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国际艺术节|从舞者到编导,上芭首席吴虎生在转型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7-10-25 07:20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一年约跳60场舞蹈,平均每6天就有一天要上台,吴虎生是上海芭蕾舞团最忙碌的首席明星演员。

现年31岁的吴虎生正处在芭蕾舞者的黄金年龄段,然而繁忙演出之余,他尝试转换身份,向创作迈近了一步。10月23日,吴虎生首次以编导身份排演的中型芭蕾《难说再见》,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亮相。

舞台上一盏孤灯,独坐舞台中央的主人公陷入回忆的漩涡,两段截然不同的回忆,彼此捆绑,相互拉扯……吴虎生扮演孤独的主人公,两对男女舞者代表了他的两种过去,一对开心甜蜜,一对痛苦纠结,始终围绕在他身边。

“我现在也常常被回忆困扰,每个人都会陷入这样的陷阱。” 吴虎生说,《难说再见》的灵感与细节来自他本人对生活的体会与观察,借助古典芭蕾的肢体,现代舞的灵动和流畅,他将这些感悟盛放于舞台上。

“最初,我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担心自己因为编舞经验不够丰富,导致动作编排、人物关系刻画有所不足。随着创作深入,我越来越享受这个挑战。”

今年2月,吴虎生开始构思,4月起,剧本、音乐、灯光、服饰、演员逐渐丰满成型,每个细节都由他掌控,吴虎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18岁进入上海芭蕾舞团,22岁获得美国纽约国际芭蕾舞比赛男子组第一名,一路担纲《花样年华》《简·爱》《长恨歌》《哈姆雷特》等大戏男主角,常年和国际编舞家合作,吴虎生一边跳舞一边在默默观察。

“这位编导的优点在哪,缺点在哪,我怎么吸收优点,这都是这么多年舞台生涯的一种积累。”吴虎生笑说,排演《难说再见》时,自己没有单一模仿某位编舞的风格,而是在寻找和探索,编舞的核心是什么。

“很多现代舞没有脚尖鞋的束缚,动作不用太考虑规格,但我这回坚持用了脚尖鞋,就要讲究脚底的干净和规范。”吴虎生这样总结经验,“怎样既有古典芭蕾的特点,又把现代舞的流畅度、速度、节奏、轻重缓急结合在一起,我还需要一个摸索过程。”

以前上台,吴虎生都是自顾自跳舞,从未从观众的角度观察怎样跳舞是合理的,有了编导的经历,他比过去观察得更多,也思考得更多了。

除此之外,吴虎生感慨,编导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剧本、结构、灯光、舞美、服装都要花功夫去琢磨。不过,正处在芭蕾舞者黄金年龄的他并不着急转型,一来团里还有演出任务,二来他将在台上多留一个心眼,不仅从舞者的角度,也从编导的角度去观察。

看见自己一手培养的得意门生开始尝试做编导,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是欣慰的。

“小虎的起点不低,这归功于他20岁就开始跳大戏。他的结构感是天生的,他接触的导演,他创作的每个人物,都是经验。”辛丽丽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担任大型舞剧编导,困难重重,“第一部作品很重要,第一部作品也很困难,只有热情和真诚能够帮助你渡过难关。”

在和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前艺术总监德里克·迪恩探讨年轻编导的问题时,辛丽丽发现,不少年轻人的创作都有流于形式或无病呻吟的毛病,编不出动作了就凑时间,“其实90后、95后的素质都很高,他们脑袋里是有创意的,观念是放射性的,我们要给年轻人以鼓励,也要给他们适当的引导。”

值得一提的是,除特邀服装设计李锐丁、特邀化妆设计闵晓梅,《难说再见》的整个主创团队——包括编剧、舞美、服装、灯光、策划、统筹,全由上海芭蕾舞团新生力量集结而成。

这一回,辛丽丽选择完全放手,让他们放手一搏,“上芭这些年一直在委约国际编导进行创作,如今也在积蓄自己的原创力量。我们要给更多年轻人平台,鼓励他们投身创作,大显身手,为上海芭蕾舞团注入新的生机。”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