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国际艺术节|不回答问题的导演,戏剧家罗伯特·威尔逊

魏海敏
2017-10-22 15:42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编者按】:10月21日-22日,被誉为“世界实验戏剧的灯塔式人物”的美国戏剧家罗伯特•威尔逊受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大剧院演出《关于无的演讲》。这是继2014年他在北京演出《克拉普的最后碟带》后第二次来中国演出。而三年前的那场堪称现象级别的戏剧观念两极争论,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克拉普的最后碟带》剧照

《沙滩上的爱因斯坦》剧照

无论反响如何两极,但罗伯特•威尔逊在世界剧坛的地位却毋庸置疑。他与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在1976年共同创作的歌剧《沙滩上的爱因斯坦》(Einsteinon the Beach)被誉为20世纪表演艺术的里程碑。他曾经在舞台上沉默了7个小时;他的一出歌剧长达4个半小时,节奏奇慢还没有中场休息;他曾经让Lady Gaga扮成名画《马拉之死》的样子一动不动在浴缸里躺了11个小时……

罗伯特·威尔逊作品中的视觉、静默都是他独特的标签。在日前中国上海艺术节的论坛上,这位导演兼演员再一次在发言前静默三分钟。对于如何解读他的戏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

2008年,罗伯特•威尔逊在台北期间对京剧表演艺术家魏海敏的表演一见倾心,当即邀请她一起合作了《欧兰朵》一剧。两人至今保持着亲密联系,而魏海敏也因此成为最熟悉这位世界戏剧名导的中国戏剧人。在上演演出前夕,澎湃新闻特邀魏海敏撰写此文,回顾了当年合作的过程,以帮助读者更多理解罗伯特•威尔逊的创作方法和理念。

《欧兰朵》剧照

2007年1月,Robert Wilson先生到台北讲学,为了邀约他在台湾导戏,两厅院安排了密集的表演给他观摩。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场是国光剧团的京剧《穆桂英挂帅》,看完戏,他当即取消随后的行程,留下来与剧团同仁聊了蛮久。等我卸妆出来,他拉着我一起去参加他的践行晚宴。席间,他指着我说:“我有一部独角戏,叫《欧兰朵》,你可以演”。那时,我心里升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

Bob(后来他让我们都称他Bob)给我们看了几幅他珍藏的照片,是他十分喜爱的一位日本舞者的动作剪影,静谧简洁而充满力量感的画面,他介绍说:“很难找到这样受过高度训练,能够精准表达的表演者”。

罗伯特和魏海敏

(注释:《欧兰朵》根据英国女性主义先驱作家Virginia Woolf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1989年首演于德国,后有英、德、法三种语言版本,均由世界知名女演员以独角戏形式担纲主演,演绎欧兰朵忽男忽女,跨越四百年时空的传奇人生。)

不久,Bob邀请我去纽约长岛的工作室讲课并参加workshop。他问我:“京剧里的年轻男子怎样说话?”我用京剧小生的唱念做表编了一段年轻贵族欧兰朵凯旋回程的表演,长度约5分钟,导演表示满意。直到那时,我才意识到Bob的“独角戏”是玩真的,在我的认知当中,2小时的戏一个人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我开始空前地焦虑起来。

2008年5月,排练正式开始。第一天,我拿着剧本对Bob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比如观众会不会感到疲劳,剧本的唱念比例不适当,等等。他并不直接回应,只是说“到时做就会知道了”。我很失望。在随后的排练中,他否定了长岛workshop时确立的那段表演,反而要求我按照他的要求像生活中的少年那样跳来跳去。我极度不适应,“你不是看中我们京剧规范又富有美感的表演吗?为什么要我做这么别扭难看的动作呢?”我内心有巨大的疑惑。

《欧兰朵》排练照

接下来的排练进展奇慢,虽然这版《欧兰朵》是在先前版本的框架下进行,但中文版加入了戏曲的音乐和表演,导演极其仔细、一点一滴地以当下的直觉去体会陌生的戏曲。我的众多问题依然得不到解答,导演从来不对文本、人物或动作的意义做出解释,而是用意象来引导我的表演,比如,他指导我从舞台后方缓缓往前走,他的说明是:“想象你的后面有一条橡皮筋拉着你,你慢慢往前走,橡皮筋也越来越紧”。有人说,他更像个编舞者。我们花了4天时间,重排了那5分钟的表演。

