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国际艺术节|秦腔现代戏《易俗社》展现“百年易俗精神”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17-10-31 14:05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易俗社》剧照

1912年成立的“西安易俗社”,是中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也是中国戏曲移风易俗的一面旗帜。1924年,鲁迅为易俗社题赠了“古调独弹”四个大字。1957年,戏剧家田汉经过考证,易俗社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团体,可与“莫斯科大剧院、法国芭蕾舞团”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社”。

历经百年风雨,易俗社如今是西安秦腔剧院下属的四大剧团之一。2016年,易俗社将自己的百年历史创作成大型秦腔现代戏《易俗社》并搬上舞台。今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这部讲述戏曲人自己故事的舞台剧,将于11月1-2日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

《易俗社》剧照

秦腔是三秦大地的一张文化名片。在秦腔的发展史上,易俗社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而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易俗社剧场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1912年,受辛亥革命感召,李桐轩、孙仁玉、高培支、范紫东等陕西160多位仁人志士创办了这个“易俗伶学社”,以编演新戏曲,来推行共和新法令。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社会教育”为办社宗旨。

在最初30年,矢志不渝,自编自导自演了500多个剧目,在世界戏剧史上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

《易俗社》剧照

百年间,虽历经风雨,易俗社共创作剧目800余部,如《三滴血》、《蝴蝶杯》、《双锦衣》、《西安事变》等。其中,《蝴蝶杯》被河北梆子、晋剧、豫剧等等众多剧种移植上演。《三滴血》于1960年作为秦腔代表作拍成首部秦腔黑白电影,广为流传。

而为了弘扬与传承“易俗精神”,去年,西安秦腔剧院集易俗社老、中、青三代人,八易其稿,打造了秦腔《易俗社》。

全剧以“护社”、“拜师”、“创排”、“追随”、“登台”、“坚守”、“圆梦”七场戏来展示易俗社从初创到解放初期,近40年的峥嵘岁月。

剧中的作曲和配器指挥都由秦腔老一辈艺术家姜云芳、张森龄老师担任,他们用积累了数十年的创作经验,在舞台上呈现出地地道道的秦腔唱腔。

《易俗社》剧照

该剧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教授担任总编导、导演。卢昂说,“这是我第三次与易俗社合作,也是我执导的第50台戏曲剧目,我一直想为戏曲人创作一台表现他们自己生活的戏曲作品。而秦腔《易俗社》就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和缘分。我希望这是一个全景式展现中华民族戏曲剧社、戏曲艺人、戏曲文化的史诗性作品。”

卢昂介绍,作品借鉴了西方文献剧的严谨作风考据资料,采用“虚实”两条线。

“虚线”由演员通过舞台表演、唱腔来呈现,“实线”则在每场幕间,将易俗社百年变迁的珍贵历史资料,以视频影像方式投影到巨幅无缝纱幕上,而这些影像都是完全真实的历史资料。

《易俗社》剧照

作品全景式地展现了几代易俗社人的精神和情怀。比如,社长高玉轩的“勇于担当”、教练陈甘亭的“鞠躬尽瘁”、红生关震易的“断腿护社”、名伶刘天俗的“病逝舞台”,以及追梦30年,最终成为易俗社历史上首位正式女演员的林梦芸等。

在剧中饰演林梦芸的是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她是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的获得者,其他主要角色的扮演者也都是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中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