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洋底栖生物研究显示:7000年前长江三角洲曾是一片汪洋

王珏玢/新华社
2017-11-22 15:30
科学湃 >
字号

新华社南京11月22日电,记者11月22日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国古生物学者最新通过对海洋底栖生物——有孔虫的研究,揭示出我国海岸线变化情况。研究显示,距今约7000年前后,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曾是一片汪洋。

南古所研究员李保华介绍,我国现今的海岸线形状,在地质历史上也曾经历“沧海桑田”的变化。受最近一次冰河时期的影响,大约2万年前,整个中国东部海平面发生了超过120米的大幅下降。台湾海峡曾露出海面成为陆地,整个东部海岸大陆架大部分露出水面,从中国到今天的日本,完全可以“步行”过去。

自2万年前起,随着地球气候转暖和冰盖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但这段时期我国东部海平面变化幅度及其对应的具体时间,受此前材料和技术所限,一直存在较大争论。

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在上海崇明岛、江苏扬州、南通等不同地区钻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26个底栖有孔虫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由于有孔虫的不同类型和丰富程度可以指示不同水深,研究人员一方面利用有孔虫化石还原海洋水深状况,另一方面通过碳十四测定化石年龄,以此精确测出我国东部海平面高度变化所对应的时间。

研究显示,距今约7000年前,我国东部海面上升到最高水位。当时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至2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米左右。现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北至江苏连云港,南至浙江杭州等地,多被海水淹没。到距今约6000年前后,海平面开始回落,形成现在的长江三角洲河口环境。有趣的是,研究还发现,在7000年前的江苏昆山地区,有种牡蛎体长甚至超过半米。这说明,温暖的气候和海洋环境,对生物生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显著变暖,研究地质史上不同时期的气候对应的环境和生物变化,对现在的环境研究和政策制定也有重要参照意义。”李保华说。

该研究成果刊载在2017年11月出版的国际期刊《古生物学杂志》上。

(原题:研究显示7000年前长江三角洲曾是一片汪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