导演还要求我把动作和台词分开,也就是动作表达的意思和同时进行的台词要不一样,我全然困惑了。“当年柏林版《欧兰朵》女主角在排练时哭了”,看着我益发迷惑的表情,Bob继续说:“We will know by doing it”。有一天中午休息,我瘫坐了许久,种种的想不通最后转成一句——这位大导演为何偏偏选中了我?!但,戏还是得排呀!我干脆放弃提问,试着转变心态,对导演提出的要求,竭尽所能地提供几种表演给他判断、挑选。

不久后的一次排练,Bob要求乐队来一段表现宫廷的音乐,乐队驾轻就熟地演奏了《朝天子》曲牌。Bob希望大家打破了再来,越狂野、越即兴越好,乐队全愣住了。我不知哪儿来的灵感,跑上去说:“反正音不要准就对了”。结果,大家好像比较听得懂,很开心的疯弹疯拉,像变奏一样,变幻出奇异的效果,导演也非常开心。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曲牌是戏曲中十分规范、完整、定型的东西,我们从小就学会了它,习惯了它,却从没想过那些音符还能变成什么。7个音符,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旋律,谁说它应该或只能是一种样子呢?

Bob对戏曲全然陌生,他听得到曲牌背后的可能性。他要乐队打破四平八稳的音乐行进,在鼓乐齐鸣之后,突然制造一个大停顿。他解释说这是制造动和静、强与弱之间的对比和张力。

又过了两天,Bob把剧组聚拢在一起,拿着铅笔和纸(他非常依赖通过绘画工作),画了一个大立方体,又在里面画满了东西,问我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看不到什么。然后,他擦掉了几乎所有,只留下一个点,再问我们:“看到了什么?”我豁然开朗。Bob又说:在剧场里,如果想让声音有助于看得更清楚,就不要用图解式的说明,而是要制造出一种对比和张力。制造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呢?是Bob一再强调的“要让观众时时刻刻掉在你的陷阱里,牢牢被抓住,没有片刻的游离”。

我不再纠结于询问动作的意义了,虽然并不完全懂得导演的用意,但是每次按照他的要求去尝试新的作法,我总会获得一些新的感受。比如,他指导我以极其缓慢的动作举起手里的剑,一遍、两遍、三遍……起初我有点不耐烦,但试着调整呼吸,极尽可能地慢、如他所希望的那样,把专注力都集中到剑端,我竟然真的忘记了表演外在的美化问题,而仿佛置身在人物所处的苍茫宇宙之间,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自在。

《欧兰朵》海报

这令我十分惊喜!有一种撞进全新的表演层面的攀越感。我不知道Bob有没有这种察觉,在后来的排练当中,他逐渐放手让我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欧兰朵》的唱腔是我自己编的,分别应用了昆曲、京剧上韵与不上韵的唱念、吟诵甚至带一点摇滚的歌唱,这在过去的我是不可想象的。虽然很艰难,却觉得特别自由,没有丝毫受到程序或规范的束缚感。

2009年2月,《欧兰朵》在两厅院公演8场。在Bob的坚持下,首演前彩排了4场!我起初感到有些恐惧,怕自己承受不了12场独角戏的挑战。事后证明,没有4场严谨的彩排,就不可能有顺利的公演。都说Robert Wilson很贵,贵就贵在他从排练开始就要在与实际演出相同的环境中进行,他要务必保证剧场里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密无误,没有任何走形。举个很小的例子,作为蜚声剧场界的灯光大师,Bob曾经为了让4楼的灯光准确地聚焦到我的手势而耗费了几个小时。

首演的那个晚上,场铃过后,1500多位观众躁动着期待见识Robert Wilson大师。突然,剧场里响起敲打钢琴的轰鸣巨响,观众席的灯光一排一排一排地熄灭,偌大的剧场瞬间陷入了完全被Bob掌控的黑暗与安静当中。台上的我,也在静静地等待灯光亮起,心里不禁感叹——这就是Robert Wilson,这么多年,没人想过两厅院可以这么“用”!

《欧兰朵》之后,我在北京见过两次Bob。他向团队介绍说:Haimin教了我很多,she can do anything。我告诉他:“实际上,是你启发了我很多”。Bob从来没有正面回应过我的问题,但他颠覆了我对戏剧的认知,解放了我的创作自由。

尤其随着近几年的发酵,又看了他的新作和演讲,我在渐渐体会他对创作这件事的本质思考——每个人都有对生命各自不同的观察和认知,创作是艺术家不断放下过去,探寻未知和可能性的过程。Bob并不想通过戏剧表达什么观点,他只是分享自己对生命的观察,用他那种极致的方式把你装进他的陷阱,自己去体会、去思考。所以,他的解答,并不重要。

(魏海敏,京剧表演艺术家,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台湾国光剧团首席主演)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