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部神作的结局,没人猜得出

2022-05-30 14: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饭饭 书单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推理小说届的地位自然是不用说了。

她的小说销量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文集》,就连英国女王都是她的忠实粉丝。

《东方快车谋杀案》正是让她声名鹊起的一部小说,也是她的作家生涯里知名度最高的作品。被多次改编搬上银幕与舞台,因为这部小说的凶手实在是太难猜了。

被风雪困住的封闭列车,离奇的凶案,扑朔迷离的线索与证词,困顿的侦探……这就是阿婆构筑出的奇妙而精巧的推理世界,一起来猜猜看凶手是谁吧。

快车里的杀人事件

在外休假的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接到了一封信件,要求他尽快赶往伦敦。

不巧的是,今晚出发的东方快车的卧铺已经全部被订满了,幸好波洛的老友布克先生也要乘坐这辆快车,他托关系帮波洛弄到了一间豪华车厢的包间。

于是,波洛准时登上了东方快车。

列车上的第一晚格外平静。第二天,波洛在餐车用餐时,一位美国商人起身坐到波洛对面,他叫雷切特,认出了波洛,单刀直入地阐明来意。

雷切特隐约觉得自己的生命正受到威胁,希望波洛能接受委托,保护自己。波洛回绝了,他不喜欢雷切特那副油嘴滑舌的样子。

到了晚上,波洛正在熟睡中,突然被隔壁房间的大叫惊醒了,他隔壁住的正是雷切特。

波洛打开房门向外看,正好看到列车员敲着雷切特的房门,里面传来了一声“没事”。于是波洛又放心地躺下了。

但波洛却难以入睡,他感觉到火车那特有的规律的晃动消失了,他叫来列车员询问,原来火车被困在了雪堆里,已经停下了。

波洛叹了口气,强迫自己睡去,却在快要睡着的时候又被“砰”的一声巨响惊醒,他跳起来打开门,只看到过道上有一个穿着红色睡衣的女人走开了。

“我肯定是发神经了。”波洛说着又回到床上,一觉睡到了天亮。

波洛醒来时,火车依旧停着,列车员着急地跑来找他,请他到布克房间里去一趟。

布克脸上带着平静而绝望的神情,他告诉波洛,雷切特死了,是被刺了十几刀之后身亡的,车上的医生判断死亡时间在凌晨一点左右。

据布克说,雷切特房间的窗户大开,窗外的雪地上却没有脚印,而且昨天晚饭后,豪华车厢与普通车厢的通道就被上锁了。

也就是说,凶手就在这几节车厢里。

被害人的真实身份,与凶手的目的

波洛跟着医生来到被害人的房间,开始调查尸体。他发现尸体的十二处刀伤深浅不一,有些是用左手刺出来的,有些又是用右手,有些要很大的力气造成,有些又软弱无力。

波洛猜测,凶手可能有两个人,还给被害人下了药,所以被害时没有反抗。他在地板上捡起一块方巾,上面绣着一个字母H,还找到一个烟斗的通条。

在小桌子上,有一张烧焦的纸片,波洛重新点燃了它,使得上面显现出几个字来:记住小黛西·阿姆斯特朗。

波洛一下就明白了雷切特的真实身份,他曾是一位臭名昭著的罪犯,绑架了三岁的小黛西,在收到了高额赎金之后,依旧杀死了她,然后借着积累起来的财富逃离美国,隐姓埋名在外游历。

而黛西的父母亲受不了打击,双双去世了,就连家里的保姆因为受到警方的怀疑,也从高楼上跳了下去,自证清白。

这桩惨案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公愤,于是波洛推测,凶手出于报复的目的,谋杀了雷切特,事后烧掉了写有黛西名字的纸条,因为这是直接的线索。

