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华东师大学生版轻歌剧《蝙蝠》:原汁原味又具中国特色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7-12-01 14:20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蝙蝠》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最为著名的一部轻歌剧作品,在欧洲家喻户晓,该剧是除了莫扎特歌剧《魔笛》之外,在欧洲上演率最高的一部,它的演绎版本在世界各国也是不尽相同。

今年恰逢华东师范大学歌剧实验中心成立10周年,为此,他们精心排演了《蝙蝠》作为年度大戏。11月28日-29日,华东师范大学歌剧实验中心将这部经典剧目带到了上海美琪大剧院的舞台。

与剧院版不同,华东师范大学歌剧实验中心版《蝙蝠》中,100多名演职人员几乎全部由在校学生担任,音乐系学生几乎倾巢出动,“不专业”的演员带来的却是一场足够敬业和专业的演出。

一版原汁原味又具中国特色的《蝙蝠》

轻歌剧《蝙蝠》是以法国人梅耶克和阿列维根据德国作家贝涅狄克的喜剧《监狱》而改编的《年夜》为蓝本而创作。维也纳剧院买下《年夜》脚本,请哈夫纳和格内两人改编成适合于在维也纳演出的三幕德语轻歌剧脚本,并请约翰·施特劳斯创作成了三幕轻歌剧。该剧于1874年4月5日首演于维也纳剧院。

这部轻松有趣的轻歌剧,讲了一个关于背叛与复仇的故事:子爵埃森斯坦被判服刑8天,朋友法尔克医生劝他延期一天服刑,去参加宴会,埃森斯坦听从了这个建议,不料这却是法尔克医生对他的一次报复行为。这一天,他的妻子罗莎琳德私会情人,埃森斯坦则在酒会上勾引带着面具的罗莎琳德。之后一切被曝光,法尔克宣布这是“蝙蝠的报复”。

华师大歌剧实验中心版《蝙蝠》邀请了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歌剧导演迈克·泰莫(Michael Temme)教授担任导演,奥地利维也纳喜歌剧院指挥丹尼尔·霍耶姆-卡瓦遪(Daniel Hoyem-Cavazza)以及本校音乐系副主任常林教授担任指挥。经过9个月的排演,为观众献上了一出韵味十足的《蝙蝠》。

与所有版本不同的是,华师大版《蝙蝠》加入了许多独具中国元素的小细节,如:第二幕“戏中戏”的舞台上出现了中国特有的川剧变脸;原剧台词法语“Bonjour(早上好)”,被用音译改成了汉语发音“笨猪”;道别时说“再见”,被改成了上海话“再会”,演出场所美琪剧院对面是梅龙镇,这个地名也出现在了演员的台词中。

“这样的编排与设计很接上海地气,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更易让观众有亲近感与共鸣。” 项目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曹金介绍说。“歌剧长期以来面临曲高和寡的局面,欣赏歌剧需要很高的音乐素养,即使在欧洲,歌剧也在逐渐变成小众化的艺术。我们选择排演《蝙蝠》,除了因为它的排演将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专业训练,同时也考虑到了观众的接受度。轻歌剧不像正歌剧那么严肃,加上本土化的细节改编,把一些本土观众不太能理解的维也纳笑话改编成中国式的笑话,现场反响很好。”如在《蝙蝠》第二幕加入的川剧变脸就极具中国特色。这个编排还是导演在一家四川餐厅吃饭时看到变脸表演之后突发灵感后建议加入的。

泰莫导演介绍,华东师范大学版《蝙蝠》虽然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但除了对白以外,仍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维也纳风格,他认为该部轻歌剧最适合学生用来“打基础”。这位从13岁开始登台,导演过60余部歌剧的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教授导,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合作已有十年之久,对指导学生有一套得心应手的方法。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蝙蝠》这部戏囊括了许多戏剧形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学到很多东西。除了咏叹调、重唱、还有许多对白,学生们除了可以学习如何演唱,还能学会如何用舞台语言演绎对白,这是非常重要的。”

以歌剧实验中心接轨欧洲音乐教学理念

“2002年,我从德国留学回来,发现国外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表演课,而我们没有完善的师资开不出这样的专业必修课,但可以通过排演一些剧目,弥补学生在实践方面的不足。”曹金教授介绍。

曹金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歌剧院担任过四年歌剧演员,之后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和维也纳音乐表演艺术大学求学,回国后,她有感于国内学生在实践方面的欠缺,并于2006年开始向学校申请组建华东师范大学歌剧中心。为了有别于专业院团,他们在“歌剧”后加了“实验”两个字。

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歌剧实验中心正式成立。10年来,歌剧实验中心已经排演了7部完整歌剧,除了《江姐》《原野》两部中国歌剧外,其余5部都是与泰莫教授等外国导演、指挥合作。

2007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与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在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宫廷剧院合作演出了莫扎特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开创了国内高校与国外知名艺术院校首度合作演出歌剧之先河;2009年排演的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经典歌剧《贾尼·斯基基》和美国作曲家梅诺蒂的现代歌剧《电话》公演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2010年9月,与美国、奥地利高校合作排演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曹金教授介绍说,国外艺术院校每年至少排演两部歌剧,每个学生都会参与歌剧排演,作为毕业考核项目,“我们虽然还做不到要求学生参演角色才能毕业,但这种常态训练对他们也是受益匪浅的。中国有非常好的老师,尤其在声乐技巧训练方面,因此,学生们也更为关注‘声音’。但歌剧艺术是一门综合体,不是只把咏叹调唱好即可,语言、音乐背景、舞台表演、作品风格则更为重要。我们的学生通过接受这样的全方位训练会发现自己缺失很多,会有进一步努力的目标。”

泰莫教授也认为,一部完整的歌剧让学生受益远远大于课堂或者仅仅排演小片段和重唱,“因为这是全面的东西,要会台词,要和乐队、合唱、群众演员合作,要面对观众,这些和课堂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在舞台训练中学生们才能学到职业演员应具备的全面素养。”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