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面对美国南方,奈保尔不再“毒舌”

2022-06-30 08: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V.S.奈保尔

【编者按】20世纪80年代,奈保尔作为一位“局外人”,耗时四个月探访美国南部七个州并写下旅行札记《南方的转折》,其笔下的美国南方是奇特的混合体。书中不乏旅行见闻、口述历史以及经由反复思考的漫谈。

这一次奈保尔不再像以前那般毒舌,他从俗常看法和思想定见中获得的真相,在纽约和洛杉矶之外,触及美国焦点议题的社会根源。他聆听那些被限制在一块土地和一些关系上、在偏见中寻找安慰的美国南方人民的声音。而后他那警觉、从不感伤、对浪漫主义矫情充满怀疑的大脑对这些细节观察进行过滤,汇集成了《南方的转折》这部作品。

奈保尔说:“我在游记(或者更恰当地说是调查)中运用了我学会的写作技巧——透过多种印象了解人类的核心故事。”在纪实作品中将零散的讲述变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叙事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但奈保尔轻而易举地做到了。这部《南方的转折》基于人物访谈写成,美国南方人民非理性、分裂的心灵,他们无人知晓的绝望与自我毁灭,那时谁也不知道路会通往何处。在本书中,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带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南方的转折》;[英]V.S.奈保尔/著、陈静/译;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2022年5月

查尔斯顿:往日的信仰

州际公路直通查尔斯顿半岛,所以你可以很方便地抵达历史区域。去过亚特兰大之后,它就像玩具城。酒店大堂里的人们身穿旅游服装,脚步声和说话声在墙壁和大理石地面上弹回来,汇聚成喧闹声悬在奢华枝形吊灯的上方,时不时有新来的人把相机对准那里,好像这跟酒店大堂的许多商店一样是查尔斯顿景区的一部分;奴隶集市和南方邦联博物馆位于外面十八十九世纪的街道上;翻修过的旧市场里有很多货摊和小店,还有面目严肃的黑人妇女坐在人行道上,编着篮筐。查尔斯顿景区不光是十八世纪的市镇,奴隶制和南北战争,也有一些今日加勒比海风景区的景象。 

在历史街道区域,四轮观光马车总是跑来跑去,马有“尿布”接住马粪。其他游客在散步和巡视。还有人以固守仪式的奇怪姿势,稍稍向后倾斜,一次两人在脚踏四轮车上踏车环游,一种新的观光风格。历史区域很小。看上去不大可能有真实的东西留存。不过查尔斯顿确实有漂亮的十八世纪街道、教堂和墓地,而且在历史区,还有人的名字是拿来命名街道的。(“他们现在做什么呢?”有天早上晚些时 候,一位观光客问他的四轮马车车夫。他问的是路过的老宅里的旧家族。他还天真地相信买票进来游览的这个世界是完整的。马车夫没有辜负奇闻传播者的角色,说:“哎呀,他们还没起床呢。”这次交流是在一座房子那儿偶然捡到的。我就是在那个地方听到的,作为查尔斯顿市中心的观光客和被观光的事物之间存在小小距离的佐证。) 

 在历史街道区域,四轮观光马车总是跑来跑去 图:A_La_Fin

事实上,正是观光贸易让有历史的查尔斯顿保持正常运转,让老家族仍旧待在原处,尽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观光贸易可能会通过推高房价赶走一批人。查尔斯顿发生的故事是金钱开始回到一些老家族,人们一度只满足于地名之古老,现在据说也有赚钱的意识了。地名——它们确实是某些建筑的牌匾上所传颂的。众多事件本身很渺小,是殖民地时期的,对游客来说不值得纪念。

在查尔斯顿景区,游客很快就会感到窒息。但有座更大的城镇。半岛之外有富庶的郊区,有查尔斯顿军港,还有各种黑人区。有大片精致的中产阶级地带,是在一段白人恐慌时期形成并巩固下来的。在中心,在以前肯定是些老宅邸的场址上,有黑人住宅区,光秃秃的砖块建筑光秃秃地杵在坑坑洼洼的地面上,这些建筑迫使人们走出家门,并将他们、他们的孩子和晾衣绳曝露无遗,如此一来对贫民窟的印象、对很多人在小空间里生活得一览无余的印象,跟对黑人面孔的印象一样不可避免。查尔斯顿东区也是黑人的。那里的房子是旧式的,有些有人照看,很多则没有,属于古老的查尔斯顿风格,但没有观光客。于是,见识过查尔斯顿其他老城区那微缩模型般的一面之后,这些黑人就像是非法占有用,闯入了查尔斯顿大舞会。可他们跟这些老家族同样古老。 

只有从查尔斯顿半岛横穿到曾是奴隶种植园的地方,这座城市的广阔腹地,奴隶往事才变得生动起来。尽管大部分地方如今只是森林。 

土地平坦而多沼泽,绵延数英里。森林——橡树、胶树、枫树、松树、美国梧桐、木兰:高树森林——证明土地是肥沃的。土地的平整、适宜和广阔表明过去需要大量奴隶劳力,它们也让那种劳作的想法变得令人不快。 

