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550米江苏第一高楼江北新区动工,投资方:做第一也要勇气

澎湃新闻记者 姚似璐
2017-09-21 17:35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江北新区同天开建的还有一个目前国内最大规模、功能最复杂的地下城。(效果图)

从拿地到开工,不到一个半月,意图打造成为“江苏第一高楼”的南京江北新区绿地金融中心,从“图纸”日渐趋向现实。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多方获悉,9月20日上午,投资总额近300亿的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一期工程暨绿地金融中心正式奠基动工。

其中的绿地金融中心,总规模118万平方米,主楼总高度550米。这一高度超过了目前南京第一高楼紫峰大厦的450米,建成后将成为江苏全省第一高楼,成为江北新区新的地标性建筑。

该项目所在的地块江北新区G41,位于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的核心位置,规划有3条地铁线路将在此交汇。今年8月11日,由世界500强企业绿地集团以90亿元的底价竞得。当时,土地出让要求中约定,拿地后一年内开工,60个月内封顶,72个月竣工。

这意味着,继紫峰大厦之后,绿地又将刷新在南京的超高层建筑打造记录。

绿地方面称,建成后的金融中心将开发包括金融中心、科创中心、智慧办公、五星级酒店、大型商业等,未来吸引大量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及世界一线品牌商业运营机构入驻,创造就业超20000个,占据创新制高点。

今天开建的南京绿地金融中心,将以550米的层高刷新“江苏第一高楼”的纪录。(效果图)

绿地江苏房地产事业部商业管理部总经理朱健国对澎湃新闻说,这或将对江北新区形成产业导入,从而促进新区金融业、科创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打造提升。

此前,外界有种声音认为,江北新区虽为国家级新区,但核心区更像一个热腾腾的施工“大工地”,甚至有地块“荒无人烟”,在此建立超高层建筑是否难收成本、后继乏力。

南京中原地产分析师何智杰也对澎湃新闻记者分析称,尽管从江北新区的规划定位来看,未来前景可期。但从市场需求看,“第一高楼”后续运营也有风险。

他表示,南京写字楼市场长期比较低迷,每年供大于求,目前存量据统计也还有也八九十万平方,“最快也要一年消化完毕”,加之南京的河西、南京南站也同时在规划高端商务区,未来会提供大量办公楼,这使得这一市场在近三五年会是饱和状态。

此外,大量500强企业选择北上广深,南京的写字楼客户主要依靠江苏自身如苏北苏南的一些企业办公需求,因而商务发展水平较低。

但朱健国认为,江北新区并不“荒”,只是核心区近两年一直处于阶段性“保护开发”状态。作为国家级新区,它有很高的规划起点,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及发展潜力,政府也正在做有节奏、有节点、有质量的规划控制,后期它一定会成为南京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他认为,一个城市地标建筑数量多少一定程度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能级,“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承载这种超高层”,而南京江北新区具备这种能力。“从土地配备到国家政策到政府规划,可以说华东少有地方能跟江北比”。朱健国说。

对于企业入驻,朱健国说,上海与南京承载功能不一样,上海承载更多是国际化,南京也有阿里等企业落户,它能解决上海门槛较高等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所以落户在一个地方更多看城市包容性,政府对产业扶持规划很重要。”

“从我们角度上讲,只要政策导向乐观,政府支持有力,能有越来越多的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合作,前景就是可期的。”

当然,投资必定风险机遇并存,“做第一也需要勇气”。朱健国补充,如此大数额的投资,没有对该项目未来产业导入、人口导入、效益收益的精确核算,也不会贸然做“第一高楼”。

与此同时,对于长期投资超高层地标建筑的绿地来说,也早已做好了因投资过大而成本回收周期长的准备。

何智杰分析,未来四到五年内“第一高楼”无论出租还是出售都很难挽回成本,因此为让利益最大化,开发商可能会自持五到八年。随着区域规划实现、基建成功、区域崛起之后,物业价值会出现很大增值,那时候才是回本期。

“就像当年在浦东很荒的时期建办公楼,都是靠后期物业升值回笼投入成本。我也相信随着南京城市地位与规划的提升、政府对江北新区的极力打造,5年之后商务办公可能出现质的飞跃 ,那时候供需失衡的状态会出现逆转。”何智杰对澎湃新闻说道。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