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自媒体时代,人们谈论知识但鲜少关注价值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实习生 李娇
2017-11-03 12:3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当微信转发、点赞成为思想交流的方式,当读读书、看看片、聊聊天的悠闲生活方式日益变得奢侈,生活的意义要在何处安放?

10月28日,上海资深媒体人陈保平、华东师大图书馆馆长胡晓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共聚思南文学之家,从“纸媒时代的生活方式”谈起,探讨人如何安处于时代的永恒命题。陈保平就自己的新书《读读书看看片聊聊天》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专访。

“互联网时代,知识被放大,意义却被忽略了”

《读读书看看片聊聊天》收录了陈保平多年来创作的一百余篇散文,内容多样,包括书评、影评、剧评、访谈等。既有篇幅凝练的短文、短评,也有长篇的深度文化访谈与行业趋势分析,是一个资深新闻人对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积极关注与独立思考。
陈保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回过头来看自己几十年的文字,无非是闲笔和急就章,但毕竟是自己对文学和文化的一份热爱。整理成册,也算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若还能为经历过的时代留下一点佐证,就超过预期了。”
陈保平

“取名‘读读书、看看片、聊聊天’就是想说明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许多朋友一样,我们由此打发闲暇时间。但这种日常月久的性质爱好,并不是庄子一样的逍遥自在,还是企图在自己的内心构建一个小院子。”
陈保平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忆,“在没有移动媒体的时代,这些就是闲暇时间生活的基本方式。当然有时也会旅游、打桥牌,但读书、看片、聊天是纸媒时代大多数报人的生命经历与体验。”
而互联网以及移动设备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从前下班之后喝喝茶、唠唠嗑相比,现在更多的是通过微信以及朋友圈聊天。思想的交流亦不同从前一般直接用话语交锋,而多以转发、点赞进行。
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时代所具有的开拓性和便利性。文艺复兴之后,《百科全书》的诞生致使知识的垄断被打破,而互联网更是将由上到下的单向传播打破。此外,数字化时代的便利性是从前无可比拟的,我们可以不用去图书馆了,只需通过移动设备访问数据库,亦可调取大量资源浏览。然而,与此同时,人人即刻都成为了一个媒体,我们也因此完全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互联网时代让阅读和观点传播更便捷,但碎片化的特点也非常明显。陈保平坦言:“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现在我们很多时间无法不被互联网、移动媒体占有。在移动媒体阅读给我的感觉更多是一种简单的浏览,因为内容繁杂,时常怕挂一漏万,错过热点,因此在浏览时始终不像看书时心无旁骛。看电影也是一样,相比移动设备上,在大屏幕上看片会更为投入和专注。”
左起:汪涌豪、陈保平、胡晓明

复旦大学汪涌豪教授认为互联网增加人的联系是表面的,而它分隔人的联系却是深层次的。“互联网看似联系了世界,联系了人和人的关系,但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离得更远。在一套房子里,家人之间还要通过微信交流;小孩子跟大人在一起吃饭,手机却是他饭桌上最好的朋友。”
陈保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确实应该警惕这样的情况:“在这样的状况下,人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无法不恍惚。互联网时代,知识被放大,意义却被忽略了。自媒体告诉你的都是知识,所以我们今天讨论一件事时,许多人可以高谈阔论,但少有人关注其中的价值。”

人要创造性地存在,他的生存才叫生活

王尔德曾有这样的设想,将来有机器人代替人类枯燥的工作,人类尽可以解放出来,从事富有创造性的美妙的工作。但汪涌豪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幼稚的希望。“现在可以看到,机器人代替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以后,我们并未去从事精神性的美妙工作,反而被机器俘虏,沉堕在形式的世界中,我认为这是生活的悲哀。”

陈保平表示,高科技带来便利当然是造福人类的,但人不是技术的附庸物,“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我们同样也要有审视生活的眼光。不能物质武装全身,却没有内心生活。”

对于如今的网络商业写手现象,汪涌豪和陈保平都认为,可以肯定他们赤手空拳打拼出来的商业成就,但若顶着创造的名义定遭批评。文学不是展览物质或成功。文学的本质在于否定性,它的意义在于拉开人和当下世界的距离,对当下的世界保持警惕,通过否定找寻人生的真正价值以及意义。”
作为一名传媒业的老兵,谈起传统媒体的衰落,陈保平也有自己的看法,“不能把传统媒体自身的疲软与褪色推到科技身上,实际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
陈保平进一步向澎湃新闻记者解释:“新闻的核心价值是真相,而真相主要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和准确的数字来证明。一些重大而有深远影响力的稿件,是记者们深入现场才交出的佳作,从而改变世人对事件的看法,改变了事件的走向,这些都不是科技本身能做到的。”
“即使有一天,网络作为媒介取代了传统媒体,记者的正义感、勇气、思想、采访技巧、文字表达能力仍是这个领域最重要的资源,离开了人的网络并不会告诉人们真相。”
不停止学习,除为了避免庸俗、油腻,其真实目的是为了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即如陈保平所言,对纸媒时代的追忆其实包含了对那一代报人通过日积月累意趣式的学习将读书、读事、阅人、阅世结合在一起的怀念,而如此这般的沉淀至少能为人生编织一张牢密的意义之网。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