接下来,就是一一询问乘客,从证词里的漏洞捉出真凶的时刻了。

乘客们的证词

波洛先询问的是列车员。事发晚上,他除了处理旅客们的要求,就是坐在过道尽头自己的小座位上。

大概凌晨两点之前,他被叫到雷切特秘书的房间为他铺床,一位英国上校也在房间里和秘书聊天,不久后上校就回到自己的房间了。

列车员也看到过一位穿红色睡衣的女士去过道尽头的洗手间,但他表示什么也没听见。在天亮前就没有什么事发生了。

波洛找来秘书,告诉了他雷切特的真实身份。秘书震惊极了,他说自己的父亲正是处理这个案子的地方检察官,如果他提早知道的话,宁愿砍掉自己的手也不会给他当秘书。

波洛照例问起昨晚的情形,秘书说的和列车员的证词基本一致,因为聊天时房门开着,所以秘书也看到了一位穿红衣服的女士从门口经过,往洗手间的方向去,但他并没有看到她折返回来。

接下来,波洛找到了雷切特的仆人,他和自己同一房间的意大利人整晚都没有离开房间。但他告诉波洛,从昨晚起,雷切特看了一封信之后就变得心烦意乱,同时雷切特有服用安眠药的习惯。

同车厢一位来自美国的老太太气喘吁吁地找到了波洛,她说昨晚自己见到了凶手。

“昨晚我上了床就睡着了,后来忽然醒了——四周黑漆漆的——可我知道有个男人在我房间里!”美国太太笃定那人就是凶手,她按铃叫来了列车员,开灯时却发现自己的房间里空无一人。

见波洛几人都不相信自己的说辞,美国太太拿出了一粒纽扣,说这就是证据。布克看出来,这是列车员制服上的纽扣。

波洛问起美国太太有没有见过红衣女士,她说没有,不过听到了隔壁雷切特的房间里有女人说话的声音,她说不出具体时间。那块绣有H的手帕,太太也表示并不是她的。

同时,他们也询问了和美国太太有过对话的瑞典太太,瑞典太太证实了美国太太的证词,并表示自己和同房的英国小姐都没有在夜间离开过房间。

经过比对,那粒纽扣并不是列车员的。波洛无奈,只能继续调查头等车厢的人。他询问了头等车厢的俄国公主,她的年岁已经很大了,她表示整晚都和自己的女佣待在房间里。

被问到是否与阿姆斯特朗一家有交情时,俄国公主说,自己与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母亲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她是一名女演员,有名的艺术家。虽然与死者有一定联系,但俄国公主的身体太过虚弱,一看就不是凶手的样子。

波洛又找来伯爵夫妇,他们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房间。波洛要伯爵夫人写下自己出嫁前的姓氏,发现也对不上手帕的字母。

然后是上校先生,他的证词与秘书一致,也说自己见到了一个女人,并闻到了特殊的香味。波洛注意到,上校是车厢里唯一一个抽烟斗的人。

问到头等厢里的最后一人哈德曼先生时,终于有了新的进展。哈德曼表示自己也是个侦探,收到了雷切特的求助,他说雷特切曾跟他描述过敌人的样子:“一个小个子男人,深色皮肤,说话女里女气的。”

这个描述和火车上的任何人都不匹配。波洛又询问了意大利人、英国小姐和俄国公主的德国女仆,都没有发现异常。但是德国女仆也提到,她曾见过一个又小又黑、长着一撮小胡子、声音像女人还穿着列车员制服的人。

在访问完了所有女士后,波洛发现没有一个女士承认自己的睡衣是红色的。小个子列车员,和穿红睡衣的女士,这两个神秘的陌生人就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无从查起。

波洛决定检查所有旅客的行李,看看是否有人乔装打扮成了凶手的样子。

果然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在美国太太的洗漱包里发现了凶器,上面只有美国太太的指纹;在女仆的箱子里,是那件掉了一颗纽扣的列车员制服。

美国太太和女仆都极力否认这是自己的东西,她们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到自己的行李箱里的。

那件红色的丝绸睡衣,却被发现在波洛的箱子里。

“那么,”他喃喃地说,“是这样。一个挑战,很好,我接受了。”

