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伤春悲秋”不是矫情,季节性情感障碍是怎么回事?

澎湃新闻记者 陈明明
2017-10-20 06:46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白昼变短、寒意渐起、落叶缤纷,秋季总给人一种凄风苦雨的印象,而人们的情绪也往往会随之“伤春悲秋”起来,有些人甚至会产生抑郁情绪。

事实上,这并非多愁善感、无病呻吟式的矫情,而是秋冬季容易产生的季节性情感障碍。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马希权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伤春悲秋”其实在临床上是有科学依据的,“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克雷丕林(E.Kraepelin)对精神疾病做过长期细致的临床研究,总结了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effective disorder,SAD),其特征是有规律地在秋冬季发生抑郁,春夏季症状缓解或者呈轻躁狂,抑郁和躁狂两者交替出现。美国精神病学家诺曼· E.罗森塔尔(Norman E Rosenthal)博士及其同事进一步对季节变更对情绪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生长于温暖的南非的罗森塔尔在1980年从阳光普照的家乡移居到纽约后,每当阴郁的冬季到来,就会变得心情低落、活力消退。为了解决这个情绪问题,他实验性地接受人工光照治疗,发现有效果。”

上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DSM)单独列出季节性精神障碍作为单独的心理障碍,而如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则不再将其单独列出,而是将季节性精神障碍归并到情感障碍中,称其为“情感障碍伴随季节模式”,其主要表现为抑郁障碍或者双相情感障碍。

马希权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情感障碍(包括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是心理问题与人体内的神经激素分泌水平有关,“血清素(5-羟色胺)是一种负责调整情绪的神经转换素,当血清素水平高时会使人感觉幸福,当血清素水平低的话则让人感觉消沉。”

此外,人体大脑中的“松果体”腺体会分泌褪黑素(美拉酮宁),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还可使人消沉抑郁,但是阳光照射会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减少。秋冬季节日照时间变短, “褪激素”分泌相对增多,会导致人们变得情绪低沉、多愁善感、懒散渴睡。

尽管芬兰、丹麦、挪威、冰岛等北欧国家福利好幸福指数高,但据统计这些国家的季节性情感障碍发病率达9.5%,甚至“福利北欧”的自杀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和这些国家所处的高纬度有关。

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生活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人抑郁症发病率更高,且与季节变换有很强的相关性。马希权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一般高纬度地区人口的季节性情感障碍患病率高,女性多于男性,年轻者患病率高于年长者。光照能够很好地缓解季节性情感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所以建议人们在秋冬季节,多晒太阳增加户外运动。”

根据美国梅约医学中心的介绍,季节性情感障碍的症状包括:抑郁、焦虑、无力感、不愿与人交流、对平时做的事失去兴趣、体重增加、食欲改变等。那么,在临床上如何诊断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呢?马希权副主任医师称:“在平时门诊中,医生通常会对情绪低落、以抑郁症状来就诊的患者进行病史询问,从而归纳出患者情绪变化的规律,如果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季节节律有关,则会考虑其患有季节性情感障碍。医生通常会评估判断患者的情绪障碍严重程度来采取相应治疗方式,若患者的情绪问题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社交,则会予以药物治疗并结合心理治疗。”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