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改善中日关系的最大希望在民间

陈洋/日本东洋大学社会学研究科博士生
2017-10-26 15:5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据日本政府观光局统计:2012到2016年间,中国访日游客数量保持上升状态,2012年约有142万中国游客访问日本,到2016年增加为637万人。图为当地时间2017年10月4日,日本东京,在著名的银座商业区购物的中国游客。视觉中国 资料图

在10月22日的日本国会众议院选举中,由首相安倍晋三率领的执政党赢得了众议院三分之二以上议席。与此同时,在本次大选前颇受舆论关注的由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率领的希望之党则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席位数低于选前水平。因为自民党与公明党在国会参议院中同样占据半数以上席位,所以此次众议院大选的结果将助推安倍晋三稳定执政,“安倍一强”的政治局面还将在日本政坛持续。

经由此次众议院大选,安倍政权的执政根基得以进一步夯实。这也就使得当前一些内政政策将会被继续执行,比如继续推动日元贬值、继续执行经济刺激计划等。然而,在外交方面,由于安倍政权在过去五年里取得的实质成果有限,所以预计安倍晋三将会作出积极调整,比如率先推动中日双边关系的改善。

在本次众议院大选前的9月28日,安倍晋三带领部分内阁成员和自民党高层专程前往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参加中国国庆节及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纪念活动,还表示希望能够在明年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安倍以首相身份专程前往中国大使馆出席活动,系其上任以来首次,这也是时隔15年日本首相再次出席中日邦交正常化纪念活动。这一举动既是对9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日邦交正常化纪念仪式的回应,也是向中方释放出了寻求改善两国关系的讯号。

由于“慰安妇”问题始终横亘于日韩两国之间,而“北方四岛”(俄罗斯方面称南千岛群岛)问题则制约了日俄关系的深化,所以安倍晋三或将以改善中日关系为突破口,赢取外交成果。毕竟,除了今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外,明年还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这样的特殊氛围都有助于推动中日双边关系的改善。

中日邦交正常化45年中,成果与磕绊并存

诚然,最近五年里的中日关系因日方的一些言行举措发展得并不理想,但若回顾1972年至今的45年历史,笔者认为,尽管不乏磕磕绊绊,但中日两国关系总体上还是不断朝前发展的。

在经济贸易方面,中日双边贸易规模在邦交正常化后不断扩大。1950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仅为5千万美元,而实现邦交正常化的1972年双边贸易额上升为11亿美元,到了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1978年则增加到了50亿美元,而2016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2703亿美元,在短短的45年间,中日双边贸易额增长了约246倍。除此之外,中国目前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本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与邦交正常化之初相比,中日两国间的经贸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了。

在政治外交方面,四个政治文件和一系列双边条约(协定)的签署为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1978年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到1998年的《中日联合宣言》、2008年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四个政治文件的先后签署不仅从法律上巩固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而且也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不断深化发展。与此同时,在过去的45年里,中日两国政府累计签署了16个双边条约(协定),涉及航空、海运、渔业、投资保护以及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这些双边条约(协定)的签署则充分保障了中日两国在具体领域的深化合作与交流。

如果说四个政治文件和一系列双边条约(协定)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那么两国政府高层间的互动则不断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指明方向。从1972年至今,日本累计诞生了23位首相,其中有16位日本首相或专程或以参加国际会议的形式访问中国,而中国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大多会在任期内对日本进行访问,即使在中日关系遭到日方破坏的背景下,也会选择通过国际场合来与日本政府高层进行沟通(比如2013年至今,习近平主席与李克强总理并未对日本进行访问,但在APEC峰会、G20峰会等国际场合,中方均从大局出发应约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这其实说明了中日两国政府均重视双边关系的发展。当然,中日两国领导人的互访互动频率不仅体现出对双边关系的重视程度,而且通过会谈对话也能够及时管控分歧,进而为中日关系的发展规划良好的顶层设计。

