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派城市考古 | 在上海滩,寻找《申报》的足迹

2022-05-09 12: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曹伟

2022年是《申报》创刊150周年。作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传播范围最广的报纸,存在了77个年头的《申报》一直被研究者们视为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历史上,《申报》的社会影响极为深远。在国内,自晚清至民国,不少江南一带的老百姓都将“申报纸”一词作为新闻纸的代称。而在20世纪初,朝鲜的一份新创刊的报纸也取名为《大韩每日申报》,《申报》影响力之超越国界,可见一斑。

《申报》创刊号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自1949年5月《申报》谢幕至今虽已过去了70多个年头,但放眼申城,承载着《申报》风云往事的街区、建筑依然清晰可寻,城市可漫步、建筑可阅读,《申报》依然在你我的身边。

据史料记载,创刊于1872年的《申报》,早期馆址在今汉口路江西中路一带,位于著名的圣三一堂(时人称为“红礼拜堂”)对面。《申报》虽为英国商人美查所有,但为迎合中国读者,创办初期即提倡发展工矿业、交通运输业,鼓吹洋务运动,学习西方近代城市设施,改善上海城市环境。《申报》还积极报道国内外各大事件,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重要历史时刻中都站在中国一边,主张反抗侵略。除此之外,《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等重要社会事件也进行了广泛报道,彰显了这份近代报纸在新闻传播和舆论监督方面的巨大作用。

丰富、专业的新闻报道,让《申报》迅速成为近代上海最具影响力与商业价值的报纸,1909年中国商人席裕祺收购该报,《申报》由此为华人所有。报馆也正是在此前后,搬到了有近代上海“报馆街”之称的望平街(今山东中路)。

早期的望平街

清末民初时的望平街,是上海报业聚集之地。望平街与三马路(今汉口路)的十字路口,《新闻报》、《申报》两家报馆,一东一西,相隔而望。

向南寥寥几步之遥的四马路(即福州路)上,则是《时报》报馆所在。上述沪上三大报馆之外,望平街一带还先后存在有诸如《民立报》《民强报》《时事新报》《神州日报》《晶报》《上海画报》等大小报纸。每日清晨,望平街报贩云集,成捆成捆的报纸从这条并不宽阔的街道被送往上海的大街小巷乃至江浙一带的大城小镇。时人叶仲钧所撰《上海鳞爪竹枝词》中有诗云:“集中消息望平街,报馆东西栉比排。近有几家营别业,迁从他处另悬牌。”望平街之盛景,可见一斑。

《申报》是近代上海最具影响力与商业价值的报纸

时隔多年,如今的山东中路早已没了当年报业云集的“风景”,但矗立在汉口路山东中路口西南角的申报馆大楼,则成为了那段往事的最好见证。

申报馆位置图 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1947年

这栋1916年动工,1918年落成的五层大楼,是《申报》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912年,史量才同张謇、赵竹君、应德闳、陈冷等人合股收购《申报》,后张謇等人退出,史量才独资接盘,并很快建造了这栋新的报馆大楼。

申报馆旧影

申报馆大楼坐南朝北,大门开在汉口路山东中路西南转角处,占地面积73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680平方米,带有明显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整栋大楼共有超过100个房间,其中一楼为印制车间,包括了排字房、印刷间等部门。二楼至五楼则设有营业厅、编校人员办公室以及图书馆、校对室、照相间、餐厅等功能空间。1910年代中后期,如此规模的报馆大楼在上海、乃至远东地区都是首屈一指,史量才打造报业帝国的雄心壮志也由此可见。

落成伊始,申报馆大楼即为上海报业重要地标。从1918年到1949年,它经历了《申报》乃至整个近代上海新闻业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史量才遇刺身亡、报馆大楼被日寇强占的至暗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申报》停刊,该楼转给解放日报社使用,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着它的新闻使命。随着时代的变迁,报馆大楼韶华不再,但历史的沉淀却赋予了它别样的风情,咖啡馆、西餐厅,过去的十来年中,申报馆大楼迭次以这样的面貌走进人们的视野,安坐其中,抿上一口咖啡,城市旧日的风情立现眼前。

申报馆2020年影 澎湃新闻记者朱喆 图

当然,《申报》留给这座城市的印迹,显然不仅限于老上海风情,史量才“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的办报理念,注定了《申报》绝非一份单纯的商业报纸,在彼时的上海,它也是一座文化的灯塔。

从申报馆大楼沿着山东中路往北步行不到100米,名噪一时的大陆商场(今悦荟广场)就进入了视线。1932年末,这栋由中国首批本土建筑师中的翘楚庄俊设计的大楼刚刚落成,秉承史量才“普及民众教育”的目标,以“对于社会上的一般店员学徒,发挥其教育的功能”为宗旨的申报流通图书馆就在大陆商场3楼成立。图书馆聘请李公朴担任馆长,下设总务、编审、流通、读书指导4个部门,重点采购社会科学方面的普及类读物。

申报流通图书馆开幕通告,1932年11月28日《申报》

大陆商场旧影

该图书馆与中国传统藏书机构不同,强调图书的流通与传播,设有可容纳50人的阅览室,读者中店员比例达37%,职员、学生也占相当比例,且多为16-25岁的青年。申报流通图书馆的读书指导部除了通过面谈、书信等形式与读者交流之外,还在《申报》上辟设“读书问答栏”,解答各类阅读中的常见问题、困惑。夏征农、艾思奇等文化界人士都先后参与这项工作。一时间,去大陆商场三楼申报流通图书馆看书、借书,成为不少进步青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申报流通图书馆1934年借出图书统计 《新闻报》1935年1月29日

1934年11月,坚持新闻独立,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史量才遭特务暗杀。为纪念这位上海报界的旗帜人物,申报流通图书馆改名量才流通图书馆,并一直坚持到抗战爆发后才告关闭。

悦荟广场

走出申报流通图书馆所在的大陆商场,映入眼帘的就是沪上知名地标南京路,顺着这条道一路往西,就能到达位于哈同路上(今铜仁路257号)的史量才寓所。这栋始建于1920年代前期的西式洋房高三层,砖混结构,整体呈现古典主义风格,采用法国孟莎式屋顶,立面装饰简洁。

史量才故居 曹伟 图

1920年代时的铜仁路一带,尚不如当下这般喧嚣热闹,不少中产以上阶层纷纷在此购入或建造寓所。这栋三层小楼,是史量才与《申报》1920至1930年代的蓬勃发展的见证者,也成为了史量才在上海的“终点”。1935年5月17日下午3时,上海市参议会、市地方协会、新中国建设学会等团体在该寓所为史量才举办联合公祭,宋子文、王正廷等各界人士600余人出席吊唁,5月19日,灵柩由此运往杭州安葬,一代报业巨子就此落幕。

史量才

《申报》,上海曾经的文化名片已随着岁月变迁成为城市历史的一部分。但正如那个标志性的“申”字在上海人记忆中留下的深深烙印一样,《申报》曾经的印迹,依然“活在”你我身边,在城市的不同角落,诉说着那段上海滩的峥嵘往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