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2了,学校还有性别偏见吗?

2022-06-27 11: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 | 王近悦 Elsa(WSLA上海学校,11年级)

编辑 | 处处喵

指导老师 | 一听

“男生逻辑好,适合学理科;女生心思细腻,合适学文科”

“阳刚之气”

“女孩子就是要精致一点”

“保洁阿姨、外卖小哥”

“死基佬”

前言

“我看到过身边的女生因为“假小子”的称呼而自卑,也看到男生由于体弱就被称为“娘娘腔”而尴尬不已。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但我们往往视若无睹,有时候甚至认为这些语言只是“无伤大雅的玩笑”,事实上承受着这些“玩笑”的青少年可能会产生焦虑和抑郁等的心理疾病,进而滋生如校园霸凌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刻板印象

被每一句话钉在心上

平等和包容不仅是我们要攀爬的道德高地,它们更应该被深深地植根在人类的意识中。在这一点上,语言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观念影响着语言的表达,而语言又反过来塑造了社会群体的观念。

 

图片来源:作者校园线上演讲现场。介绍研究成果并发布指南。

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对语言的指导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中学阶段,青春期、荷尔蒙、叛逆心理如影随形,“性别”自然是这个阶段的永恒主题,于是我从“性别包容性语言”入手开始研究。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国并没有现存的能够增加语言上性别包容性的措施,甚至很少有相关的实验和研究。不过联合国倒是出台过《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来指导其工作人员,一些大学或机构的writing center里也提到了如何使用性别包容的语言。

做了初步的调研之后,我决定设计一份专门服务于中国高中生的《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

 

图片来源:作者调研问卷首页

在研究的初期,我做了不少桌面调研来了解性别包容性语言的理论和中国青少年使用性别包容性语言的现状。不够包容的语言主要在两方面出问题:一是歧视,二是加强刻板印象。歧视是显性的,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它,而刻板印象则不然,它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会潜移默化地导致很多不公,甚至形成某些“文化传统”的假象,譬如最近网络上掀起的反“娘炮”言论认为自古以来中国男子以阳刚为美,阴柔的男性让传统文化变质等一系列舆论事件。

在完成了理论化研究之后,我开始着手对实际情况的调研:中国高中生了解性别包容性语言吗?大家认为使用这种语言是必要的吗?会不会接纳并主动使用性别包容性语言?为此我设计了一份问卷,既调查了人们所处的语言环境是否足够“性别包容”,同时也测试了被调查者的性别包容度。

https://www.wjx.cn/vm/wQkgPYo.aspx

言者有心 ?

听者无意 ?

最终我收到了近500份问卷样本量,涵盖了体制内高中、国际部、国际高中等,在分析结果时,有不少引人思考的现象,比如:

·在对“月经”的称呼上,男生并没有女生那么在意。

图片来源:作者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相比女生,“认为自己收到了负面外貌评价”的男生比例更高。

图片来源:作者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注:我在焦点小组里得到的回复是:男生更有可能拿外貌开玩笑,因此那些负面评价并不是真心的;女生就不会随意地批评别人的长相因为她们更容易把这样的言语当真。

·跨性别者(Transgender)被称为“娘娘腔”、“gay里gay气”、“人妖”、“女装大佬”、“女强人”或“假小子”的概率远大于顺性别者(Cisgender)。

图片来源:作者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注: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性别表达不符合传统上他们的生理性别的模样,因而受到更多指指点点。

·听到不够性别包容的语言越多的人越是容易使用这些语言。

图片来源:作者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注:可见环境对一个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周围人老是这样说,同学们也渐渐地学会了这个表达。

·纯体制内学校,国际部和纯国际学校的同学都经常听到和“性别天赋论”(把性别和特殊的能力挂钩)。

对于“男生逻辑清晰适合学理,女生感性细心适合学文”的问卷反馈:

图片来源:作者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对于“男生都是潜力股,到初中高中他们开始努力,成绩自然就好了”的问卷反馈:

图片来源:作者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注:但根据我的观察,国际部和国际学校对于学生选科的包容度非常高,同学老师也很少这样说。一种可能是他们并不是在高中听到的,而是在初中和小学的印象影响了他们的回答。

关于性别的语言

bug无处不在

使用性别包容性语言,意味着我们的语言和文字表达方式不对某个生理性别、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或性取向构成歧视,也不固化性别陈规定型观念。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达往往有以下不足:

1.假设性别和特点有关

比如说“阳刚之气”专门指的是男性的一些品格。为什么这些气质必须要和男性联系在一起呢?坚毅、勇敢、刚强,实际上这些品质是无论性别,所有人都可以拥有的。

比如说“外卖小哥”、“保洁阿姨”给职业冠上了性别。送外卖的一定是年轻男子吗?做清洁工作的一定是中老年阿姨吗?实际上这些职业无关性别,可以有女骑手,也可以有男性保洁员。我们只需要把称呼去掉性别,说外卖员或保洁员就好了。

再比如说“男生逻辑好,适合学理科;女生心思细腻,合适学文科”认为男女生因为生理性别的不同所以强项不同,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性别和自己擅长的学科符合“男理女文”这一印象。

2.不敢正面去谈论关于性别的生理现象

在问卷调查的学生群体当中,有49%的人不愿自己说出口“月经”这个词,其中更有4% 不能接受别人使用这个词,相比接受“月经”这一表达的人只有38%。

图片来源:作者问卷调查后的统计分析

学们会用“亲戚”、“肚子痛”来对隐晦地称呼月经。明明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什么可禁忌的呢?大家可以直接说出“月经”这个词,语气也不必遮掩,毕竟这并不是什么令人羞耻的事情。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并不介意听到“月经”这个词,甚至男生的接受度也并不低——因此,女生们,请不要因为担心在别的性别面前尴尬而避而不谈月经。

3.对于少数群体,很多的词语带有歧视意味。

“死基佬”里面的“死”充满恶意,“基佬”在实际语境中也有一些调侃的意味。这时,我们只需要改为这个群体本来的称呼:同性恋。

让语言更包容 

在解决的方案上,我提出了“包容三问”,便于我们反思自己的表达中是否具备了性别的包容度:

1. 我的表达中有流露“性别”的痕迹吗?

2. “性别”在我的表达原意中是必须的吗?

3. 是否可以换一种说法?

最后我设计了中学校园版的《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并面向全校同学做了相关的演讲和倡议,期待有更多同学为这份指南提出建议。

可直接点击链接,下载阅览

https://cowtransfer.com/s/b0a201c6572644

作者:王近悦

写在最后:

由于能触及到的学校范围有限,我目前只调研了一些高中内的性别包容性语言使用情况,甚至这些高中很大部分都不在体制内(意味着同学们使用中文的机会不多)。真正最需要研究的是体制内学校,所以我非常希望未来能够扩展实验范围,对体制内和初中做更多研究。另一个点来源于我对指南发布的观察,很多人对它的接受度不高,所以我也担心目前的指南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性别包容的问题。更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方法有待我发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