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朱承︱新一轮的“神化”王阳明

朱承(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2017-11-01 15:17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王阳明以不世之资,历百死千难,开创良知学并竭其心力维护明王朝的政权,无论是思想上还是事功上都达到了其他理学家难以企及的高度,赢得了其后思想家、政治家的顶礼膜拜。王阳明晚年和身后,他的弟子门人就开始了“神化阳明”的倾向,他们被王阳明曲折经历所倾倒,为他的造道精神所折服,为他挑战朱学的勇气所震撼,他们奉王阳明为学派宗主,以敬仰、崇拜态度对待王阳明。

中晚明以后,其间或有对王阳明其人其学的推崇,如晚清近代一些人推崇“心力”“意志”,但不至于到“造神”的程度。二十世纪的一段时间里,对王阳明的“神化”,是蒋介石倡导的,蒋介石曾把阳明心学奉为“立国精神”,试图提振衰弱颓靡的风气,后也曾在大陆和台湾形成了阳明学研究和宣传的热潮。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新一轮围绕王阳明的“神化”运动似乎又在开启,车站机场的书店里充斥着讲王阳明、讲心学的各类著作。这本《五百年来王阳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版)就是当前文化界心学“神化”运动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五百年来王阳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版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本著作,对王阳明生平、思想及当时历史环境都做了较好介绍和分析。从技巧上来看,着实写得很好,基本上从历史事实出发,将心学的主要思想和王阳明本人一生的经历比较恰当的结合起来,娓娓道来,跌宕起伏,引入入胜,故事性很强,基本事实也较为符合历史原貌(除了似乎作者当时在场记录般的文学描写,如“笑一笑说”“黯然一声长叹”“感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之类话语。当然,这类话语对情节性抒事来说很有必要);同时这本著作也有一定的思想性,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放在那些故事里呈现出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王阳明的思想确是从自家的“百死千难”中体贴出来的,且对人们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有所启发。应该说,这本《五百年来王阳明》融历史事实、传奇故事、学说思想为一体,涉及历史和现实知识非常丰富,著作用现代人易懂的话语,并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故事、思想予以襄赞,采用白描、印证、类比、引申等手法,展示了一个生动传神的“王阳明”,在同类的“机场车站版”王阳明心学书籍中应属上乘。

但正是因为这本书写得好、通俗易懂、影响面大,较为成功的树立了一个“神人”王阳明,故而不得不使人更加反思其中的一些问题。

《五百年来王阳明》着力书写了王阳明的人生传奇经历(乃至神迹),从幼年到去世,从读书到主政,从讲学到悟道,涵盖了王阳明一生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一个奇人、神人。当然,王阳明由于一生经历丰富,起落无常,其人生经历确非一般读书人能比,但是有些故事(即使是年谱记载的)明显过于离奇,比如僧人指点开口说话、逃亡路上夜宿虎穴、武夷山巧遇二十年前道士等等,明显荒诞不经,显然有演义和神化成分于其中,学术界在研究王阳明时,对这些传奇经历一般是不予置评。在讲课和文学书写中加入这些传奇故事,固然能提升讲课和阅读的趣味性,但是也会对传主的思想带来某些损害。本书为了增加趣味性、传奇性,将这些传奇混同于严肃的正史描述,放在对于王阳明生平经历的叙述中,让人将演义传奇与真实人生混合在一起,真假莫辩,容易陷入神秘主义的论调。古人著述,为了神化和圣化某人,容易将一些神奇事件附会于某人身上,以增强其神秘性、神圣性。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做法是所谓“小说家言”,也就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说,“小说家者流,盖出於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之所造也。”历史的来看,“小说家言”虽然神化了王阳明个人,但同时也损害了王阳明思想的严肃性,严肃的心学思想创造似乎变成了一个奇异人士的传奇演义。当然,在向今人介绍王阳明时,这些传奇故事不是不可以说,但一定要限定其前提是“传奇”,而非“史实”。

王守仁立像

在这本书的叙述里,王阳明是传奇,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更是传奇,按照作者的话,“心学是满满的正能量,是满满的价值担当。”“掌握了心学的这一要旨(知行合一)之后,生活中的磨难、坎坷都不是问题,人生建功立业亦指日可待。”类似这样将心学思想作为包治百病之良药的话语,在书中多见。作者认为,掌握了心学,就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乃至成就你的团队、你的组织、你的家国”,这种“成功学”话语,听起来就像传销组织在宣讲如何依靠意志力量实现发财致富,阳明心学在这里就成为了造就“成功”的“神奇之学”。

