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疫情之下,我们的“动物邻居”还好吗? | 湃客Talk

2022-05-22 07: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上海这座城市,都市与野性并存。居住在这里的数百种野生动物,是我们特殊的“邻居”。 

在这座超级城市中,它们是如何与人类共同相处的?疫情以来,它们的生活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系列短片《野性魔都》的导演朱思源,曾深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动物居民们充满趣味的日常。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长期关注城市中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疫情后也和团队在上海开展了一场关于动物居民的调查,不断探索着人和动物之间更好的相处方式。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湃客Talk邀请这两位嘉宾,一起聊聊这些特殊的“邻居”们——城市里的野生动物。

点击收听本期节目

【本期嘉宾】

朱思源 澎湃号 · WILD CITY创作者、系列短片《野性魔都》导演;

王放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野生动物摄影师

 

最近和动物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有两件事我想分享一下。

一件是我跟小区里的跳蚤有了一次“密接”。因为疫情,大家出门少了,流浪猫基本上主宰了整个小区。猫变多了之后,跳蚤也变多了。我记得是前天我出了一趟门,就那么一会儿身上就跳了两三只跳蚤,看它们的体型可能过得还不错。我觉得这次疫情对城市生态的影响也是系统性的,不会单单影响某一种动物。

还有一件事情,也是我自己一个小小的思考。就是一天无意间抬头,看见电线杆上落了一只鸟,我就思考:“鸟为什么不会触电?”这个答案其实大家都知道,因为鸟的双脚在同一条电线上,可能没有形成一个电流的通路,这是一个常识。但我也进一步想了一下,难道所有的鸟在电线上都不会触电,就没有例外情况吗?

成群的鸟在电线上排队休憩。图片来源:CFP

我就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因为电线杆或者高压电塔之类的电力设施导致的鸟类触电事件还是非常常见的。比如一只小鸟站在没有绝缘处理的电线杆上,用另外一根电线磨嘴的时候,就会导致触电。对一些大型的鸟类来说,在它们起飞、降落的时候,其实也非常容易触电,因为它们的翅膀或者尾部很容易一下碰到多根电线。我也看到一份2017年的相关调查,说当时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仍有数万只的鸟类遭受电击身亡,其中包括大量的濒危物种。

这个思考也给我自己带来了一点启发。首先常识并不一定是真理,再就是其实野生动物和人类并没有那么远,保护动物真的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其实除了教师和研究者之外,我觉得我首先是一个父亲。这次封控期间我第一次感受到,身边小区环境里这些花花草草是这么重要,在我们一起探索的过程之中,其实在维持我孩子的身心健康。

现在在我跟孩子小区巡游的线路上,有几个每天都要去看的点。我们发现了几个蝴蝶的蛹,可能是菜粉蝶。有两窝乌鸫的巢,那些小乌鸫从第一天只能听到很细微的叫声,到现在喂食的时候已经能看到它们的脑袋。我们在满怀期待地等待小乌鸫第一天学飞,我们可能会到树下去守着它们,在小乌鸫不小心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也许我跟孩子会一起保护它们,想办法把它们送回到更安全的树枝上面。就在几天前,我们还发现一个池塘有蜻蜓的幼虫正在羽化。

王放带着孩子在小区里观察刺猬。图片来源:受访者

封控之后有很多段子,比如说看到流浪的狗狗在街上肆无忌惮、拉帮结伙地穿过十字路口,我们会说“这个城市被狗占领了”。所以大家也会本能地去想,当人被关在小区里的时候,整个城市是不是要变成野生动物的“乐园”。

我们在上海的十五个公园和社区绿地放了近百台红外触发相机,24 小时不停收集野生动物的数据,当我们把数据收回来之后,发现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发现很多城市野生动物的生存跟人类的食物、垃圾或者食物残渣好像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的城市不仅给它们提供了食物,还提供了更加温暖的气候,很多的庇护。所以我们很吃惊地发现,四月和五月不仅没有看到城市野生动物的突然增加,还在相当多的区域看到,动物的数量甚至比去年同期还在减少。

