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疏浚120周年:从模仿到自主创新,成世界第一疏浚大国

澎湃新闻记者 官雪晖
2017-11-29 09:15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自1897年海河工程局在天津成立起,中国现代疏浚业已走过了120年的漫漫征程。
在这120年中,一无技术、二无装备、三无人才的现代民族疏浚业从零开始,经历了引进国外装备、模仿国际先进技术,再到自主研发、制造出“天鲸号”、“天鲲号”等一批大国重器的跨越式发展。

如今,中国年疏浚量已超10亿立方米 ,是少数几个掌握疏浚前沿技术、能够自主开展大规模吹填造陆和航道疏浚工程的国家之一,装备规模、资金优势、产能收入等更使其成为了世界第一疏浚大国。

11月28日下午,为纪念中国疏浚业120周年,中国第五届国际疏浚技术发展会议暨首个中国疏浚历史专题成就展在北京开幕。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焦开河,中国交建董事长、党委书记刘起涛,中国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姜明宝,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景全,中国疏浚协会理事长、中国交建副总裁王海怀,世界疏浚协会联合会、东部疏浚协会主席帕特曼,中部疏浚协会主席拉博瑞等出席。会上,世界疏浚协会联合会、东部疏浚协会为中交天津航道局(前身为海河工程局)颁发了“亚洲疏浚业特殊贡献奖”;中华全国总工会向中交天津航道局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中国疏浚120周年纪念活动

中交天航局:见证疏浚120年

中交天津航道局(以下简称“天航局”),前身为海河工程局,是中国第一家专业疏浚机构,见证了中国现代疏浚业120年的风雨之路。

1860年,天津开埠,国际贸易的发展对航运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出海通道——海河淤积日益严重,加之洪水频发,无法满足航运需要,治理海河的呼声越来越高。

1897年,在中外官商各方利益合作博弈中,海河工程局宣告成立。这一机构的成立得到了清光绪帝的御笔朱批。

海河工程局成立后,从国外购置了“北河”号、“新河”号、“中华”号、“高林”号、“快利”号、“浚利”号等挖泥船装备,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强大的疏浚船队,先后完成了海河塞支强干、破冰通航、修桥造地等工程,为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50年代,天航局参与了塘沽新港开港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海港疏浚工程。

随后70年代的“三年大建港”期间,在全国建成的40个万吨以上深水泊位中,天航局承建了其中的26个。到1978年底,该局共拥有各类型挖泥船28艘,船舶技术性能显著提高。

同一时期,天航局制定和编制了一系列技术操作和管理规范等文件,培养并输出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被称为新中国现代疏浚业的“黄埔军校”。

改革开放以来,天航局参与了京唐港、黄骅港等多项建港工程,同时开拓国外疏浚市场,足迹踏遍中国沿海从鸭绿江到北部湾的30多个主要港口以及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天鲲号”模型展示

疏浚装备国产化道路: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制

11月3日,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投资并联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设计,上海振华重工建造的6600千瓦绞刀功率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 在江苏启东成功下水。继国产航母和国产大飞机之后,中国民族制造业再一次引发世界瞩目。

120年来,作为疏浚业的核心利器,中国的疏浚装备经历了从整船进口、国外设计国内建造到国内自主设计建造的蜕变。

1966年,为支持天津新港建设,天航局花费170万英镑(折合4吨黄金)从荷兰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自航耙吸船“津航浚102”轮,该船为中国疏浚装备制造提供了借鉴经验。

1985年,天航局从日本进口了每小时2500立方米绞吸挖泥船“津航浚215”,这是当时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绞吸式挖泥船,具有挖岩功能。

此后,天航局充分消化、吸收“津航浚215”水下泥泵、钢桩台车、三缆定位、甲板行走吊机和自动挖泥系统等新技术,在国内成功建造了中型绞吸挖泥船“津航浚216”。“津航浚216”是引进国外先进设计、技术和主要设备,在国内首次成功建造绞吸挖泥船的一个典型,为以后国内建造挖泥船提供了经验。

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控制,我国疏浚船舶仍以进口为主,自行设计建造大型、先进挖泥船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进入21世纪,中国疏浚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我国的疏浚装备走向以国产化为主的道路。

2007年,舱容1.35万立方米的“新海虎”轮和舱容1.3万立方米的“通旭”轮相继成功建造,填补了我国设计建造万方级大型耙吸船的空白,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项核心技术的国家。

在自主设计建造大型耙吸船的同时,我国也开始自主设计建造大型绞吸船。

2006年8月,中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绞吸挖泥船“天狮”建成投产,其浅水倒桩钢桩台车系统为中国首次设计、制造和实船应用。该船的成功建造结束了我国总装机功率10000千瓦以上大型现代化绞吸挖泥船皆由国外建造的历史。

2010年1月19日,“天鲸号”建成投产,成为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在国家战略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功勋船舶”。

正是基于这样的实力,“天鲲号”历经5年攻关,完成了研发设计工作。该船全船布置、柔性钢桩台车系统等技术国际先进,三缆定位系统、通视问题解决等技术国际领先,代表了中国疏浚船舶建造最高水平。

“就我个人感觉,十八大以来,疏浚业取得飞速的发展,这在过去是很难以置信的。” 28日下午,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康学增谈及中国疏浚业的发展历程时说道。“进入新时代,对于‘天鲲号’等国之重器的建造,可以自豪地讲,完全是我们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自主建造的,特别是我们掌握了关键技术,在过去,这都是由西方国家控制的。”

如今,作为世界最大的疏浚企业,中交疏浚拥有各类船舶194艘,其中耙吸船37艘,总舱容量33万立方米;绞吸船60艘,总装机功率57万千瓦;年疏浚能力超10亿立方米,中国正继续书写着她在世界疏浚史上的发展传奇。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