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谈汤显祖墓发掘反转:考古为何要有所不为

田野/微信公众号“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
2017-09-26 11:47
舆论场 >
字号

8月底,江西省抚州市对外发布汤显祖家族墓园遗址“考古工作成果”。然而这次“重大发现”随后出现反转。国家文物局表示,当地相关考古单位存在擅自发掘墓葬本体、重要考古发现未及时上报等问题。截至9月21日17时,有关汤显祖墓被违规发掘的网络新闻达2452篇,报刊文章145篇,论坛帖文115条,博客文章66篇,微信563篇。

舆情要点

● 汤显祖墓考古有重大发现引关注

8月28日,江西省文化厅、抚州市政府联合宣布:汤显祖家族墓园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目前基本确定汤显祖墓。共发现明清时期墓葬42座,包括明代墓葬40座、清代墓葬两座,出土了墓志铭6方。凭借昆曲、《牡丹亭》、汤显祖的高知名度,这一消息在舆论场掀起了一阵对戏曲和考古的关注热潮。经过媒体大幅报道,其热度丝毫不亚于当年曹操墓的发现。

● 并非抢救性发掘

从墓葬现场图片中可以看到,墓园内墓葬大都已经开挖,被断定为汤显祖与第三任夫人付氏的双室合葬墓被全部打开,墓室内已经被搬得干干净净。这也引起了考古界人士的担忧,有考古专家表示,考古的原则应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但就汤显祖墓而言,并非抢救性发掘。

● 事件反转 涉违规发掘

8月31日,国家文物局约谈江西省文物局、抚州市人民政府,要求进一步查明核实汤显祖家族墓园考古工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擅自进行墓葬发掘、未及时上报重要发现等情况,对此事件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将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从不主张主动发掘名人墓葬,希望公众关注文物的保护、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价值,所以更加强调新闻发布时的导向和关注点,避免炒作”。

据悉,早在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就批复了汤显祖家族墓园遗址2017年度考古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发掘应在充分调查、勘探的基础上进行,发掘对象应为墓园内相关建筑和附属遗迹,不能涉及汤显祖墓葬本体”。

● 公众追问:到底什么墓是可以发掘的?

该事件获得一些网民的持续关注,他们在关注出土文物、古人生活等考古话题的同时,又提出了“为什么海昏侯墓可以挖”“为什么汤显祖墓不可以挖”这样的问题。对此,国家文物局负责人表示,“像海昏侯墓就属于抢救性发掘,因为当时已经发现墓葬被盗,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才进行发掘的。如果不是这种情况,更多强调让地方政府落实保护管理责任”。

9月14日至20日,不断有媒体对此事展开评论,舆情持续发酵中。

网民观点倾向性

网民观点倾向性(抽样:683条)

对墓葬发掘要慎重(38%)

@chen要坚持:对墓葬发掘更需多几分敬意。

@微笑123:作为一名考古爱好者,每一次考古界有重大发现,都令人感到兴奋。但是,对于类似这种墓葬发掘,还是要以保护为主,尊重为先。

地方部门应落实文物保护责任(29%)

@秃头酱料:既然早有规定,就要认真落实,挖掘不能涉及汤显祖墓葬本体,为何还要继续?

缅怀文学家汤显祖(21%)

@养羊的洋洋:一曲《牡丹亭》,惊艳世上人。看到这则新闻,不由得让人想到了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明代有名的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舆情反馈

◆ 多挖一寸也是历史损失

《中国青年报》文章指出,在考古工作中哪怕多挖一尺一寸土,都要经过审慎研究,遵照严格的程序。国家文物局之所以严格管理考古工作,就是本着最大限度保护文物的原则,对后世负责的态度。汤显祖家族墓园遗址考古的反转,也给关注考古工作的公众一个善意提醒:用科学态度理解考古,克制自己的热情和好奇心,多听听专业人士的真知灼见。

◆ 汤显祖墓违规挖掘背后的冲动是什么?

光明网评论认为,谦抑审慎的考古界共识,常常要败给某些地方“出名”的冲动、某些商家企业“赚钱”的冲动、部分公众“猎奇”的冲动。而没有了面对古迹和墓葬的谦抑审慎态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妥善处理、科学保护也就更难保障了。

人民网评论文章指出,糊里糊涂的挖墓,不啻于对文物的再一次“掩埋”和无法挽回的破坏,将成千古大憾。文风昌盛之际,公众对考古的兴趣也会随之空前,不难理解文化官员和文物学者、甚至普通百姓,期盼从考古新发现中解开千古之谜的渴望。然而,如果神州大地处处古墓大开挖,非但是对先人的不敬,也是对后人的失责,更是对考古学科的亵渎——没有哪一代人拥有“一时兴起”便挖墓的权利,也没有哪一代人拥有随意终结后人文化好奇的权利。

舆情观察

连日来,围绕汤显祖墓发掘的新闻,舆论场上一直热议不断。从有“重大发现”,媒体争相报道到剧情反转,舆情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公众对考古工作的极大热情和汤显祖的“名人效应”,促使舆情持续发展。观察舆论场发现,最近几年,考古,特别是墓葬考古,动辄成为公共事件。这种现象的形成,一方面与公众对历史的关注度上升有关,另一方面也跟以“盗墓”为噱头的流行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盗墓小说、IP剧的热播,引发网民对考古的兴趣。另外,就汤显祖墓发掘而言,2016年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他的戏在多地、多国上演,一时间,海内外争说汤显祖,汤显祖墓就曾引发公众关注,这则新闻曝出后,引发了不少网民的追忆。

其次,国家文物局的几番表态,促使关心此事的公众展开更清醒的思考。很多人认为,打开帝王、名人墓室才是发掘的目的。甚至会有人质疑,挖得更多难道不更能体现考古成果吗?认为其违规挖掘,是否管得有些宽了?对此,国家文物局强调,从希望公众关注文物的保护、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价值考虑。考古不能搞速度竞赛,不能为了满足公众或学术界的“好奇心”而冒进。国家文物局的这番表态,重申了主流学界对考古工作的共识。

再次,当地部门后续舆情回应还应及时到位。早在今年4月,对汤显祖墓的发掘早有规定,为何当地还要大肆挖掘?舆情反转后,当地部门声音寥寥,与之前的“高调宣布”,形成明显反差。为先人保存尊严,为后世留下榜样,地方决策者对此应有必要的反思。建议相关部门调查清楚后,主动发声,避免舆情烂尾,损害公信力。

相比考古发掘出珍宝、实现旅游开发的附加值,真正的考古工作者更在乎如何保全历史遗迹。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经历过包括定陵考古在内的诸多教训之后,对于墓葬发掘须慎之又慎。若是限于技术条件,“有所不为”就是一种作为。另外,墓葬是一种特殊的不可移动文物,对于墓葬发掘尤其需要谦抑审慎。我国向来讲究慎终追远、敬天法祖,对于墓葬的尊敬,既出于对先人的尊敬,也是对历史的敬畏。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原题为《汤显祖墓发掘现反转:考古为何要有所不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