我们的判断是,城市野生动物跟人的生活慢慢地变成了一个整体。当人的生活出现巨大改变的时候,它们也需要调整。而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之中,它们不一定是受益的,可能也在面临人类活动减少的困难。

在我自己的小区我就发现,随着这两个月频繁的消杀,空气中到处都有消毒剂之后,最常见的蜻蜓几乎消失了,小区曾经每年都有繁殖的翠鸟消失了,萤火虫和螳螂也消失了。这些动物在生物学上有一个词叫“指示物种”,它们或者跟清洁的水源有关,或者跟更干净的空气、更自由的环境有关。疫情带来的环境的急剧改变,其实有可能让城市生态系统有更深层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之下,那些敏感脆弱的动物可能并不适合最近两个月的城市环境。

所以我想生态系统其实是一个很脆弱又很复杂的整体,有更多的人去观察和收集数据,我们才能够搞清楚。但至少从目前这些信息来看,我觉得是喜忧参半,甚至我们的担忧会更多一点。

我们做《野性魔都》这套片子的时候,一个主要的想法就是让大家能够看到我们身边的这些生灵,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我们希望可以让大家意识到,哪怕只是路边一个不起眼的草丛,可能里面都藏着另外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尤其像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环境里,可能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孤单,但当我们意识到身边还有这么多生灵、这么多精彩的事情正在发生,好像就没有那么孤单了。

同时,我们也希望带给大家一个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以从平时工作的压力或者琐碎的人情世故中暂时抽离出来,好好感受一下周围这些万物生灵,我觉得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

朱思源和团队在《野性魔都》的拍摄现场。图片来源:受访者

拍摄过程中的困难还挺多的,因为很多东西是我们不可控的,寻找和等待这两个行为其实占了很大的比例。虽然也会去提前踩点,但真到拍摄的时候,有很多随机的事件会发生。

我记得我们去拍蝉那一集的时候,是在一个郊野公园旁边的生态保育基地,我们希望在那里拍到一个蝉蜕变的画面。等到晚上大概八、九点的时候,我们当时有七八个人分成了好几组,打着手电在林子里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蝉。因为是夏天,天气闷热,蚊虫又很多,当时大家的心理和体能状态都已经到达极限了,觉得“是不是没戏了?要不然咱换个地方找”,我们就打算回去收拾器材。

但没想到,就在我们走到放器材的小屋子外面那个院子的时候,摄影师看到一只蝉的若虫正从土里钻出来,慢慢地爬上一棵树干。

朱思源和团队拍下的蝉蜕过程。图片来源:《野性魔都》截图

当时我们就感觉“哇这个是上天的垂怜”,就一帮人屏气凝神记录下这个时刻,我感觉当时的氛围甚至可以用“神圣”和“肃穆”去形容。当我们真的亲眼看到蜕变发生的那一刻,好像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似乎也跟着那只蝉一起完成了升华。

上海所在的位置,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几条鸟类迁徙通道之一,而且崇明东滩、南汇边滩这些地方都是国际重要鸟区。所以仅仅是鸟类,我们就能够在上海见到超过 500 种,也就是说我国超过1/3的鸟类都能在上海这一个城市看到,这个还是很惊人的。

即便是在地上跑的动物,我们也随便就能数出来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貉一批名单。还不用说上海因为江河很多,还有池塘、湿地,所以两栖爬行动物和昆虫的数量也非常多。所以在我们心里上海有一个很有趣的身份,就是它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很丰富的地方,而且代表了我国东部沿海非常典型的生物多样性的组成。

我自己生活的新江湾,其实就是我最经常观察野生动物的地方。我入职复旦一年之后,我们出于好奇心在新江湾这个区域放了几台红外触发相机,想看看环境这么好,这个地方有什么动物。但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星期我们就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灵猫。

如果看资料我们会发现,好像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有特别零星的记载,说哪个居民半夜去河沟里摸鱼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珍奇异兽”,请专家鉴定之后证实是小灵猫,但从2000年之后几乎就没有小灵猫的报道,好像这个动物在上海消失了。但在2019年和2020年,我们在江湾区域发现,这里还是小灵猫生活的地方。后来我们又发现还不止一只,有大的有小的,很可能它们还有家庭,在这里顽强地繁殖着。

