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漫步·重构|消失的戏院和我们的记忆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周仰
2017-10-18 14:20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城市漫步:上海虹口,电影业发端的足迹。视频制作:刘蕴奕。(08:14)
“城市漫步:追溯与重构”第五期,汤惟杰老师带着大家走进以四川北路武进路为起点的探寻之路。路上,一行人经过了汤老师小时候常去的影院,以及更早建起和拆除的戏院,聊了建筑的变迁、产业的变化,人们观影习惯的改变……摄影师周仰于此后两次重新踏上同一条路程,用两种相机记录下她内心对于这方场所的感受。10月25日晚7点,汤惟杰老师与周仰,以及部分参与了漫步行走的成员将再次汇聚,共话“消失的戏院和我们的记忆”。现邀你的加入,详见下文。

我们怎样能算对某地有了真正的记忆?是在其中居住过,还是在案前研究过其前世今生,或者,只要我们哪怕一次两次踏足、路过,就算是有了记忆?这些不同类型的记忆中,谁又是真的恒久不变呢?

对于虹口的武进路、乍浦路一带,汤惟杰老师的记忆显然既来自儿时生活于斯的印象,也来自常年对于上海电影事业的研究。在行走中,汤老师的手指向那些数十年来(甚至更久)幸运地留存下来的珍贵建筑,或者是一块充满懊悔的旧址纪念碑,而他的语言带我们潜入百年之前。跟随汤老师的脚步(或者说手指),我用中画幅拍下那些建筑的黑白影像,这些对比强烈的照片甚至有可能真的来自过去。

两天之后,我约上朋友,再次踏上这条路线,从尾到头,逆向走了一遍。带着更为灵巧的135相机和彩色胶卷,我的眼睛里全是那些随机的东西,栅栏里的烟头,竹竿上的衣服,被遗弃的玩具,与已经挂牌的历史保护建筑相比,它们无疑稍纵即逝,然而它们似乎又比建筑更长久——这些日常生活的迹象今天出现在这里,明天则在那里,它们或许不像百余年的建筑物那般固定在特定的一点,却也是必然会出现的,这种日常性,难道不是更普遍的一种背景吗?

城市漫步·重构|消失的戏院和我们的记忆

时间:2017年10月25日(周三)晚19:00-21:00

地点:那行零度空间(上海市镇宁路465弄161号愚园里C座101室)

嘉宾:

汤惟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现居虹口

周仰,摄影师,童年时常在虹口一带活动

以及部分参与了“城市漫步:虹口戏院”的漫步者

报名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复制链接地址(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9404570775700)至浏览器打开:

关于“城市漫步:追溯与重构”

继2016年澎湃新闻·市政厅与瑞象馆共同发起“城市漫步:发现与表述”系列工作坊活动之后,2017年澎湃新闻·市政厅将继续召集对生活在上海的地方经验有独到感受和见解的“在地者”、“创作者”与“观察者”一起“再生产”。

我们需要追溯地方历史,感受空间经验如何影响人,并重新建构地方和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50年前就开始生活在这里的人,与30年前开始生活在这里的人,与现在刚刚开始生活在这里的人,对同一条路,同一爿店,也会有不同的私人经验和身体记忆。曾经这里有一条河,这里有坡,这里是戏院,这里是二手书市……如今不一定还在,但我们还有开放的感官和理性的头脑,双脚能量地,耳朵能听,眼睛能看,双手可以创作。

这些关于地方的个体经验,构成了一个场所的精神。通过这些不同于书本的生动经验,我们可以把一个地方的故事讲得饱满,让人意识到,这个地方是经过时间积淀的,是有独到价值的。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