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姚美雄/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兼职教授
2017-10-13 14:0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2017年10月1日清晨,数万民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国庆升旗仪式。 视觉中国 图

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过上美好生活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然而,至今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进而实现现代化,依然是个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攻坚克难,尤其过去五年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转型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是世界性难题

当前,全球发展呈现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和发达国家掉入“发达陷阱”并存的格局。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由世界银行提出,系指:一个国家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普遍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减速或保持缓慢增长。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实现现代化的一道坎。至今,全球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由中等收入演变成发达经济体的国家并不多。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五十多年来全球一百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仅有日本、韩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阿根廷、马来西亚等南美、东南亚诸多国家还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

“中等收入陷阱”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难题。20世纪60年代的菲律宾和70年代的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等国家,当时都进入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但目前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在各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主要是:实行“技术立国”、“教育立国”战略,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创新,通过引进、模仿和消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尽快走上自主创新道路,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提高居民收入和缩小收入差距;政府强有力的引导作用。

不成功国家的教训,主要表现为:有的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自然资源,而这些自然资源的价格波动很大,当价格较低的时候,增长就会放缓或停滞;有的国家主要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发展制造业,这种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消失,也会导致经济的衰退或滑坡;有的国家是由于政治不稳定,国内社会矛盾突出,导致经济停滞;还有的国家是由于政策失误,没有处理好金融危机或债务危机,出现了经济萧条。

归结起来主要是:发展模式没有很好地实现转换;产业无法有效升级;创新能力不足,没有通过创新形成新的增长点;腐败多发以及贫富两极分化引发社会动荡;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国家战略和政府政策偏差;泡沫经济造成金融危机。

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程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托廉价劳动力优势,紧紧抓住全球化机遇,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经过近四十年艰辛努力,迈进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GDP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人均GDP达8000多美元,实现了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成为全球工业品生产制造基地和世界工厂。尤其是过去年来砥砺前行,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

一是严重少子化、老龄化已成为最重要的新基本国情。人口少子老龄化是人类面临的新挑战,也是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近年来,不少国家民粹主义泛起、新保守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弥漫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症结在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根源在于主要经济体老龄化在加深。

目前中国经济有一定下行压力,从短期看,是由于当前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从长期看,根本原因是人口结构失调,未富先少、未富先老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目前,中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6.6% ,大大低于26%的世界平均水平,比美国的19%还低。中国的少子化程度已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大大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而老龄化则在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10.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比重将超过30%。

当前,中国劳动力供给不足已拉开序幕。2012年至2016年这五年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1900万人。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2011年的69.8%下降到2016年的66.7%,减少了3.1个百分点。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推算,20~59岁劳动年龄人口到2030年只有7.64亿人,将比2010年减少6900万人,降幅达8.3%。其中20~34岁的青年劳动力(这是劳动力的主力军、生力军,也是创新和消费的主体)2020年后将出现悬崖式急剧减少,2022年至2025年4年间,每年将净减1100万人以上,到2030年只有2.21亿人,将比2010年减少1.04亿人,下降幅度达32%。

劳动力供给持续下降带来劳动成本的迅速上涨,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困难,2012~2015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年均上涨10%左右,农民工工资年均涨幅在15%左右,劳动者的工资上涨速度大大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当前企业投资缺乏动力,与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有直接的关系。

此外,人口结构失衡也弱化社会创新能力,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 ,削弱消费能力,影响内需,给社会养老造成空前压力,从而引发产业竞争力下降,制约经济增长。

至今,全球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地区都是在人口结构健全情况下取得的,然而,目前中国在中等收入阶段就已进入了少子化社会、老龄化社会,这将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跨越之后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二是房地产泡沫、高房价。少子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制约因素,而一些地方的房地产泡沫则使经济下行雪上加霜。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高峰都是在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之后,进入高收入阶段才出现。但是,中国在未进入高收入阶段,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投机抑制了消费和内需,造成实体经济空洞化,弱化了创新动力,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制约了生育,拉大了贫富差距,孕育着金融危机风险。劳动力短缺造成用工成本刚性上涨叠加高房价推升企业的商务成本,在这样的双重不利因素夹击下,近年来,实体经济出现不少困难。

三是资源、环境难以为继。中国是世界工厂且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消耗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这带来了过度消耗能源资源以及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问题。当前,中国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到四倍。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全球首位,占四分之一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也名列全球首位。

四是全球变老、外需疲软长期化。当前,全球老龄化进一步加深,全球正在变老,国际需求疲软将呈长期化,这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跨越之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四大潜力将助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尽管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新挑战,但也要看到,中国拥有体制优势,经济发展的韧性好、回旋余地大。当前中国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化滞后及城镇化水平低下的发展瓶颈。创新能力、市场化程度、服务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中国在这四个方面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市场化、服务业化、城镇化水平方面也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既是约束条件也是发展潜力所在,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有效推动中国发展。

创新潜力。当前人类发展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了劳动力、资本而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具有第一位的、决定性的作用,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世界各国纷纷将科技创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和加快重点领域技术突破,以期引领未来发展,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目前,由于人口结构严重失调,中国劳动力优势开始丧失,且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只有大力推动创新,才能提高效率,应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当前,中国拥有巨大创新潜力。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达到1.2亿人,每年有六百多万大学毕业生,教育经费投入已占GDP的4%,研发人员总量达300多万人,居世界首位,发明专利申请也居世界首位。