王放拍摄的生活在居民区里的貉。图片来源:受访者

这些发现都在更进一步地告诉我,其实城市可以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就在我自己家门口,除了小灵猫,还有黄鼠狼、有刺猬,甚至还新出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好像形成了一个挺旺盛的、快速变化的生态系统。所以我自己也经常跟市民或者遇到的朋友说,其实好好观察观察自己家周围,很可能就能看到意想不到的东西。

上海的“土著”野生动物的组成有一点点复杂。曾经分布最广泛的一个“土著”,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叫獐,是一种雄性嘴里长獠牙的小鹿。但在过去一、二百年的时间里,曾经因为人的活动干扰,獐在上海消失了。

而在 20 年前,一些科研还有保护工作人员,觉得獐这个物种是适合上海的环境的,他们把人工养殖的獐,重新放到了像滨江森林公园、南汇边滩这样的地方。而当初的十只獐在滨江森林公园变成了超过 100 只獐,它们又重新开始适应城市环境,而且有一些獐还跑到了公园外面,开始自己在城市里探索。獐的故事其实反映了,研究和自然保护,对上海这个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的一些成绩。

还有一些所谓的“土著”,背后有一些离奇的、大家都不够了解的故事。比如很多市民都会发现上海有松鼠,它们不仅会生活在辰山植物园或者共青森林公园这些地方,还会分布在静安、徐汇这些城市环境很热闹的地方。这个松鼠学名叫赤腹松鼠,也就是红肚子的一种松鼠。如果我们追溯这个松鼠的过往,我们会发现它其实不是上海“土著”。

《野性魔都》中拍到的赤腹松鼠。图片来源:《野性魔都》截图

最早关于赤腹松鼠的记录能够追溯到1940年前后,新中国成立前的民国时期,很可能是当时的小动物爱好者或者是研究人员、动物收集者出于自己的兴趣,把分布在中国西南区域的赤腹松鼠带到了上海,它最初很可能是作为宠物被带到上海的。但适应上海的环境之后,它变成了今天到处都能够看到的,相当于有一点土生土长的物种了。

另外我们在做调查的时候非常吃惊地发现,几乎我们去的每一个社区都有黄鼠狼的存在,它的学名是黄鼬。另外还有大量小区是有刺猬的。它们是上海最真真切切的“土著”。

我觉得黄鼠狼是一种很稳健的小动物,既稳健又有好奇心。我自己在上海跟黄鼠狼见过几十次,大部分是白天。当你跟黄鼠狼迎面见到的时候,这个小动物并不会惊慌,很难被你突然吓到,就惊慌失措地跑掉,它经常会探起头看你。而且它会有观察,甚至跟你有一点点交流,你好像能够感受到它希望研究你,希望看一看你的样子。它转身离开的时候,也很少看到它会慌不择路地撒丫子就跑,经常是慢慢悠悠地走几步,回头看一看,再离开。我觉得它是一种很聪明的、很适应城市的,而且很会跟人打交道的鼬科动物。

我之前住在乌鲁木齐中路还是北路的时候,有一个十字路口每天早上是非常繁忙的。但有一天我无意间抬头一看,就在那个路口,下面是车水马龙,上面有一只赤腹松鼠,非常轻巧地从电线上快速地爬行过去了。当时就觉得这个画面特别有张力,特别有戏剧感。

还有就是我在天山公园的时候,试图去抓拍一些松鼠的镜头。当时公园的旁边有一个地铁的高架,在距离它两三百米远的地方就有一片小的丛林。在丛林的树上就有一只赤腹松鼠,它非常悠闲地在那里休息,时不时地还回头探脑袋看看我们,不远处就是一辆快速行驶的地铁列车。这种对比,我觉得也是非常有趣的。

