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伟︱搜寻散落的中国戏剧史

张伟
2017-10-28 18:13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两年前,当我从书店里买到《新剧史》和《初期职业话剧史料》这两本书的校勘本时,心情为之一振。作者朱双云是我国早期戏剧运动的重要参与者,这两本书也是有关早期话剧非常珍稀的重要文献,可以说是每一个话剧史研究者都必须参考的工具书。但它们的难以寻找也是出了名的,出版既早,存世又稀,且书籍纸张也非常不好,想找到它们、看清它们是很不容易的。据我所知,有很多研究者都是历经多年,或辗转复印,或辛勤抄录,才得以接触到这两本书,现在能够整理重版,对研究话剧的同仁来说当然是一大幸事。

《新剧史》

我对朱双云可以说很熟悉,专门备有文件夹,放置有关他的资料,并准备以之写一些东西。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了复印《新剧史》和《初期职业话剧史料》,曾为此花费了很大精力和不小的一笔钱,其艰难窘境,现在仍记忆犹新。这两本书的校勘者赵骥,我虽然不相识,但也并不陌生,他的博士论文《话剧与上海市民社会:1907-1949》于2011年出书时,我买过一本并仔细看过,知道他是学历史出身,虽非戏剧史专业毕业,但正因此,和传统的戏剧史专著相比,他的论著也更具有新意,对我颇有启发。

等我回到家翻开《新剧史》和《初期职业话剧史料》仔细阅读时,心情更为之震动。赵骥不但对这两本书做了常规校勘(字词解释和不同版本的互校),还花费很大功夫做了大量研究整理工作。如他为《新剧史》一书写了《〈新剧史〉考略》和《〈新剧史〉校勘记》,并附有《新剧史》(校勘本)索引;而《初期职业话剧史料》一书,更有《关于〈初期职业话剧史料〉一书》《三十年的戏剧人生路》(朱双云)等六个附录及一个索引,并配了很多珍贵的照片。我从事文献工作垂四十年,知道搜集整理这些文献并将之融汇于一书,对使用者来说是何等幸运,可以为此而减少不少麻烦;但对整理者而言,却是自挑重担,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更让我感奋的,是书中透露的信息:除了朱双云的这两本书之外,赵骥还有一整套校勘、出版的计划,他想把戏剧史上比较重要的著作尽可能多的进行整理、校勘、出版,以最大限度地便于读者使用。这真的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大工程。

现在,仅仅过了两年,这项大工程的一部分就已经完工,即将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它们就是《民国话剧理论文献汇编》第一辑。该辑共收录了宋春舫的《宋春舫论剧》第一、第二集,欧阳予倩的《予倩论剧》和《自我演剧以来》,熊佛西的《佛西论剧》和《写剧原理》,向培良的《剧本论》,郁达夫的《戏剧论》,余上沅的《国剧运动》等共17部民国时期的话剧理论著作,都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著作,也是研习戏剧史者重要的参考书籍。它们平时珍藏在各大图书馆的书库里,寻常难以一见,现在赵骥将它们打捞出来,重新出版,化一为百,并为每部专著及其作者撰写了详尽的提要,堪称有功当代,嘉惠后世!

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李叔同饰茶花女(左)

20世纪初,戏剧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而在亚洲,刚刚兴起的话剧尤为其盛,它的教化力量、感召力量在一些人心目中甚至被放到了与宗教相类似的地位。话剧是十八世纪欧洲兴起的新剧种,当时,欧洲的文艺界为了表现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生活,在戏剧舞台上推出了真正采用生活化的对白的剧种,取代了传统的诗剧。十九世纪末,日本艺人在传统的歌舞伎基础上,吸收了西方话剧的演出形式,并且打破了戏剧不反映现实的戒律,舞台上兴起了风靡一时的日本新派剧。中国话剧正是在这两股势力的影响下,加上中国传统戏剧的营养滋润,而蓬勃发展起来。

关于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时间,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始于一百一十年前的春柳社:1907年2月,中国戏剧从李叔同等春柳社同人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开始,由古典形态向近代形态演进,标志了一个新时代的诞生。如以这个时间为准(学术界对此尚有争议,不少人认为在这之前,上海等地已有不少话剧萌芽的演出),相比中国现代小说、诗歌和电影的诞生,话剧的诞生时间都和它们基本相同,甚至还略早。但就一个学科的基本史料的整理出版现状来说,话剧界其实堪忧。

以我个人的肤浅理解,对学科基本史料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版,大致是文学不如历史,电影不如文学,戏剧不如电影。就最基本的人物研究来说,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必不可少,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一就是比较完整的文集,尤其是对这个人物早期文章的收集和整理。这类文章很难找,不仅散落各处、而且当时他可能还用过许多笔名,搜集、辨认都不易。第二是研究资料集,不仅要全文收录主要的研究文章,而且要整理出所有研究文章的目录索引。第三是详尽的年谱,详细到某年某月某日,他的发文、演戏、言论、参加活动、与人交往……等所有的生命历程,呈现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这几点如果能够基本做到,对于人物的研究和理解才能上一个台阶,同时也能够给接下去的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事实上,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是所有学科研究都不可或缺的,比如鲁迅研究、茅盾研究、巴金研究……都有作家个人的文集、研究资料集和年谱,但在戏剧界却基本没有。对一个学科来讲,一些重要人物都应该享有这样的基本待遇,这里面包括编剧,包括导演,包括演员,包括美术,还有戏剧企业家(对他们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还有戏剧团体、戏剧流派等等。做任何研究都应当有基础积累,否则无法深入下去。现在,话剧研究有一种“枯竭”的趋势,就着原有的这么些材料翻来覆去地“炒冷饭”,这可以称为是一种“干做”。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沉下心来,做好史料工作,在更多更丰富的材料的滋润下,才可能有更大的突破。在这个意义上,赵骥所做的工作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他的工作持续下去,能够进一步扩大范围,整理校勘出版更多的话剧文献。与赵骥君共勉!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