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众多非遗项目课程体验中国匠人匠心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7-11-23 08:5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今年热播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有一段故事,孙俪扮演的女秦商周莹扩大了自家的土布作坊,却因物美价廉的机织洋布进入陕西,险遭破产。工业化的发展让机器逐渐侵入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农耕时代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手工技艺逐渐消逝。但物美价廉的生活过久了,城市人开始怀念手作的温度和往日慢生活的气息,“手造”和“匠心”又重新被关注。

11月24日至26日,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上海手造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办的2017第三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将于上海世博展览馆拉开帷幕。

在今年的手造博览会上,有土布织机、有缂丝艺人、有木板年画……祖辈的中国传统工艺纷纷回到眼前,而来自西班牙、非洲、日本、乌拉圭等国的200余家展商带来国外的手造产品,与中国传统工艺同台展示。

在几十年前,手造在中国还是人们生活中的日常。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的发起人之一、上海手造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文新的父亲是“江南造船厂”的一名工人,从小他就喜欢去厂里看父亲工作的场景,他家中还保留着父亲用榫卯工艺制作的一把椅子,“严丝合缝、匠心工艺”,杨文新心底一直埋着对手工技艺的兴趣,到他后来出国,接触到巴黎等地的手工艺人之后,儿时兴趣破土而出,他萌生了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手博会”的想法。

2015年,冒着冬日的冷雨,第一届手造博览会开幕。“我们预估有1万人参加,结果拥进了4万人。”这一次的成功给了团队很大的信心,“市民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对手工的流行发展很有兴趣。”

不比欧洲国家,在中国,手工产品被关注还是近几年的事情,有几百上千年历史的民间手工技艺,很多都在濒临消失的边缘挣扎,远未到健康传承的阶段。为此,在手博会上,与“非遗”的结合也成为了一大亮点。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总监章莉莉介绍,“今年,传统手工艺开始复兴。这次,主办方把非遗传承人大量请到手造博览会中来,包括土布制造、青海果洛藏银技艺、泥塑、面塑、古法造纸等多个门类。”

今年手博会的一大特色是数量众多的DIY体验课程。“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全部是手工艺体验课,15分钟一场。手工艺匠人、非遗传承人、设计师都会参与其中。”章莉莉介绍,众多非遗项目都有体验课程,“希望让大家从这些课程中体验中国匠人的感觉。用三天时间,让生活慢下来。”

手博会中本土非遗传人和外国匠人同台,主办方也希望这种同台能带来观念上的碰撞和设计上的跨界。杨文新记得去年法国工匠协会的一位木匠在手博会有一个展位,他和中国浙江木雕工艺师合作,设计了一个咖啡柜和木雕佛头,限量20个,在仅有概念还未做出产品的时候,就已经售出一半,“有了观念的碰撞,更容易激发年轻受众的兴趣。”

手博会在上海举办,也有不少上海本地的手工艺传承展现。“上海有非常强的手工艺基础。” 杨文新介绍,“剪纸、绒绣都有很长历史,本土的传统工艺如果能和国际时尚类手工艺结合,吸引年轻爱好者,就会给非遗和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文化是有温度的,大家有了兴趣,传承就不会是问题了。”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