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每天穿梭在千年古镇的老弄堂里

2022-05-18 13: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上海的一个小镇这样抗疫

新场抗疫先锋榜(2)

说不尽的酸,诉不完的苦,道不出的累,讲不完的弄堂情,但身负社会责任与使命,心系社区安全与平安,南大居委的工作人员义无反顾走在防疫抗疫最前沿,把一腔真情和汗水播撒进所辖居民区。

于朝,47岁,群众,浦东新区环境检测站工作人员,区下沉干部。自下沉南大居委工作以来,于朝和居委会工作人员深入封控区协助核酸采样,共负责扫码5000余次。从4月19日起参与道口值守,每天工作10小时。于朝说,“我是南大人,参加社区抗疫服务是居民的本分。”以下内容来自其工作日志。

4月16日,根据浦东区委组织部门要求,我下沉居家所在的南大居委,亲身体会一线防疫不易。

我的“战场”在古镇之南

南大居委管辖服务区域在新场各村居委中属于较小的一个,主要集中在古镇南部。

片域内既有集中保护的明清年代老式民居建筑群,也有民国和建国初期建成的老式公寓楼;还有改革开放后新建的居民小区;既有公共租赁房、居民改建房、搭建房;又有居民自建的小楼房、小平房。

随着时代变迁和古镇开发,部分居民已搬离,很多房屋是空关的。根据前期调查摸底,在本轮新冠疫情发生后,实际居住在南大居委管辖服务区域的约800多户、逾1500人,且以中老年人居多。本地原住民居多,还有部分来沪谋生的租户等人员。

分类准备防疫物资

是打开清晨的“刻板模式”

暮春时节,清晨四、五点依然寒气袭人。

大多数居民还在沉睡时,我们已开始卸载、搬运、分拣、归类、整理防疫物资,核对每个小组管辖片区实际居住户数人数、应拨物资数,一系列操作驾轻就熟。

我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穿戴好医用防护装备,来到固定地点协助采样人员开展服务。预先已进行通知,现场组织居民排队、维护秩序、核酸码扫码或身份信息登记录入、核酸样品收集、现场小规模消毒消杀、提示居民安全注意事项等等,链式配合,分工协作,环环相扣。

往往一次核酸采样下来,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几百甚至上千人,全程不能休息、不能饮食、不能脱离现场、甚至不能如厕,极其耗费体力精力,但无人有怨言牢骚,唯有共克时艰、守护家园的担当与默契。

深入居民区采样

累到虚脱是常态

因防控需要,有时候我们得顶着烈日,穿着密封的隔离服,深入居民集中驻地反复开展核酸筛查,对于行动不便者和“特殊人员”,要上门单独采样。遇到不配合的居民,磨破嘴皮反复劝说,确保应检尽检。

一圈采样下来,又是几个小时,有的工作人员回到居委驻地虚脱瘫倒;有的脱下防护隔离服时浑身湿透;有的连续“卖力工作”喉咙近乎嘶哑;有的因长久走动站立导致肌肉疼痛、腿脚麻木。

这种状态是常态。唯有下沉其中,才品味出坚守者的担当。

如穿梭在迷宫里的发放之行

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辖区居民发放生活物资保障包、抗原试剂检测盒。提前分拣好的生活物资保障包和抗原试剂检测盒,由不同小组按分片包干原则上门分发到户。

就在前两天,我和居委会工作人员深入她所负责的片域,走街穿弄,开展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发放及测后废弃物回收。穿戴好青蓝色的防护衣、深蓝色的防护帽以及乳白色的防护手套,拎着抗疫物资走出居委驻地。

沿着门前马路向西,不远处就是老街,高高的石笋牌坊就屹立在马路和老街交汇口。老街格外落寞空寂,失去了往日繁华。沿街商铺门前贴着防疫封条,一眼望去,街净人空。继续西行不足百余米,就是古镇著名的后市河。民居依河东则岸线而建,错落排列,厚重古朴,简洁沧桑。后市河西侧已被古镇开发成一条观光廊道。

转过后市河马路桥,顺着观光廊道一直向南,跨过西四门旁拱桥,径直走二三十米,来到第一户居民家,为其分发抗原检测盒,同时叮嘱其马上自测,我们会等待查看结果并回收相应废弃物。如结果异常,叮嘱居民务必呆在家中、不可外出,我们返回居委驻地后立即上报。如结果正常,提醒居民注意防护,无事不出门不串门不聚集。

分发完第一户人家,再折返回走,转入一条狭窄又多叉的弄堂。弄堂里的居民人家不规则布列,往往南一户,北两户,东一家,西三家的。我们来回折返,在曲曲弯弯犹如迷魂阵般的弄堂里穿梭,一家又一家地发放物资,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注意事项。

我无数次怀疑如果没有熟悉这片居民生活环境的人引路,自己是否会像无头苍蝇般在这宛如迷宫般的弄堂里乱闯乱撞。这还不算,因为片区里的部分住户现已不住在这里,因此很多居民家中实际已没有人。

同时,这片居民区还与其他村民区犬牙交错,没有很强的记忆力和前期排摸,很难想象如何做到精确发放物资,精准发放到人。除此之外,哪条分叉小弄堂是“断头弄”,哪条小弄堂又是“通天弄”,都必须了然于胸,才不至多跑冤枉路,多绕迷魂圈。