市场化潜力。近四十年来,中国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基本取向,市场经济成为改革的主体内容和方向,但当前,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仍在半程中,商品领域的市场化发展起来了,但要素领域和服务领域的市场化还相对滞后,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价格存在着一定扭曲。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来看,农业基本市场化,工业除部分资源品未完全市场化外,也已基本市场化。但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却相当较低。除传统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之外,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服务业化潜力。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制造业环节只占产品价值的不足20%,而研发、营销等服务环节则占据着产品价值80%以上的份额。服务业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服务业实力在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占据高端位置,拥有竞争优势,获取大部分利益。

当前人类发展已由工业文明迈向知识经济文明,全球经济已经演变成以服务为主的经济,但中国服务业化水平低,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201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1.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也比同等收入水平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就业比重也明显偏低。中国要成为国际大国和强国,必须在研发、文化、信息等服务业领域上发力,成为服务业大国和强国,以改变目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低端的状态。否则,只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继续充当打工仔角色,获取廉价利益,付出的是高昂环境代价。

十八大提出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经济就需要长期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从三大产业来看,农业与工业再保持高速增长将相当困难,而服务业众多领域却供不应求。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服务消费将会出现快速增长。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8000多美元,服务业将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服务业已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发挥了主要支撑作用。在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发展中,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继续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城镇化潜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大潜力所在,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城镇化可以引发消费需求,推进城镇化发展,变农民消费为市民消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基础,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取决于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规模;城镇化还可以刺激投资需求,有利于加快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给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需求,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城镇化率57.4 %,而实际城镇户籍人口只有41.2%,与发达国家80%水平相差甚远,也大大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在进一步推动城镇化方面,中国仍大有潜力可挖。

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但6.5%左右的增速在全球依然十分亮丽,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维持在30%左右。因而,中国有望在2024年左右实现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12000美元,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基本经验

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进程中,中国积极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旗帜,“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通过改革开放,中国解放了思想,激发了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构建和不断完善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认识、处理了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更好发挥了政府作用,有效克服了市场失灵的风险。

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敢于向体制机制中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加快破除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经济,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已成为“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对外开放,中国打破了闭关锁国,大量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资金,与中国巨大的劳动力优势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发展奇迹。

中国的发展是改革与开放并举,奉行的是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中国经济发展已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溢出效应,更加开放的中国更能造福世界。

在全球经济衰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逆全球思潮弥漫全球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等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机制,体现的是中国的大国担当,通向的是共享共建的世界治理新秩序。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领军者、推动者,正有力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第二,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并注重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恒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习总书记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在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前,中国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要求中国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根本上讲就是抓住了这个第一要务和中心。尤其是过去五年来,中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根本上说,都以发展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为基本前提。没有发展这个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寸步难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尤其是过去五年来,中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实现了“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互促进、统筹联动,不断谱写出中国道路的新篇章,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发展已不仅是经济总量增长的问题,更是全面的发展,其中绿色发展是重中之重。中国是世界工厂,且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这带来了过度消耗能源资源以及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问题。中国的能源资源需求已成为世界能源资源需求的主要推手,如果还沿用粗放型增长方式,不着力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仅中国的能源资源将快速枯竭,全球的能源资源也将难以为继。实现绿色发展显得十分紧迫,这不仅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是对全球发展负责。在这关键时刻,中国及时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战略。

人口是最宝贵的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提高。严重老龄化已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进一步健全人口结构,应对老龄化挑战,是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过去五年来,中国进一步完善了人口发展战略政策,释放了生育潜力,减缓了人口老龄化压力,确保了人口安全。

第三,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迈向高收入国家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就十分重视科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大力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基因工程等方兴未艾。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已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过去五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强调创新应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了创新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过去五年来,中国坚持问题导向,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努力赶超,在一些关键领域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形成了比较优势。中国强化了激励措施,大力集聚创新人才,激发了一大批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的创新激情。中国正在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使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目前,中国科技创新已由以跟踪为主步入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在电信设备、能源设施、铁路、船舶制造等重工业领域中,中国企业已可媲美甚至反超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创新驱动战略的大力实施,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第四,大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没有很好地实现转换是众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本采取了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发展模式对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很大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在既无资本又无技术,只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历史背景下,这种选择也是必要的。但是,实施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环境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造成了过度消耗能源资源以及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的问题。目前,中国GDP占世界总产出份额为16左右%,消耗的煤炭、一次能源和淡水却分别占世界消耗总量的50%左右、22左右%和15%左右,原油进口依存度达65%。因此,二十年多前,中国就提出要改变增长方式。

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此外,当前全球正在变老,国际需求疲软将呈长期化。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处理得不好,中国就有可能掉入“后中等收入陷阱”,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将长期出现停滞甚至倒退局面。

过去五年来,中国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重处理好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问题,转型发展开启出了新历史篇章。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正加快向内需为主、消费拉动、创新驱动的以服务业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在保持制造大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正在向制造强国、服务大国和服务强国转变。中国正以大力推动创新为抓手,加快转型升级,以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应对要素投入增长的放缓,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应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推动经济发展走向中高端,实现有质量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精准脱贫、共同富裕。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因素。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扎实推进扶贫工作是扩大内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优化经济空间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初始,中国就高度重视消除贫困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效避免了“两极分化”问题。

通过近四十年的努力,中国有7亿多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改革开放之初的97.5%降至4.5%。到2020年,中国将全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十几亿中国人将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的局面。《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对人类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反贫困斗争取得的巨大成就、成功经验,为全球反贫困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