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斯里兰卡经济危机,南亚稳定的“灰犀牛”?

2022-07-09 21: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期斯里兰卡由于外汇储备不足爆发了大规模经济危机。作为南亚主要国家和中印近邻,斯里兰卡的经济危机再次引发舆论关注。此次经济危机爆发的动因是什么?将会给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斯里兰卡爆发经济政治双重危机的原因

(一)内外因叠加引发经济危机。斯里兰卡正处于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生活必需品价格激增。许多斯里兰卡民众已经难以解决温饱问题,街上随处可见人民排长队购买必需品。这场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并不是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而是早有预兆的“灰犀牛”事件。

1、斯里兰卡的“债务型”增长模式。今年4月6日,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发表阿迪杰·刚得·斯利姆次(Aditya Gowdara Shivamurthy)题为《斯里兰卡危机:支票和平衡》的文章,称斯里兰卡未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也未能提高出口收入。斯里兰卡主要通过国际主权债券(International Sovereign Bonds)和从其他国家贷款来维持经济增长。据BBC报道,斯里兰卡政府已经积累了510亿美元的外债。巨大的外债压力使得斯里兰卡外汇储备不断枯竭。5月19日,斯里兰卡出现独立以来首次主权债务违约。

2、新冠疫情、俄乌战争等外部因素影响。首先是旅游业受到影响。旅游业被视为斯里兰卡的“增长引擎”,是最大的外汇收入来源之一,但近几年情况不容乐观。2019年科伦坡发生的恐怖主义爆炸事件使得游客急剧下降,2020年疫情爆发让斯里兰卡旅游业再度恶化。观察家基金会的一篇文章指出,俄罗斯和乌克兰作为斯里兰卡重要的旅游业市场,俄乌冲突可能也将导致游客减少。其次是茶叶贸易受航运、物流及疫情影响。旅游业和茶叶贸易衰败使得斯里兰卡政府收入急剧下降。再次是斯国内油价飙升。俄乌冲突的爆发推动了国际油价暴涨,这对于斯里兰卡无疑雪上加霜。据每日镜报 (Daily Mirror)6月27日报道,斯里兰卡燃料已经耗尽。如果没有燃料供应,斯里兰卡将“从本周完全陷入停顿,公共交通也将彻底停顿”。

3、拉贾帕克萨政府管理不善。拉贾帕克萨政府的两个错误决定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第一是减税。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Gotabhaya Rajapaksa)在2019年当选总统后,为了兑现选举承诺,将15%的增值税减半并取消了一些其他税种。据BBC报道,减税导致政府收入损失超过14亿美元。第二是化学肥料的禁用。总统拉贾帕克萨在去年4月决定禁止所有化学肥料的使用,声称将使斯里兰卡成为世界第一个不使用化学肥料的国家。突如其来的禁令让斯里兰卡农民措手不及,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禁令使农作物产量大大降低,甚至使政府不得不从国外购买粮食扩充储备。

(二)经济危机进一步演变为政治危机。外汇匮乏、物价高涨、供电紧张等问题导致大量民众走上街头。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政策分析评论员萨蒂亚·穆尔西(N. Sathiya Moorthy)认为,经济危机已经退居次要地位,斯里兰卡的政治斗争已经开始。

1、抗议规模大且没有缓解迹象。4月以来,随着生活进一步窘迫,斯里兰卡民众抗议规模逐渐变大。政府为此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综合印度媒体The Print的报道,斯里兰卡总统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在4月和5月两次宣布实施公共紧急状态。4月3日晚内阁20多名部长集体递交辞呈。5月9日,总理马欣达·拉贾帕克萨(Mahinda Rajapaksa)被迫辞去总理职务。部长、总理纷纷辞职后,总统也多次公开讲话试图安抚民众。然而,这些行动并没有平息民众的怒火。

2、抗议矛头直指拉贾帕克萨家族。虽然经济危机由多种因素叠加导致,但大部分斯里兰卡民众和专家学者认为拉贾帕克萨政府的糟糕治理才是主要原因。民众认为政府腐败,总统搞“家族政治”并做出减税、禁用化学肥料等错误决定。因此,要求总统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辞职的呼声越来越高。总统为安抚民众任命了经验丰富的反对派总理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Ranil Wickremesinghe),但截止目前民众抗议仍在继续。值得注意的是,抗议更多聚焦在拉贾帕克萨家族而不是经济恢复上。由此可见,民众已不再信任现任总统的领导能力,拉贾帕克萨家族民心尽失。