在思想史上,王阳明心学克服明代已经僵化了的朱子学向外追求天理而忽视个体道德践履的弊病,认为人们首先应该从自己的道德理性、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出发,来实现道德上的成就,而不是获得所谓道德知识来作为夸耀于世间的资本。王阳明强调发掘人的内在道德力量,重视个体的道德担当,重视每个个体在成圣可能性上的一致,强调个体的良知对于建设理想社会的重要意义,强调知行合一的工夫路径,推崇万物一体的理想秩序,这些心学观点对整个儒学思想来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和推进,实现了儒家传统的自我更新,在思想史有着突出的意义,对中国思想发展有着杰出的贡献。但是,思想史上的突出作用就能转化为包治百病的良药吗?王阳明的心学就能变成“怂人”的强心剂吗?

从思想史上来看,心学忽视客观知识的价值,忽视礼法制度的建设,陷入“良知的傲慢”,凡事强调个体意志的力量而忽视知识探索与建构,有着一些流弊。其后学末流“手搏龙蛇”甚至以“就地打滚”的极端荒谬方式来展示所谓“良知”,沦为世人笑柄。客观地说,心学的意义对克服片面向外“驰求多端”以实现道德的证成,对克服言行不一的“假道学”,对克服逃避社会责任的“乡愿”,具有黄宗羲所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之作用。但是这一作用不体现在“个人成功学”,也不体现在“心学权谋术”和“心灵鸡汤”上,而是应放在中国思想史的脉络上来看。

换句话来说,王阳明心学解决的更多的是哲学史、思想史上的命题,如“格物致知”“知行先后”“天理良知”等,而不是个人成功学或者促进个人心灵强大去克服苦难的问题。个人成功学、苦难克服学意义上来理解王阳明心学,可以使读者有代入感,从而获得某种心性激励,有着重要作用,但这是阳明心学附属的作用,而不是主要的作用。心学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提升道德理性水平,从内在维度审视人的意志、情感和理性的力量。从个人成功的角度来理解传统思想,其结果是对思想家、经典作品的“矮化”,追逐思想家、经典作品的现实功用,拉低了读者的反思能力。对经典思想、思想家的通俗解读不是不必要,但是在这种通俗解读中,若过于从现代人喜欢的权谋、成功、励志、传奇等角度阐发,便容易造成对思想的曲解和对古人的粉饰,造成传统的“神奇化”趋向。

王阳明故居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再度兴盛,对传统的热衷和推崇又达到了一个新的热度。应该说,这种热度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因为二十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古代文明的忽视和破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尊重和恢复传统,既有必要性,又有合理性。然而,尊重传统,兴盛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对传统的过度美化和神奇化,就像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绝不能仅仅从“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向度进行想象,还要从“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角度来认识一样。

对传统思想以及传统思想家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既要看到古典文明、古典思想的意义,同时也要看到古典文明、古典思想与现代性价值、现代生活的抵牾之处。而对传统思想家的理解,则更应如此。在历史上,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完人、圣人、神人,这对引导普通人朝向一种理想的生活,当然有价值,但是还得认清当时之所以有这种塑造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现在是否依然有必要,是否应该反思塑造权威所带来可能存在的消极影响。

传统的圣人、思想家或因其品格、或因其思想,流传后世,但从本质上来说,在其生活的过程中,都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 “正常人”,而不是一个具有完美神话色彩的“神人”。对任何一种所谓“伟大”的人,都要放在其首先是一个普通人、正常人然后才是一个“杰出人物”的思维下来审视,而不是根据现成的结论先入为主,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将王阳明作为唯心主义哲学家来批判,甚至作为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来评价,其叙事的逻辑与将其当作“神人”来对待是完全一致的。

如前所说,这本书在书写王阳明的各类普及性著作里,应属上乘,有史实描述,有思想分析,有背景交代,有旁征博引,既有文学性也有思想性。但也有不少作者的主观臆想,将一些道听途说之言固化在王阳明身上,也将王阳明建立事功过程中作为王朝官吏的正常政治、军事活动演义的过于出神入化,增加了王阳明的传奇色彩。故而,该书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作者过于“神化”王阳明,基本上是将王阳明作为一个空前绝后的大圣人、大伟人、大神人去写,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去呈现,而不是持平和的立场,将王阳明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放在中国思想脉络中,作为一个有个性、有长处、有缺失的思想家个体来认知。中国思想历史上,“造神”运动不绝如缕,问题在于,这样的“神”,真是我们需要的吗?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