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评展|上博历代书画展的惊喜与荷兰“旧时巴黎”的遗憾

小树,乔梦婷
2017-10-30 09:0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热展,本期评点展览有上海博物馆历代绘画馆每半年更新的常设展,本期展品中唐寅《秋风纨扇图轴》和赵佶《柳鸦芦雁图卷》是不容错过的展品;乌镇木心美术馆的“大英图书馆珍宝展”恰逢戏剧节对照文学手稿看来如梦似幻;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荷兰人在巴黎 1789-1914 ”以梵高、蒙德里安等艺术家等视角呈现巴黎的变迁。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上海博物馆绘画常设展

地点:上海博物馆历代绘画馆

展期:2017年10月21日起

票价:免费

点评:上海博物馆最近一直是艺术界的热点,与北京故宫可谓南北呼应,而作为上博的历代书画展,通常每半年更换一次展品。以往更换展品,上博几乎极少宣传,而如今,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上博也一改以往低调的形象,并在展览中加入学术与策展的元素,其中从未露面与极少露面的国宝级书画更是最大亮点,值得书画爱好者前往朝圣。现场观赏,惊喜极多。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上博对于展品的解读包括其他配套工作也可适当充实。

评星:四星

上博历代书画馆通常每半年更换展品,每次都有一定数量的新面孔精品出现。也许是为了呼应已悄然而至的初秋时节,新更换展品中有两件重头绘画作品都与描绘秋季时令的场景相关,这两件作品分布是明代唐寅《秋风纨扇图轴》和北宋赵佶《柳鸦芦雁图卷》。其中,唐寅《秋风纨扇图轴》为不久前去世的九旬文化老人章汝奭的父亲章佩乙先生旧藏,其中或隐含纪念之意,同时此作亦将是首次在上博现馆址公开展出。其中《秋风纨扇图轴》展期约两个月时间,赵佶《柳鸦芦雁图卷》也可能三个月后撤展。

北宋赵佶《柳鸦芦雁图卷》(局部)

《秋风纨扇图》为唐寅水墨人物画代表作,也是书画鉴定界公认不多的唐寅人物画真迹,描绘了一名手持纨扇伫立在秋风里的美人。画中立有湖石庭院,一仕女手执纨扇,侧身凝望,眉宇间微露幽怨怅惘神色。她的衣裙在萧瑟秋风中飘动,身旁衬双勾丛竹。左上角有作者自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据介绍,此图突出“秋风见弃”、触目伤情的主题。

唐寅《秋风纨扇图轴》

除了这两件作品外,本次换展新更换的书法作品有:北宋米芾的《多景楼诗册》、南宋吴琚《行书五段卷》、南宋张即之《行书录王禹偁待漏院记卷》、元赵孟頫《真草千字文卷》、元冯子振《行书虹月楼诗卷》、明刘基《行书春兴八首诗卷》;绘画作品有南宋马麟《楼台夜月图页》、元张渥《九歌图卷》、明王履《华山图册》、清龚贤《山水八段图卷》。

木心的讲述:大英图书馆珍宝展(塔中之塔:木心记忆的风景)

地点:木心美术馆(乌镇)

展期:2017年10月15日-2018年1月14日

票价:15元

点评:木心美术馆是“大英图书馆在中国”计划的一个小小驻足点,这里的手稿仅有4份,不过策展人对此进行了充分发掘,佐以相关资料帮助观众理解。

评星:三星半

木心美术馆的两个新展在乌镇戏剧节之前一周开幕,戏剧节之后展览还会延续到明年。尽管大英图书馆的策展人对于戏剧节的举办不甚了解,不过展览中恰巧有一份王尔德戏剧《温夫人的扇子》的手稿,让观众得以了解一部戏剧创作中的一个片段,也证明戏剧亦是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种程度上说,手稿就像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大脑切片,可以读出思维转变的过程,亦包含其周边环境的影响。拜伦的诗稿有折页,说明他曾随身携带,从笔迹上来看,全诗创作一气呵成,作者甚至翻转纸页奋笔疾书,将随时散逸出去的思维捕捉固定。伍尔夫的创作虽然是意识流,但她每一遍改写都在不断重新框定自己的故事,展览中《达洛维夫人》的手稿与她最终出版的内容大不相同,在这个过程中,哪个是作者“原本的故事”,亦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夫人》的创作手稿,1924年

