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端午节再读屈原《离骚》

2022-06-04 18: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端午节再读屈原《离骚》

题记:屈原《离骚》读了不知多少遍了,每一次都会感到震撼。又是端午了,再读《离骚》,随屈原神游故国,上天入地,神思飞越,禁不住打开电脑,敲下几行文字,算是对屈原的纪念。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自叙身世、品德、理想,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 理想。《离骚》前半部分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部分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融于诗中。全诗以美人香草自娱喻,运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浪漫主义的色彩至今光耀着祖国诗歌的舞台。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 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 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抒情诗。《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 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 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曾被鲁迅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曾经有朋友问我《离骚》是啥意思,现在一般人还真难说得清。不过每个作品的题目,都饱含着作者的用意,屈原的《离骚》,有何用意呢?据后人揣摩推测统计,就多达几十种,但有代表性的有五种。第一种出自东汉的班固,他认为,离字体现了屈原的遭遇,骚字体现了他的忧虑,其意可以理解为屈原的忧患和忧伤。第二种出自清代的钱澄之,他认为,离也是遭遇,骚即为扰动。屈原的忠诚被谗言所害,但志不忘君,因此心烦意乱。第三种出自楚辞研究专家游国恩,他认为,《离骚》是楚国古曲《劳商》的别名。第四种出自林庚,他认为,“离骚”就是牢骚,离的意思与牢相同,也就是说,屈原借助作品在发泄内心的牢骚。第五种出自西汉的司马迁,太史公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是“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就是说,屈原对国君忠心耿耿,却遭遇忧患,对此,他作了深度的思考,于是“离骚”诞生。我认同太史公的说法,但林庚先生的说法我更喜欢,接地气,拿现代话说,就是屈原用诗发发心中的愤懑和牢骚罢了。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战乱年代(约公元前340-前278),出身楚国贵族,得到楚怀王信任,任职左徒、三闾大夫,并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但他性格直率,正义感强,经常向楚怀王进谏,主张内举贤能,提倡“美政”,外联齐国共同抗秦。他修明法度的治国主张,遭到了贵族阶级的打压排挤。楚怀王听信了妒贤误国的谗言,先后流放屈原到汉北和沅湘流域,远离朝政。他目睹着秦国的咄咄逼人的态势,心急如焚,内心不安。预感,楚国即将被秦国战败而消亡,而又无可奈何,只好愤然拿起手中之笔,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离骚》是屈原诗中,最能体现他思想的代表作。 

屈原写了《离骚》之后,各国争霸达到了白热化。公元前278年,正如屈原所料,秦军占领楚国京都。屈原目击着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心如刀割,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祖国就这样被秦国侵略而占有。屈原心灰意冷了,萌生了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但他难舍难离祖国的怀抱,他左思右想,最终还是决意离开了这片土地。临终前,他写下了《怀沙》绝笔诗,然后,抱着一块石头投入汨罗江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日,这天成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屈原赤胆忠心的爱国情操,深深地打动了百姓。五月端阳这天,人们划龙船营救打捞,没能得到屈原的遗体,就年年找啊。为寄托哀思,百姓担心屈原的遗体被鱼吃掉,纷纷往汨罗江投放粽子喂鱼虾,以免鱼虾伤了屈原,这就是后来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韩国居然还和我们国家争端午节,他们有屈原吗,可笑。

一个国家有自己的传统,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人,屈原这样的诗人,就是我们中国文人的魂。《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中的艺术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所现。这种精神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人以力量。

毛泽东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才是屈原的灵魂。在濒临人生绝境的苦难中,仍不放弃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执着,这才是我们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是我想到的,作为本文结语,也作为自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