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五位系主任共话复旦中文学科百年历史

李静云
2017-09-27 14:44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今年是复旦中文学科成立一百周年。9月26日晚,“薪火传承——五任系主任共话中文学科”的讲座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学生活动广场举行。五位先后担任中文系系主任的教授:陈允吉(在任时间:1988.6-1994.6)、朱立元(在任时间:1994.6-1997.12)、陈尚君(在任时间:1997.12-2001.6)、陈思和(在任时间:2001.6-2012.12)、陈引驰(在任时间:2012.12至今)在活动现场展开了一场关于中文学科的对话,共叙自己和中文系、中文学科的渊源,也追忆了复旦中文系、中文学科历史上一批赫赫有名的学者。
追忆前辈大师
陈允吉先生是五位系主任中资历最老的一位。陈先生于1957年9月进入复旦中文系,当时中文系大师云集,他有幸亲眼见识了许多学者的风范和复旦中文系雄厚的实力。“解放以后,经过院系调整,复旦大学是作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综合性大学来建设的,所以我也非常幸运。当时中文系的教授有的本来就是复旦中文系的教授,还有一批是从上海的其他高校调剂来的,有同济大学的文学院院长郭绍虞先生,暨南大学的文学院院长刘大杰先生等等,总共调来了五个文学院院长 。”

在陈允吉先生眼里,这些学者各具风格,但整体上,与人们一般印象中的“名士作风不同,他们是可以被称为“斗士”的。“斗士”的说法,最早是郭绍虞先生提出来的。他解放前就在《民主周刊》等进步刊物上连续写了好多文章,主张知识分子应该发扬狂狷精神,像闻一多、朱自清一样,做一个敢于斗争的斗士。

复旦老先生更致力于学术著作的撰作,陈允吉先生充满敬意地说,《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音韵学史》《修辞学发凡》等等这些复旦中文系前辈的著作,在整个20世纪都是各自领域中权威顶尖的作品。

维护好复旦中文系的传统

1978年,复旦中文系在“文革”后第一次招收研究生,当时就出了两个优秀的代表,也是两个关系特别好的同学,就是后来分别成为系主任的朱立元教授和陈尚君教授。当年陈尚君是学习委员,朱立元是班长,两人还是班里仅有的两个党员,无话不谈,关系非常铁。

1988年,陈允吉教授成为系主任,就让朱立元教授做副系主任。朱立元教授说:“陈允吉教授当年做了大量工作,对本科教育非常重视。那段时间,我们中文系的本科教育有了更大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另外,陈老师的性格很幽默,平时说说笑笑,办正事的时候就非常严肃,做他的助手我非常愉快。”

朱立元教授17岁进入复旦中文系,于1967年毕业。在校期间,他有幸听了很多老先生的讲座,比如赵景深和刘大杰教授。赵老讲古典戏曲,一边讲一边唱,给朱立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立元说自己在中文系的系主任里算是过渡性的人物,因为在任只有三年时间。但他觉得自己在按照陈老师的思路建设学科的过程中,有几件事做得比较意义:第一,就是维护了好的复旦中文系的传统,把那些老先生的纪念照片挂在了资料室门口;第二是在他任上有了文科基地班,虽然后来取消了,但当时国家和教育部还是给予了高度重视,对本科生教育教学也有一些开拓;第三是博士后流动站全国第一期是在其任上申请下来的,当时的站长是章培恒先生,流动站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第一届学生中就有今天的主持人傅杰教授。

中文系师生之间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地方

陈尚君教授是朱立元教授的下一任系主任,是各位系主任里上任时年龄最小的——而从讲师到系主任,他只花了四年多时间。今年是陈尚君教授到复旦的第四十年,他说:“我初中一年级时就因为‘文革’停课,后来考到复旦时可以想象水平是很差的,但花了一年多就考到了研究生,和朱立元老师成了同学。在我考研究生时,是陈允吉老师推荐我的,朱东润先生招1个研究生,报考的有90多人,我在宿舍门口碰见陈老师,陈老师说,你放心,你现在的水平已经超过了‘文革’前的很多大学生。后来我跟着朱东润老师读书,复旦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