现在一切都平静了。森林里时不时有出入口,暗示土地已经被大公司收购;有一座老教堂,还有黑人定居点。这些定居点颇有历史。它们大多是在旧种植园的遗址上,这些种植园在南北战争后被联邦政府占领,割成六十亩的小块土地分给从前的奴隶。现在的旧地产都和历史有关,有的房子很好,有的则比较差,不过土地在没有遗嘱或契约的情况下传递了一百二十年,大部分产权都没办法确认。 

南卡罗来纳森林深处的小屋 

我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见到了这片滨海的南卡罗来纳森林。我的向导是杰克·利兰。他是一位退休的查尔斯顿新闻记者,出身老家族。对观光客来说,所有的土地和森林都如此相似,他却一清二楚。这里的一草一木他从小就熟悉,对他来说依旧很迷人。很少有种植园现在还种东西。有些养着牛。有钱的北方佬把剩下的买下来弄成了狩猎保护区。 

“北方佬的这第二次入侵,我父亲是这么说的,始于1880年代,一直持续到1930年代。是件好事,因为保留了老建筑,给本地黑人提供了工作,还让经济提高了很多。” 

这片土地以及在上面劳作的黑人,往昔的纪念——这些依旧在杰克·利兰的挂念之中,尽管他自己家族的种植园五十多年前就转让了。而我们星期天早晨的短途旅行则有纪念之意。 

我们要去的是米德尔堡种植园。那里有一座两百多年历史的小教堂,有被冲走的危险,曾由联邦政府拨款加固地基。那天早晨小教堂要举办一次仪式,一次特别的春季仪式,也是一次感恩仪式。

小教堂位于森林里一条绵长小径的尽头。小径没有铺砌,软软的,地面上有明晃晃的阳光斑点。森林的荫蔽处有点儿冷,温度在阳光直射之下很快便升高了。教堂被称为庞皮昂山教堂;在南卡罗来纳平坦的沿海土地上,几英尺高的地方都算一座山。教堂矗立在一片曾经种植水稻的沼泽旁边。水面是一片片翠绿斑块。南卡罗来纳州这部分原始稻田是曾在东印度群岛学习种稻和筑堤的荷兰人修整的。如今,由于离这里很远的一座大坝或水利工程,沼泽地的水平面已经上升,正是这种提升威胁到了这座1763年的小教堂。靠联邦政府资助,水边绕着“山”建了一圈保护性的石墙。 

汽车在松软小径上一路颠簸到了小教堂。老吉布斯先生穿着大格纹外套,迎接每一个人,给每个人指停车地点。

小教堂是一座只有一个房间的红砖建筑,由两边的侧门进入;里面粉刷成白色,没有装饰,除了巴洛克风格的圆顶和一端的壁柱,建筑上再无花饰。地面平铺着地砖,杰克·利兰说,铺地砖对殖民地居民来说尤为难得。

我们随后前往种植园宅邸。砖垛,绿色大门,出入口没有墙,从小路通往一条非常宽阔的橡树大道。这些橡树有一百五十年了,南卡罗来纳橡树有中美洲雨树的树形和伸展姿态,曾作为某些农作物——可可和咖啡——的遮阳树引入加勒比群岛,并开始从那里遍及远至马来西亚的地方;靠着从世界各地带来的植被,帝国时代的热带种植园和殖民地就这样获得了类似的外貌。在南卡罗来纳,就有类似特立尼达雨树的东西。 

明亮的阳光透过树叶,再次在荫蔽的地面洒下耀眼的斑点。然而,在这条又长又宽的大道后面,修好的种植园宅邸却不太起眼,一座白漆木建筑,楼上三间房,楼下三间房。这颠覆了人们对种植园生活奢华的想象。杰克·利兰说这座宅邸之所以小,是因为建造者是胡格诺派教徒。英国种植园主在收成不错的时候会变得奢华,胡格诺教徒则会保持节省和简朴,一再投资土地和奴隶。(据介绍此次修复的小册子说,最初的种植园宅邸更不起眼,底楼只有一间客厅和一间餐厅,前后都没有阳台或门廊。) 

与主楼分离的是一间“外屋”,附属建筑就是被这样称呼的;这间外屋状态还算良好,是带有砖砌烟囱的伙房。另一间外屋已经烧毁了,现在只剩下砖砌的烟囱。黑仆粗心大意的,杰克·利兰说。正是由于这种粗心大意,查尔斯顿有法规禁止盖木质外屋。主楼可以用木头建造,外屋必须用砖头。 

米德尔堡种植园宅邸的空地上还有其他外屋:开阔田野尽头的马厩和粮仓。杰克·利兰认为我应该去看看这座粮仓。这是一座两层建筑,上层楼面是木瓦,下层是砖瓦。稻米储存在楼上。底楼有两间小牢房,窗户上有闩。这些是给奴隶准备的,不是惩罚式的牢房,而是“扣押”牢房,每次关一个人,执拗的新奴隶会逐渐习惯或者说适应种植园生活。 

我走过明亮的田野去粮仓。天气很热,有虫子叮咬,真算不上春天的田野。田野的一侧是绿色的池塘,像冲破土地的沼泽地,水面上都是白花。莲花,杰克·利兰说过。但它们不是精致的印度红莲花。这些白莲很容易就适应了南卡罗来纳,已经变得像沼泽里的物种,密密麻麻地生长,把自己挤出了水面。在粮仓的远侧,是两间奴隶牢房,仅用格栅隔板隔开,大地就是地板,还有装了铁条的小窗高高在上,高不可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