下仰视的“曹总”,终于褪去了光鲜的伪装。

养生讲座“十面埋伏”:有老人被骗后自杀

曹玉亮的“讲课”模式,似乎迎合了许多老人对健康知识的渴求。以“开大会”的形式召集老人们,适时推介销售产品,就是保健品营销模式中的“会销”。

湖南宜章县机关干部谷志健最近比较烦。他告诉澎湃新闻,他的父母、岳母,都迷上了“会销”活动。前段时间他做通了父母的工作,他们答应不再去“听课”,可在资兴市生活的岳母却对各类保健产品着了谜,经常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去“听课”、“开会”。

“完全是被洗脑了,你反对她买产品的话,老人家会认为你不孝顺。”谷志健感叹道,一些保健品营销人员的小恩小惠,让许多老人放松了警惕。

的确,“会销”要吸引老人们,礼品、奖品成为屡试不爽的幌子。

河北省无极县300余名老人,就遇到了一场礼品骗局。据石家庄新闻网报道,今年7月中旬,几名男子到无极县搞“健康讲座”,参加的老人都能获得礼品。

第一天,100多名来听课的老人,每人得到两斤鸡蛋;第二天,来听课的人数翻了一番,每人领到了两袋洗衣粉;第三天和第四天,听课人数达到了三百余人,缴纳押金的老人可领到一台小家电,讲座结束后押金全数退还;第五天,来听课的老年人争先恐后地交押金,300多名老人缴纳了30余万押金,却不见发放礼品。几名“工作人员”也消失了。

7月底,该案6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原来,所谓的各种家电礼品,都是骗局的道具而已。

除了送些生活用品,一些商家会推出更大的诱惑——送“免费旅游”。

青岛60岁老人陈正林的悲剧就跟“免费旅游”有关。据央视报道,陈正林从2013年起,四年时间买了近10万元保健品。保健品公司承诺让其和老伴去巴厘岛旅游,但一直未兑现。

2017年3月11日,陈正林跳海自尽,留下一封遗书:“我以自己的教训来告诫那些好人,不要轻易上这些购保健品送东西、送旅游等的当。”

除了提供各种“好处”,营销人员常向老人们打亲情牌——对于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这种热情和关爱很容易令他们感动。

可温情背后往往暗藏陷阱。《南都周刊》今年采访了一名曾在某“养生馆”推销保健品的工作人员,这篇题为《我是怎么骗老人买保健品的?》报道,后来被《读者》杂志转载时使用了另一标题:《养生讲座“十面埋伏”》。

据报道,浙江一家养生馆连续三个月的销售冠军“小K”介绍,公司有专人培训保健品销售员,他们必须学会揣摸老人心理,并掌握一套“话术”——

“我们一般不叫他们爷爷奶奶,而是叫叔叔阿姨。因为这样显得他们更年轻。”

“保健品要说成‘保健食品’,老人容易放下戒备心。”

“我们每天都开会,几个人琢磨一位老人,专门针对老人的性格、家庭及收入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制订第二天的计划。”

小K介绍,“养生专家”善于调动现场气氛,制造病痛的恐慌;而在保健品的谈价环节,业务员和经理往往会在老人面前表演“双簧”。

后来,小K觉得做这行“不是一条正道”,便离开了养生馆,回到老家。令他沮丧的是,他的奶奶也时常参加“养生讲座”,并在销售员的推荐下购买保健品。小K劝奶奶不要买,可老人就是不听。

“最严监管”:9部门开会整治保健品欺诈

我国保健品市场的发展,业界一般认为始于1985年。当年福建农业大学副教授杨振华研制出一种“851营养液”,由此拉启中国保健品营销发展的大幕。

三十年来,保健品营销模式出现了广告营销、体验营销、品牌营销、直销等方式。近年来,“会议营销”由于进入门槛低、现金流动快而受到许多商家青睐。

不过,在利益驱动下,“会销”成为一些不法分子行骗的平台。

“有些骗局里保健品就是一个道具,这种诈骗运用了完全市场化的手段,貌似一种公平或合理的交易,”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其实背后有精心的策划,诱使人做出一种非理性的决策,掉入它的骗局之中。”

一些保健品骗局背后,是巨大利润空间的诱惑。2017年央视3.15晚会披露,一家保健品企业对外售价3980元的蜂胶胶囊,进货价其实只有65元,利润高达60倍。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家对保健食品没有相关定价机制,这让一些不法商家有了可趁之机。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批准保健品生产企业约2600家,保健品文号15878种。2016年7月1日起,《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种注册与备案相结合的双轨制,有利于产品创新和市场发展,但也会带来新的监管课题。

“现在是事前放松了管制,那么事中就要加强监测,既然宽进来,就要严管。”黄震说。

事实上,近年来在老人“免费体验”的过程中,由于保健器材、经营管理等原因出现安全事故的例子,并不少见。

据公开报道,郑州一位老人在健康治疗仪体验店感受足疗时,左脚被卷入治疗仪受伤;吉林市民李敏进行“激光治疗仪”体验时,因坐椅滑动摔倒,造成腰椎压缩性骨折;河南新乡一位老人到“健康生活馆”体验“玉石垫热疗”,臀部被大面积烧伤;陕西咸阳一名五旬男子“免费体验店”体验“高电位理疗”时,突然呼吸、心跳骤停而亡……

今年三月底,在青岛老人陈正林跳海自尽后,山东新亮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新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寄去建言信,建议出台规范老年人保健品市场的法律法规。

王新亮建议,除了加强保健品源头管理外,还应建立便于查询的保健品信息平台,让消费者能便捷地辨察出商家的虚假宣传。此外,市场监管仍需继续加强。

在保健品市场监管方面,今年广东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整治“老人免费体验店”违法经营行为专项行动。其中,仅佛山工商部门就查处了30多起案件,包括玉石床虚假宣传、违法销售羊奶粉等案例。

9月4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9部门,召开了全国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当前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突出,社会反映强烈,老百姓深恶痛绝。”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局长毕井泉在会上说,这次整治是近年来参与部门最多、时间跨度最长、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专项行动,“要把最严格的监管落到实处。”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