他说作为系主任,在碰到重大问题的时候,要有选择要做决定,从中体会到做系主任各种不易,但中文系师生关系、老师之间关系的协调,都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地方。

活动现场

在系主任任上,系里日常的教学安排、研究生的教育等等,他都要充分考虑,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考虑系里的长远发展。当时他考虑了很多的是,如何对外合作,怎么让人才不会流失之类的问题。

主持人傅杰教授还打趣道:“你们看,陈尚君老师现在已经是唐代文学的大师,但这样的学者当年考硕士还会心慌,曾经参选副系主任也会落选,这对同学们是多大的鼓励!”

复旦中文传统与新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接过陈尚君系主任重任的是陈思和教授。“陈允吉老师讲的老先生对我们来说都是传说中的人物,郭绍虞先生我没有见到过,蒋天枢先生也是听传闻听来的,赵景深先生仅见过一次。但从陈老师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复旦大学有这样一个传统:有书、有故事、有情节,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有很多人会说某某老师给我们上课时怎样怎样,传说多了就成了一种传承。” 陈思和老师回忆说,当时他念书的时候,陈允吉老师经常晚上跑到学生宿舍里来聊天,讲的都是老先生们的故事,大家自然就把自己放到了中文系这个大的环境中去了。

现在已经是现当代文学研究权威的陈思和老师说:“我第一篇学术论文是陈允吉老师给我推荐到《复旦学报》去的,当时我只是一个大二的学生,陈老师是我们唐代文学史的老师,我上课交了一篇作业,讨论刘禹锡竹枝词。论文发表后我觉得自己似乎也有学古代文学的慧根,于是到陈老师那里去讨教,没想到被拒绝,陈老师让我去学现代文学,这成为我人生的重要转折。”

说到人文传统的问题,陈思和老师说,复旦大学中文科1917年创立,1925年建立中文系,1952年院系调整,在整个发展历程中,复旦中文传统与新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陈望道、陈子展先生都是新文学出身,后来研究语言学、文学,中文系很多创系元老如诗人刘大白、戏剧家洪深,都是从新文学传统出来的。方令孺、余上沅、靳以、贾植芳等先生,也承载了新文学的深厚传统。

陈思和在任系主任期间的一大贡献是推出了“原典精读”课程。他当时希望能把最好的老师放到大学一年级,让学生一进学校就感受到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知识,形成一种读书的氛围。

此外,他在任期间,促成了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复旦,在学术界轰动一时。后来,裘教授的团队得到学校支持,建立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自此,中文学科从中文系、语文所、古籍所的三足鼎立升级为包括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在内的四维并举。

人弘道而非道弘人

最后一个发言的是目前在任的系主任陈引驰教授。他成长于书香门第,在职业选择上几乎没有过什么困惑,但在学术成长的过程中,他也说受益于陈允吉老师的栽培良多。他刚到学校时,四处听课,陈允吉老师当时在上《佛学概要》,他跑去旁听。在他1984到1988四年本科期间,很多大家都来复旦代过课,这都是在陈允吉老师主持下实现的。

陈引驰说,他曾经是其他几位前辈系主任的学生。“最早遇到尚君老师,陈老师问我在读什么书,我说自己读读唐诗,陈老师问我你知道《全唐诗话》是抄来的吗?我当时本科两年级,还似懂非懂,但有时候老师一句话一个问题,就能在我们学生面前展开一个大世界。”

五位系主任合影

说到复旦中文的传统,陈引驰老师也做过一个概括:第一,“人弘道而非道弘人”,中文系的老先生们都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有勇气承担时代和社会的责任;第二,是开拓精神的,学问博通固然好,但独创一家,推进知识领域的进步,转移一时之风气,才是真正的大师。第三,要有开阔的心胸而兼融各种学问,无论古今中外,包括介入现实的文化活动,新旧文学创作等。他动情地说,这是我们可以贡献给学术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界的东西,一定要有这样的气魄和目标。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