如果要说关于保护动物,市民们能做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想到一个就是大家就不要去随便投喂它们了。之前在拍摄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热心居民,他们非常喜欢这些小动物,比如说松鼠、貉,就会试图去投喂它们。那其实投喂本身就是破坏生态平衡的一个因素。如果你真的喜欢它,你可以远远地观望它、观察它,但不要去投喂,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是让双方都比较舒适的一个相处方式。

对于城市里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我有两个方面的感受。第一个感受会比较大,就是整个城市是需要有边界的,城市整体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我去过一些世界上非常优美的城市。比如在华盛顿特区的时候,我们其实会发现这个城市的周围是波托马克河,河的沿岸有大量的森林景观,还有多个国家森林公园,就像是给城市加了一道自然的边界。包括一些特大城市比如纽约,我们会看到一些当时大胆又了不起的设计。在纽约中心是绵延的中央公园,在全球土地价格最高的地方留下了小山、湖水和河流,甚至能够在里边安排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我想这种城市的边界感,和城市里留出大块空地的这种节奏的变化,其实是非常给城市增加活力的。

我们经常被问:“城市本来就是人生活的地方,为什么要恢复生物多样性?”其实我觉得一个回答就是,这样的绿地、公园,其实是给我们城市生活增加了很多安全性。也像刚才朱导说的,它会给人的内心增加很多宁静。

在这方面上海其实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说上海有环城绿化带工程,是在城市外部有一条由树林和灌丛草地构成的绿色空间,我们既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城市的边界之一,也可以看到它像是野生动物的一个连贯的走廊带一样,可以让动物自由地移动。还有我听到城市规划部门在讨论,应该在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我们站在那里500米之内都应该是有一个绿地的,它可以是社区花园或者公园。我觉得这些都是城市大的设计中,非常棒的思路和努力。

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总体布局图。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我的第二个感受就是,有些时候其实并不需要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能够帮助野生动物。在上海,我们看到社会组织“四叶草堂”,同济大学的老师们他们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在社区里把以前的垃圾堆、废弃的土地,变成一个叫做“生境花园”的小空间。我看到我的一批朋友都参与了这些工作,包括大自然保护协会,包括很多大学生的爱好者、市民的志愿者。

通过建造一个小水池、一个生态花园,把乡土的植物引进来之后,很多小区都突然发现有漂亮的蝴蝶,有鸟鸣,有青蛙和蟾蜍“从天而降”。而当生境花园在小区落地的时候,我们看到小区的这些叔叔阿姨,大家都觉得好自豪,“我们小区的质量好像提升了”“有这个漂亮的花园,是不是我们房价都要涨一涨”。这是我最真实地感觉到,生物多样性跟人的生活有关系的瞬间。

我一直特别相信一句话,就是没有了解就谈不上热爱,而没有热爱就没有任何可能去推动保护。所以其实我们最希望的,就是普通的市民能够多了解一下我们这个城市的乡土物种。

如果市民们知道“一丘之貉”的貉这种动物,是在上海生活千万年的一个犬科动物;如果知道其实黄鼠狼、刺猬都是这个城市最常见的居民,它们也对人类没有危害,能够了解一点点它们的习性,这样潜移默化的了解其实就是最棒的事情。我们能够接受它们的存在,就是人和野生动物共存的基础。

【时间轴】

02:50 我和跳蚤的“亲密接触”

03:20 电线杆上的鸟,真的不会触电吗?

05:35 封控期间我和孩子的小区生物探索

07:42 疫情之后,野生动物们都在经历什么?

10:15 小区里的蜻蜓、翠鸟消失了

11:43 路边不起眼的草丛里,可能藏着一个小世界

14:05 蹲守拍下一次蝉蜕,我们也“升华”了

15:39 对于动物们来说,上海的“特殊身份”

17:40 我们意外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58 上海“土著”动物背后的离奇故事

22:58 黄鼠狼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

26:52 城市规划对自然保护的作用

29:26 一些很小的改造,也能为城市生态带来变化

33:16 和野生动物保持适当距离,才是更好的方式

【湃客 Talk】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关注我们 

主播、撰文 / 周依

后期、监制 / 徐婉

实习生 / 李小庆、吴宇迪、张之钰

运营 / 胡雅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