木心美术馆是“大英图书馆在中国”计划的一个小小驻足点,这里的手稿仅有4份,不过策展人对此进行了充分发掘,佐以相关资料帮助观众理解。例如,每个作者均有木心《文学回忆录》中写到的对应部分作为一种互文的关照。策展人还特意选取了《时时刻刻》、《王尔德》等相关电影、纪录片,在现场放映。

同期举办的另一个展览“塔中之塔”则以木心的狱中手稿和耶鲁藏转印画为主体,以文学、图画互相对照的方式,展现了木心在艰难时世下丰富的内心风景。

大英图书馆的这批珍贵手稿,在乌镇的这个小小美术馆中,得到了一种充分的释放。(文/ 树)

荷兰人在巴黎 1789-1914 

地点:梵高美术馆(荷兰)

展期:2017年10月13日 - 2018年1月07日

票价: 17欧

点评:策展人试图为参观者们构建一种认知,便是关于在那个时代下闪耀着光芒且引人入胜的大都会巴黎的城市印象。在展厅里呈现着的是巴黎的历史变迁,其中既有红磨坊的旧迹,也有彼时正在建设中的埃菲尔铁塔。然而,整个展览却难以回避沉闷的叙事流线问题,就仿佛一场陈腐的电影,在入场的第一刻便消磨了观者的兴趣,这实在是整场展览的一点遗憾所在。

评星:三星

这次展览集结了19世纪间生活在巴黎的8个荷兰艺术家的130幅作品,呈现了他们来到巴黎后的所见与所学,以美术作品的形式向观者分享了他们的发现。展中出现了多个大家所熟悉的名字,如梵高、蒙德里安、尤京(Jongkind)、凡·邓肯,也有一些仅为荷兰艺术家学者才知道的名字,比如Spaendonck和Scheffer,以及Breitne。

在一楼展厅中,尤京的小风景和城市景观画中透露着几分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法国画家,因其意大利陆上风景素描而著名)画作的影子,但比之更多着一份灵光闪现的天赋。Spaendonck画了静物的鲜花,他曾为植物园创作植物插图,也是路易十四的宫廷画家,因而,他在当时的巴黎拥有显赫的声誉。

梵高,《从巴黎公寓窗口观望》,1887,梵高美术馆藏

梵高的《西奥公寓的景色》(1887)及其他关于村庄、旅游之地蒙马特尔的画作,却被安置在楼上的展厅,这些作品都是梵高当时在他的兄弟提奥的窗口处所观望的真实城市景观。不得不说,上层展厅的画家们更多呈现了那些年的巴黎和巴黎画作的主题,它们展现着当时的巴黎街头、咖啡馆、舞厅中的纯粹乃至疯狂的行为,透露出彼时的社会情境如何将这批逃亡而来的荷兰陌生人加以区隔。蒙德里安在巴黎的几年间,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成功地从立体派中吸取精华,作品以抽象的方式呈现,并加入了自我的风格,这些特征也都明显地融入了他在巴黎期间创作的每幅作品中,同时,他作为“非具象绘画”创始者的影响力也一直延续至今。

这个展览让观者不尽满意的地方就在于它把那些历史久远、甚至让人感到乏味的作品安置在一楼,这意味着参观者若想直达梵高和蒙德里安作品所在的楼层,就不得不先“义务性”的通过它,由此会给观者带来困惑的心情。

策展人试图为参观者们构建一种认知,便是关于在那个时代下闪耀着光芒且引人入胜的大都会巴黎的城市印象。在展厅里呈现着的是巴黎的历史变迁,其中既有红磨坊的旧迹,也有彼时正在建设中的埃菲尔铁塔。然而,整个展览却难以回避沉闷的叙事流线问题,就仿佛一场陈腐的电影,在入场的第一刻便消磨了观者的兴趣,这实在是整场展览的一点遗憾所在。(乔梦婷/编译)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