二、印度对斯里兰卡危机的反应及战略考量

(一)印度全力支持斯里兰卡走出困境。斯里兰卡经济危机爆发后,印度为斯里兰卡提供了全方位、持续性援助,主要有两个特点。

1、援助规模大。据《印度教徒报(The Hindu)》,印度自今年1月以来已经向斯里兰卡提供了超过35亿美元的援助。6月23日,印斯双方举行高级别会谈,包括外交秘书维奈·莫汉·克瓦特拉 (Vinay Mohan Kwatra)在内的印度高级官员会见了斯里兰卡总统和新任总理。会谈中,印度称将继续为斯里兰卡提供“最大支持(fullest support)”。新总理维克勒马辛哈表示,今年印度一直是斯里兰卡外援的主要来源。

2、突出“以人为中心”的援助行动。斯里兰卡国内的政治危机仍在升级,印度援助的同时也在关注拉贾帕克萨家族岌岌可危的状况。4月9日,《印度快报》(The Indian Express)发表了题为《感谢印度不是帮助政府而是选择帮助我们》的评论文章,作者是《印度快报》常驻斯里兰卡记者尼如帕玛·萨勃拉曼尼亚(Nirupama Subramanian)。文章称记者首先采访了许多街头抗议者,这些抗议者呼吁印度不要支持拉贾帕克萨政府,并对印度政府的援助表示了感谢。记者随后采访了印度高级专员戈帕尔·巴格莱(Gopal Baglay),他称印度的各类援助物资已经在交付中,且这些物资都是由斯里兰卡人民来“驱动”的。印度的援助不仅是政府间的援助,更是斯里兰卡人民在危机期间的人道主义援助。萨勃拉曼尼亚认为,印度已经意识到其提供的援助不应被误解为是向拉贾帕克萨家族的援助,而应被理解为是向斯里兰卡人民提供的援助。

(二)印度援助背后是新一轮地缘政治博弈。出于地缘政治竞争的考虑,印度将斯里兰卡危机视为新的地区竞争契机。经济困境再次突出印度对斯里兰卡的重要性,严峻的经济形势使斯里兰卡不得不重新考虑与印度的关系。与此同时,印度也正在利用这一点。印度持续的大规模援助有以下战略考量。

1、加强斯里兰卡对印依赖,深化两国关系。印度地面战争研究中心(CLAWS)访问学者、国防分析师阿肖克·库玛(Ashok Kumar)认为,在外交上日益强硬的印度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加大在斯里兰卡的战略投资并成立一个专门负责该国事务的团队。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助理教授马克柯根(Mark S. Cogan)及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高级讲师达尔比尔·阿拉瓦特(Dalbir Ahlawat)称,印度不应寻求经济让步或在未来让斯里兰卡承担额外债务,印度应为斯里兰卡量身定制一套印度版的“马歇尔计划”。通过不断地提供援助,印度在深化两国关系、赢得斯里兰卡民心的同时也能够增强斯里兰卡对印度的依赖。这些都将助力印度谋取相关政治利益。

2、重置中印在斯里兰卡的影响力平衡。在2005至2015年马欣达·拉贾帕克萨(Mahinda Rajapaksa)担任总统期间,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合作更为密切。特别是在2012年印度指责斯里兰卡在长达30年的内战中侵犯人权的行为后,这一趋势趋势愈加明显。然而,经济危机将为印度提供一个构建“新平衡”的机会。The Print国家安全领域编辑普拉文·斯瓦米(Praveen Swami)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经济危机下印度需要“改变游戏规则”,如发挥邻国优势、增强互联互通与政治信任等。

三、危机会给南亚稳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危机可能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斯里兰卡严重的经济危机让其他南亚小国开始担心类似的问题。疫情和俄乌战争影响的并不仅仅是斯里兰卡经济,而是全球经济。据英国《卫报》报道,斯里兰卡仅仅是全球债务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全球债务危机对于包括南亚国家在内的很多小国来说是灾难性的,斯里兰卡的“债务型”增长模式并不罕见。斯里兰卡现状为其他南亚国家敲响了警钟,部分国家如孟加拉国已经公布了节省外汇储备的系列措施。在南亚,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斯里兰卡。但同时需要注意,由于斯里兰卡除外部因素外还受到国内治理不善等内部因素影响,这些内部因素仅仅适用于斯里兰卡。因此,预计短期内其他国家经济不会像斯里兰卡一样迅速崩溃。

(二)危机可能加强南亚一体化。相比于欧盟、东南亚,南亚的区域一体化程度是非常低的。1985年,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简称南盟,SAARC)成立,但由于印巴冲突等因素,发展面临多重阻碍。1997年印度将巴基斯坦排除在外提出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简称环孟机制,BIMSTEC),同样没有发挥预期效果。如今,斯里兰卡危机使印斯关系在今年得到强化,这为印度赢得了重振环孟机制、加强南亚一体化的好时机。从印度对斯里兰卡的大幅援助上看,斯里兰卡或成为印度加强南亚区域一体化的起点。

(作者:张博易,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本科生。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