他们的职业冷静令我汗颜

在穿堂走弄的过程中,还时常会发生意外情况。

例如,遇到乡间猛犬隔着铁栅栏门狂吠,如果不是有墙壁阻隔或绳索羁绊,真害怕它扑出来撕咬;又会遇到野猫在弄堂间低矮的屋檐上飞来跳去,窜过头顶或从弄堂口突然闪过,给人以惊吓。同伴却完全视若无睹,若无其事状前行,我不禁汗颜。

在有的老年居民门前,堆放着主人舍不得丢弃的杂物,也许那里面存放着主人昔日的美好回忆吧。我的同伴总是小心翼翼绕着走,尽量不去破坏或踩到居民的物件,也许是种职业养成。

有的居民因为院子深,轻敲轻扣门扇无法传到主人耳中,我们只有重拍重擂才能换来回音;有的老年居民则因耳背耳聋,普通音量无法传音入耳,我们只有扯开并不长的声线,以最大嗓门呼叫才能有所反应;有的腿脚不灵便的居民,则需要工作人员耐着性子较长时间等候才能打开门扉。有的居民点之间看似很近,却因有隔离栏,不得不绕居民区一大圈到达。

一路走来,真切感受到身边的同伴细致又耐心。

一声声亲切的“爷叔孃孃”消解压抑

第二天我又跟随另一位工作人员到她所负责的片区。同样地穿堂过弄、巡街入巷,同样地发放抗原检测试剂盒,却有不一样的体会。

“爷叔、孃孃、阿姐、阿哥、小朋友……”

这位工作人员更注重拉近与居民的距离,用亲切的称呼抚慰居民压抑的心情。她说,谁都不愿意遇上疫情,这对每个人的出行生计甚至心理都产生负面影响。对那些因为疫情闭门在家、小生意停摆、收入无着甚至陷入生活困顿的居民,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她很同情,又很无奈。

作为基层一线的我们,只有用真心到位的服务去尽量帮助大家克服困难。在一线的他们,用行动教会我更好地“下沉”。她还说,居民们对抗疫工作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就是对社区工作者最大的褒奖。

“特别的关爱”与“特别的无奈”

在下沉的日子里,我亲身体验到社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帮助。南大居委会每天协调指派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在中午时分领取扶助盒饭,分别送往片区内那些需要特殊照顾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员、子女因疫情而不能前来照顾的独居老人以及因疫情而不能返家的租房学生等住处。

从东后老街到新场大街,从这条弄堂到那条里巷,从老式楼房到低矮平房,一份份扶助餐饭寄托着南大居委会在重大疫情灾难面前对片区“特殊居民”的细心照顾和温暖关怀。

在疫情期间,确实有部分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理解不够,甚至有误解。那天一位工作人员刚忙好手上工作想稍歇息片刻,服务窗口迎来一位气势汹汹的居民,质问为何发放生活保障物资那么“抠门”,把他与老母亲作为一户只发一份。居民情绪很激动,连珠炮式发问。

但我知道这样的诉求并不是一位基层工作人员所能解决的,涉及上级部门关于抗疫生活保障物资的统一配给口径。工作人员耐心解释,苦口婆心劝慰,但居民不依不饶,甚至搀扶出年迈母亲施压。工作人员反复劝告依然无效,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报警寻求帮助。

常说基层无小事,小事也酿成大事。在疫情面前,一线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作为社会治理结构体的最基层,居委会也往往是联系居民最紧密、最直接,最能感知百味人生和自身甘苦的“治理细胞”。由衷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居民生活早日回归正常,我和下沉工作中并肩作战的所有战友期盼抗疫胜利来临。

后记:于朝的战友们

目前,南大居委会有市、区下沉干部和志愿者39人,其中党员6名,团员2名。南大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莉丽说,多位下沉干部和志愿者都能够独挡一面参与抗疫服务。

在充满风险的协助采样(扫码)岗位工作的杨晶晶,是浦东新区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工作人员,今年39岁,预备党员,和于朝一样,以下沉干部身份来到居委协助核酸采样的扫码工作和道口值守工作。

方新建,55岁,党员,党龄34年,是上海协通租赁公司职员,以“双报到”形式来到居委参与抗疫服务。参与全员核酸检测工作,现场维持秩序,消杀工作等,认真热情,一丝不苟。从5月1日起在道口值守4小时,向居民宣传“足不出户”。

“红色娘子军”,是由9名清一色女兵工作人员、且党员占绝大多数,组成的一支抗疫行动队伍。在党总支书记周莉丽带领下,主动担责,扛起“保卫社区、守护家园”大旗。“困难面前不退缩,压力之下迎头上。”这支队伍在社区新冠病例的发现环节起到了主力军作用。在社区日常巡查走访过程中,如果发现社区居民出现咳嗽、感冒、流涕等症状,她们立即上前查问情况,做出重点关注标记并及时上报。在组织抗原检测环节,为降低病毒交叉感染风险,她们按照小组包千分工,一家一户登门分发“抗原检测包〞,做到一人一份,不漏一人。每位居民完成自测后,结果都要经“娘子军”队员现场查验。发现异常情况的,立即驻守蹲点贴封条、防止居民外出并上报居委,后续由疾控人员登门开展核酸采样。

做好个人防护

疫情终会结束

加油上海

来源:浦东新区新场镇疫情防控下沉干部临时党委工作动态

原标题:《我每天穿梭在千年古镇的老弄堂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