在文化交流方面,人员往来的日益增多拉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距离。根据日本法务省出入国统计数据显示:1972年日本访华人数为8052人、中国访日人数为991人。受制于当时交通、收入水平等因素限制,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初的民间往来可以说较为冷清。然而,45年后的今天,中日两国民众的相互往来则有了飞跃式的进步。结合中国国家旅游局和日本政府观光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日本访华人数约为259万人,中国访日人数约为637万人。越来越多民众自发地选择前往对方国家观光旅行,这有助于更好更真实地了解对方国家的真实状况。

除了人员往来日益增多外,在过去的45年里,日本文学作品不断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从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到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又吉直树,尽管不同的日本作家有着不同的风格,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作品在中国获得数量庞大的拥趸。同时,诸如《哆啦A梦》《樱桃小丸子》《名侦探柯南》等日本动漫不仅在日本青少年中具有极高的人气,而且也是中国80后90后甚至00后们的共同记忆。

虽然中国的文学作品或动漫在日本的受众面较为有限,但在过去45年里,中国的饮食却逐渐占领日本人的餐桌。根据日本总务省每五年进行一次的《经济实态基础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日本47都道府县的中华料理店总数为55095家,其中东京都以9065家居首,冲绳县以306家居尾。如果说1972年时的日本人想品尝中华料理是一种奢侈的话,那么如今只要一出门就可以吃到了。随着中华料理店在日本的普及,像麻婆豆腐、青椒肉丝、回锅肉这些中国大众菜,也就逐渐和寿司、炸猪排、生鱼片一样成为了日本人的家常菜。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经济贸易和政治外交方面,还是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方面看,与1972年邦交正常化之初相比,中日两国关系都已经变得十分紧密了

当然,仍需要承认的是,在两国关系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一些负面因素仍制约着中日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比如,日本右翼分子在历史问题、领土主权问题上的叫嚣、日本首相(1972年至今共有九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其中有五位选择在8月15日“终战日”参拜)及部分政客对靖国神社的反复参拜、日本政府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偏见、中国民众反日游行中的一些不理性行为,以及中日两国某些媒体在相互报道中的不够客观与刻意炒作等。这些负面因素不仅增加了中日两国民众间的隔阂,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令中日关系发生倒退。因此,在邦交正常化45周年的今天,如何充分有效地解决这些影响中日关系的负面因素,既考验着两国人民的智慧,又关乎着中日关系能否取得更深层次的发展。

自媒体与旅游促使中国民众积极了解日本

回顾2012年到2017年这五年,其实可以发现中日关系完成了从最初的急转直下到近期有所回暖的转换。尽管两国关系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政冷经冷”的状态之下,但在笔者看来,中国民间开始积极了解日本的萌芽则恰恰始于这五年之中。

一方面,从2012年开始,新媒体的发展拓宽了中国民众了解日本的渠道,进而激发了中国人对日本的关注兴趣。笔者大学本科专业是日语,当时大家主要是通过电脑下载日剧或借阅日本小说的方式来学习日语、了解日本社会文化。尽管网络中也有不少关于日本的新闻,但主要都是政治经济类新闻,而关于日本社会、日本流行文化的中文信息较为有限。然而,回顾过去的五年可以发现,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的不断普及,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以介绍日本现代社会、流行文化为主题的自媒体,并且在这五年中,这些自媒体获得了数量可观的粉丝。

