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配制杂交组合900余个,中科院植物所助力“洋葡萄”本土化

董瑞丰/新华社
2017-10-04 16:30
科学湃 >
字号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图

我国葡萄产量巨大,但绝大多数品种由国外引进,对我国的气候条件适应性差。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了解到,该所作为国内开展葡萄科学研究最早的单位,围绕产业需求,培育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葡萄新品种,促进我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植物所研究员李绍华介绍,葡萄在汉朝时期经西域传入我国,目前我国已是世界葡萄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现在广泛栽培的欧亚种葡萄起源于地中海气候的西亚地区,气候特点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而我国主要为大陆性季风气候,葡萄果实发育的夏季雨热同季,病害较重;冬季寒冷干燥,需要埋土防寒。

植物所经过60多年时间收集与保存葡萄种质资源,开发并优化了对葡萄品质及抗寒、抗热等性状的系统评价方法,弄清了部分葡萄果实品质及部分抗性基因及调控机制。

李绍华说,在此基础上,该所配制杂交组合900余个,培育出“京”字号早熟和极早熟鲜食新品种14个,以及“北”字号抗寒旱和抗病酿酒新品种7个和制汁新品种3个。

其中,酿酒葡萄品种利用原产我国长白山的高抗寒旱野生山葡萄与欧亚种葡萄杂交选育而成,在全国19个省市栽培面积超过1.1万亩,其高抗寒旱(免埋土)、抗病(少植保)、低成本、优质特色正引领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原标题:抗寒抗病 中科院植物所助力“洋”葡萄“本土化”)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