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平遥,热爱电影的人“互相欣赏”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发自平遥
2017-11-02 11:13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平遥国际电影展仍在继续进行中。作为记者,本身是有媒体场放映可以持证观看的,但记者更喜欢跟着影迷们一起排队换票进场观看。

放映后,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赶来的影迷三五成群,讨论自己对于电影的看法和体会,有志同道合相逢恨晚的,也有观点相左吵得面红耳赤的,场面很是有趣。这是比纯观影更多一层的奇特体验。

平遥本次分六个展映厅,其中命名为“站台”的露天影院最为引人关注。由于场地在露天,该影厅只在晚上开放。

记者观看了一场露天电影:中国导演邱阳执导,在第70届戛纳电影节获短片金棕榈的《小城二月》,以及鲁本·奥斯特伦德执导,在第70届戛纳电影节获金棕榈大奖的《魔方》。两片连放,体验奇特。

《小城二月》放完后,有观众起立鼓掌,大赞:“这运镜,杨德昌啊!”也有观众嗤之以鼻,认为是学生短片水平。

《小城二月》海报

而记者唯一的体会确是:真冷啊。虽然主办方十分贴心地给观众分发毛毯,志愿者一个个温柔似空乘人员,但依然抵挡不住平遥夜晚两度的寒意。只见观众们一边冻得直哆嗦,一边盯着银幕,眼睛发亮,你不得不感慨,好电影的魔力超出大多数人想象。

本次平遥国际影展,不设主竞赛单元。有记者在采访中问道,不设竞赛单元会否影响影展专业性?贾樟柯表示,专业度不是根据竞赛来确定的,“国际电影节展里面有大量非竞赛电影节,有三分之一的优秀电影节是非竞赛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作为一个影展来说,我们定位也是非竞赛的、年轻人的影展。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电影节焦点全部在评奖上面,这个我觉得是对电影工作者来说,对电影观众来说,焦点有些分散,这是一个希望建立电影情谊的地方。我们倡导一个互相欣赏的电影节气氛,而不是相互比较,相互竞赛的氛围。我希望我们互相欣赏。”

虽然不设主竞赛单元,但为了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平遥国际电影展有“观众评审”制度,五十五位观众评审在网络上选出,参选观众需回答四个问题:是否从事过电影相关工作?是否写过影评,如果有,发送影评给主办方。最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初审通过后,通过抽签决定人选。

据贾樟柯导演说,每位观众评审,主办方会给予1000元的补助,一定程度上减轻观众评审们出行上的经济压力。五十五位观众评审将在几天的观影后,选出本次影展他们心目中的优秀作品。

在赶场观影的过程中,记者还真于茫茫人海里遇见了一位观众评审。姑娘从北京远道而来,短短两三天已经看了十几部电影,她拿出自己手书的排片表,细致缜密,规划科学。

此次平遥国际影展,共有来自18个国家四十多部电影参展。在类型、题材、风格上都较为多样。梅尔维尔回顾展的作品、《魔方》《嘉年华》《米花之味》等热门电影的放映场次,屡屡出现座无虚席的场面。

除了电影放映外,本次影展的论坛活动不多,但质量上佳。除了吴宇森到场与影迷们畅聊自己的电影生涯外,论坛活动“梅尔维尔的世界”也为广大影迷提供了解读梅尔维尔电影的学术视角,对于其回顾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还有几位摄影大师的对谈。

吴宇森到场参与论坛

四场论坛中,唯有一场是关于电影产业本身的,就是贾樟柯导演大力推荐的“视听作者的版权与二次获酬权”。对于年轻的电影创作者来说,这是一场能受益匪浅的论坛活动。

“二次获酬权”,对于大多数观众,甚至年轻电影人来说,都是相对陌生的概念。它指的是“除了你拥有你一次性的写作或导演这部影片的酬劳之外,未来这个影片在后续的商业过程中,包括不同渠道的放映,印制DVD、网络放映,甚至手机放映,作为一个著作者、作为一个著作权人怎样在多次使用中获得自己应有的酬劳”。

总体来说,厘清这些概念,作为一个影视作品的创作者,也就大概了解你所具有的权利在那里。对于“梦想大过天”的年轻电影人来说,“酬劳”、“版权”往往会是他们关注之外的盲区。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保护自己的作品,对于一个创作者的长期生产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记者看来,这样的论坛挺实际,在当代社会,梦想和金钱并不冲突,文艺创作不是无源之水,不是空中楼阁,切实地改善创作者的生存生产环境,对于创作本身助力不小。

“一个电影的著作者,包括编剧、包括导演,如何在电影不停地使用播放的过程中保证自己的收益权,这是实打实的问题。我们说了很多艺术的东西了,那电影工作者的生存情况是用什么来保证的?是用这些权益来保证。”贾樟柯如是说。

该论坛的宣传册扉页文字

最后,作为普通观众,记者想说几句关于本次影展影片的总体感受。

如果非要把国内与国外的年轻导演的作品做个对比,会发现,国外年轻导演作品所探讨的议题、所呈现的风格更为丰富,而国内年轻导演作品则在形式上颇有共同之处。

许多国内年轻导演的作品里,不乏“黑白方言长镜头,穷乡僻壤慢节奏”的所谓国产文艺电影标配,个别作品剔除这些“标配”,依然存在叙事或节奏失控、表达上让普通观众费解等问题。

贾樟柯导演在采访中有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对于一个好的电影节来说,不存在文艺片这个类型。大众化的作品里面保有丰富的艺术创新,它们之间是不矛盾的。”

当然,本次影展中依然有优秀的国内导演作品,令人惊喜。

《米花之味》海报

比如鹏飞导演的《米花之味》,将留守儿童这个主题,完成了丝毫不套路的书写,其中许多细节饱满生动,温情而不乏幽默感,讽刺却不做价值判断。这部作品有廖本榕、陈博文、杜笃之等电影大师参与制作,配置之高,算得上国内年轻导演处女作的“顶配”。

比如赵婷导演的《骑士》,这位中国女导演讲了一个美国西部年轻牛仔的故事,西方故事蕴含了一丝东方意蕴与哲学,竟不显突兀。

再比如文晏的《嘉年华》,是本次影展关注度最高的作品之一,500人的“小城之春”满座,还有不少观众坐在走道上。影片结束,掌声久久不息。

《米花之味》映后交流。从左至右贾樟柯、摄影指导廖本榕、女主角英泽、导演鹏飞。

影展的魅力,不仅仅是好的电影,更有好的电影氛围。一群热爱相同事物的人聚在同一个地方,这件事本身就带着点“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色彩。哪怕几天之后,你注定要回到朝九晚五、三点一线的现实中,这场电影梦的光彩,也足以照亮一段时间你蒙尘的日常。

最后,必须要感叹一句:欧!油泼面!你是造物的恩宠!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