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未来科学大奖如何对标诺奖:王晓东抠细节,徐小平有求必应

澎湃新闻记者 王盈颖
2017-09-10 17:36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9月9日,“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会后合影。  未来科学大奖供图

9月9日上午,北京望京的一家五星级酒店里,未来科学大奖15位科学委员会成员在做投票前最后的讨论,这决定着数个小时后,谁会被冠上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的称号。

早上10时30分,15位科学委员会成员的无记名投票本应结束了。但11时40分,按计划要接受采访的评委王晓东还没有出现在采访间——投票前的讨论热烈,延时了。

“我们宁可时间多一点,也要把每件事情和每个候选人再仔细地讨论完。”王晓东是今年科学委员会的轮值主席,“按姓氏笔画轮的”。

像一个调度者,在每届至少半年的评选期中,轮值主席需要具有仪式感地去完成每个议程节点:该邀请提名人了,该遴选候选人了,该进行国际同行评议了,最后,15位科学委员会全体投票。

“马拉松式的多个会议”,身穿深蓝色西服的王晓东在9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道。王晓东是一位生物学家,因为在细胞凋亡上完成漂亮的工作,成为1978年后大陆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第一人。

“我们都是义务来做这件事情。”包括王晓东在内的15名科学委员会成员是来自生物、物理、计算机与数学领域的华人科学家,“大家把这件事当成一件特别特别认真的事情来做。”

和科学家的“义务”行为相呼应的是企业家的“自愿”。12位企业家和投资人,每年每人25万美元,承诺捐赠10年。有人问企业家自愿做这事,为什么?既耗财力,还花精力。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是12位捐赠人之一,听到这问题时,他立马说,“我吓一跳,你问自愿捐赠,难道还是被迫捐赠?”就算是几十年朋友兼合作者的王强,徐小平说,他也没有去“拉”,是王强自己找上门的。

“我说我是个啦啦队员,不是运动员,但我觉得是我还是个合格的啦啦队。”徐小平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他对未来科学大奖“有求必应”。

“未来科学大奖”,中国大陆第一个由企业家和科学家群体共同发起的科学奖项。在科学家王晓东眼中,它可以称之为“中国版诺贝尔奖”,是未来中国科学界的“标杆”,一如投资人徐小平眼中会是中国科学殿堂的“方尖碑”。

对标诺贝尔奖,这成为一种目标的同时,事实如何?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的得主是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在他得奖后不到20天,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得主之一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邓肯·霍尔丹和薛其坤的工作很相近。

“我觉得科学委员会对我工作的评价是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薛其坤说。

王晓东:通过我们的努力去赋予它公信力

影响力—公信力—程序公正性,科学奖项归根到底是程序的公正与否。不可否定的是,评选是基于评委的“判断”,判断会背上“不客观”的包袱,成为另一个波动奖项公正性的因素。

“网要撒得广。”王晓东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为了约束权力,科学委员会没有提名权,只能邀请提名人进行提名,只有网撒得广,真正重要的科学发明发现才最少被遗漏。每个单项奖,他们会给上百人发出提名信邀请。

接着是评审,识别被提名者中那些真正在世界层面上具有影响力的。用来识别的“试纸”是被提名者所在领域的多位国际同行,他们的评议是投票的重要依据。

“科学委员会对科研的理解水平有局限性,在专业上也有局限性。”王晓东说,国际同行评议得以让他们避免自身的局限。委员会中有生物的、物理的、计算机与数学的,隔行如隔山。

9月9日上午是最后一次的讨论会,以投票结束。桌子上,摊着国际同行评议,以及那些证明候选人科研事实的材料。委员会成员讨论,但不以“取得一致”为目的。

讨论是“钻”进细节处的,“对手里的神圣一票是很尊重的”。“为任何一点小的细节,大家会去查文献,打电话,找内行讨论。”王晓东说。

甚至,他还表示,他们会“抠”细节,思考提名者每一句话的意思,提名人和被提名者的学术关系,双方的学术观点是相左还是相同?都在考虑范围内。

要周全的方面比外界想象的多。这位候选人科研成果是什么?有没有任何与事实不符的?这项成果到底重不重要?和另一位候选人相比,哪个更重要?

这些问题,恐怕在委员会成员投票的前一刻还盘旋在脑中。

至于有哪些候选人?谁提名的?评选中的讨论内容?王晓东说,这些都需要保密50年,再向外界公布。这写进了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审章程。

处处和诺贝尔奖对标的未来科学大奖,在保密这一点上也保持了一致。目的是为了减少提名者的压力和负担。

徐小平:做个合格的啦啦队员

未来科学大奖秘书长武红是奖项的最初发起者,在此之前,她先是有了做未来论坛的想法,去做科普讲座。当武红找到徐小平商量这事时,徐小平对澎湃新闻说,“激动万端”。

后来,在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的动员下,徐小平与其一起成为了未来科学大奖的捐赠人。徐小平说自己对未来科学大奖的事有求必应,比如人脉、赞助、资金等,但他觉得自己是个拉拉队员,不是运动员。

未来科学大奖的每个单项奖金是100万美元,每年由每位捐赠人提供25万美元资金来实现。徐小平对澎湃新闻预测:大概3到5年内,这种逐年捐赠的形式会改变,慢慢变成诺贝尔奖的形式,即成立基金,以每年的投资利息来支付奖金。

在未来科学大奖尚处筹备期时,基金的形式确被考虑过,但由于种种困难,最终仍然以现在的逐年捐赠形式进行。

“一个奖一开始还没有影响力,还没有品牌,你让一个人捐几千万美金,稍微有点难度吧。”徐小平说,但他觉得现在已经不是个大问题了。

当澎湃新闻问徐小平,作为捐赠人,希望奖项带来什么影响时。徐小平像以往一样激情充沛,描述了一个贯穿三代人的价值观愿景:最顶级的科学家以未来科学大奖得主作为衡量标准,青年学者以获未来科学大奖为终极追求目标,青少年以获奖者为偶像。

谈话间,61岁的徐小平向记者回忆起了他刚20岁出头时,听到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发言。“这是科学的春天。”徐小平背诵着当年唤醒他的话。他做着手势,说,希望未来科学大奖能和国内其他奖项一起,百花齐放,迎来科学的春天。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