比如,在微博上,以翻译日文搞笑推特为主的@小野妹子学吐槽拥有1563万粉丝,以介绍日本流行文化为主的@日本流行每日速报拥有212万粉丝,以介绍日本卡通动漫为主的@日本新鲜事拥有117万粉丝,以翻译日本社会新闻或趣闻的@视角_日本拥有95万粉丝。在微信中,“东京新青年”、“日本窗”、“日本那些事”、“日本淘”等颇具影响力的公众号每天都会向读者推送有关日本的新鲜事。正是因为这些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民众可以更加多元、直接地了解的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自媒体只是拓宽了中国民众了解日本的渠道,那么知识分子、意见领袖对于日本社会的介绍、评论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民众对日本社会的认知。比如,在过去的5年里,旅日学者毛丹青出版了《在日本》、知名学者熊培云出版了《西风东土》、青年作家蒋方舟出版了《东京一年》等。这些站在中国人视角解读日本社会的图书,为读者们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与此同时,抛开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束缚,一些日本问题专家也积极借助于新媒体来向国内民众传递观点看法。比如,旅日媒体人徐静波通过“静说日本”公众号与网络电台向读者细致入微地介绍日本生活细节、专栏作家俞天任借助于腾讯大家平台对日本社会进行独到解读、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通过博客对日本时政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等。这些观点看法也帮助中国民众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谈论日本。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够亲身前往日本旅行观光。根据日本政府观光局的统计:2012年到2016年间,中国访日游客数量保持上升状态,2012年约有142万中国游客访问日本,到2016年则增加为637万人。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前往日本旅行,这有助于祛除被过于美化(丑化)的日本形象。笔者注意到,基于自媒体的兴起,近年来在社交网络中不时会出现一些有意美化(丑化)日本的文章、视频。比如,刻意渲染日本街道干净整洁没有垃圾,或者过分突出日本社会的右倾化现象等。不论是出于怎样的动机,这些缺乏客观、过于绝对的内容都会导致中国民众对日本产生偏激的看法,或是极端推崇,或是极端蔑视。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通过旅游的方式前往日本,在笔者看来并不完全是因为日本美食美景的诱惑,相反,对日本了解欲望的增加、渴求亲身感受日本社会以及接触真实的日本人也是重要的原因。

当然,在过去五年里,除了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中国访日游客数量的不断攀升外,笔者注意到,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中,日本料理店的数量日趋增多,在许多大型书店里,日本文学作品大多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还有就是像《知日》这样以专门介绍日本社会文化为主的杂志热销,这些现象都从不同角度显示出,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升。如果说长久以来都是日本人拿着手术刀将中国“解剖”成百上千次的话,那么从2012年起,中国人则开始认真审视日本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邻国了。

中国民众“解剖”日本需抛开刻板成见

虽然中国民众开始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日本,并且借助新媒体、社交网络能够随时随地了解日本的方方面面,但是在笔者看来,一些刻板成见依然制约着我们去客观看待日本。

比如, 稍早前某科技公司的一名负责人在郑州大学招聘宣讲会上对几名日语专业学生说:“如果你是日语专业的学生,那你可以走了。或者我们可以送你们去从事电影事业!”尽管这名负责人事后解释,那么说不过是为了调节气氛,但这句无心之语仍表现出了他潜意识里对日本的认识,而这其实也代表了很多人对日本的认知,不然那句隐藏“深刻内涵”的“送学日语的同学去从事电影事业”就不会引起当时现场学生的哈哈大笑了。除此之外,在中国网络中经常出现的“岛国”、“小日本”、“倭国”等词语,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我们对当代日本的客观认识与评判。

诚然,我们对现代日本社会了解不足不仅有媒体报道的原因,事实上学术研究成果未能及时进入大众视野也是重要原因。从1972年邦交正常化至今,中国的日本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华日本学会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所在2008年实施的联合调查显示:中国现有110个日本研究中心或研所,多数是综合研究日本的学术机构,从事研究的人员为1101人。如果说早期的中国日本问题研究者主要都是日语专业出身、仅熟悉日本语言文学的话,那么随着邦交正常化后赴日留学的日益便利,很多在日本学成归国的博士已成为新的研究主力。这也就使得整个科研队伍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上更趋合理,专业素养普遍提高。因此,借力当前中国民众了解日本的欲望普遍提升,笔者认为,有关日本研究的学术成果也应该及时普惠大众,帮助大众更加客观地了解现代日本

要知道,近两年来在国内热销的由美国著名学者傅高义撰写的《日本第一》,其本身就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著作。当然,相较于《菊与刀》、《拥抱战败》等由欧美人撰写的日本研究著作,笔者认为我们其实需要更多从中国人视角来研究分析现代日本的著作,戴季陶的《日本论》故然经典,但距今已经较为久远了。

最后,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唯有民间交流的不断深化,民间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入才能确保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因此,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以及此次众议院大选后安倍晋三将迎来四年稳定执政之际,希望安倍政权能够珍惜这样的特殊时机,积极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深化,以此为21世纪的中日民间交流创造优良环境。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