在迷雾中寻找真相

波洛坐下来静静思考,有太多问题需要解释了。他列出了乘客们的名单和特征,却依旧毫无头绪,没人有明显的动机,像是陷入了一个死局。

他换了一种思路,如果没有这场大雪,火车准时到站,那么这场凶杀案看起来就会像是外面的人干的,凶手趁机逃走,车上的旅客都不会有嫌疑。

而那张写有“黛西·阿姆斯特朗”的被烧毁的纸片,也是凶手迫切地要处理掉的线索。从这两点出发,波洛的头脑里已经有了一个隐约的答案,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又向几名旅客分别问了话。

终于,他心中的疑点一一被解开了。最后,他把所有旅客集合到了一起,准备说出他对这件案子的两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雷切特的敌人在中途的站台上了车,穿上了伪造的列车员制服,拿到万能钥匙,进入雷切特的房间刺死了他,然后从联通门逃到美国太太的房间,把凶器放进她的洗漱包,再把制服脱下随手放到一个旅行箱里,在火车将要离站时下车逃走了。

听完这个结论,和波洛一同调查全程的布克和医生惊讶得跳了起来,太不可思议了!这个解释简直漏洞百出,甚至连案发时间都对不上。他们不相信这竟是大神探波洛的调查结果。

波洛让他们不要着急,现在他要说出第二个结论。

“在美国,可能有这么一个家庭,包括了这么多不同国家的人——一个意大利汽车司机,一个英国家庭女教师,一个瑞典护士,还有一个德国女仆,诸如此类。”

也就是说,列车上的意大利人、英国小姐、瑞典太太和德国女仆,其实都曾在阿姆斯特朗家中工作过,波洛已经通过与他们的谈话确认了。

在问话中,波洛从伯爵夫人娘家的姓氏推断出来,她就是阿姆斯特朗夫人的妹妹,无辜惨死的黛西正是她的小侄女。

而绣有H的手帕,其实是俄国公主的,在俄语中,H就是N,正对应公主的教名娜塔莉亚。

英国上校与阿姆斯特朗先生是战时的挚友,雷切特的男仆则是当时的勤务兵,战争结束后也到阿姆斯特朗家工作。

这样的案件,也需要列车员的参与,而列车员参与的唯一理由是,那个跳楼自杀的女仆是他的女儿,哈德曼先生是她的男朋友。

美国太太是这出剧里最重要的角色,她需要演出很多无中生有的剧情来迷惑波洛,她最有可能是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母亲,一名女演员……

美国太太承认了一切。杀死雷切特的计划确实是他们一起策划的,这也是淡季的东方列车恰恰在那时会满座的原因。那天夜里,他们轮流潜入雷切特的房间,一人一刀,终结了这个恶魔的生命,为的便是心中的正义。

他们也相互对好证词,包庇彼此,并捏造出不存在的小个子列车员,叫人扮演起红衣女士,为了帮每一个参与进来的人脱罪。

如果没有碰上波洛,他们的计划是天衣无缝的。

波洛默默地听完美国太太的讲述,询问布克的意见。布克思考了一会儿,郑重地说,波洛提出来的第一个推论是正确的。

“那么,”波洛说,“我的解决方案已向大家说明,我可以荣幸地退出此案了。”

心中的正义

这是阿婆的作品中争议较大的一部,虽然最后的结局偏向开放式,但也给人们留下了对于法制和私刑审判的思考余地。

法律若真有不公,私人的审判就是正义的吗?放走众人的波洛,是遵循了心中的道德,还是受到了良知的绑架?

每个人看完,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正义观是深植在每个社会人心中的,但当善恶立场互换、界限不再分明的时候,我们又要如何判断什么是正义呢。

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也是阿婆想通过案件所表达的吧。我们可以没有立场或是观点,但能在读完小说之后有所思考,这就够了。

原标题:《这部神作的结局,没人猜得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