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独家|张元济故居为什么只剩一块牌子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实习生 鞠文韬
2017-12-08 11:5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上海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园24号是著名文化巨匠、上海市文史馆首任馆长张元济的旧居。它的前门挂有“张元济故居”的标牌,被命名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张元济后人几十年来也居住于此。

近日,有市民提供线索,称张元济故居既无展物,也无法参观,内部状况堪忧。

这是一栋怎样的房子?

澎湃新闻记者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官网查阅《徐汇文化志》,其中第六章《文物史迹》第一节《文物保护单位》提及位于淮海中路1285弄24号的张元济故居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张元济故居的历史有详细介绍:

民国35年(1946年)张元济居住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沙发花园。该园原为英籍犹太人沙发所建私园,西洋格式布局。民国22年易主为浙江兴业银行。兴建新式花园住宅,仍名沙发花园,前后五排74幢,座北面南排列整齐的平顶型,活泼的西班牙式,砖木结构三层楼花园住宅,大部于民国27~30年竣工,每宅有小花园。

张元济居住弄底24号三楼。小花园门外横一狭长形地坛(类街心花园),首部堆砌有假山,狭长地中铺水泥,间植雪松、广玉兰、紫藤架、花草树木等,末端建成伞状水泥亭。建国后沙发花园改名上方花园,寓有幽静美好之意。

张元济规划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以及《中国人名大辞典》等中外文工具书,又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等,是出版界元老。建国初,张元济曾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全国首届政协代表,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元济之孙张人凤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张元济故居的牌子是1996年挂的,指淮海中路1285弄24号一整栋楼。张元济当年住的是二楼西侧朝南的大房间,张人凤和父母住三楼,底楼是客厅和餐厅。

1939年,张元济携全家于迁入这栋楼。那时房主姓张,是河北唐山开滦煤矿买办,本人从来不来上海,张元济一家则是租住该房的房客。“1950年代,房产实行公私合营,后来全归国家,成为国有资产。我们是承租人,始终只有使用权(租用权)。张元济先生去世后,我们分两次退租底楼和二楼部分房间。‘文化大革命’后我们一家三代就住在三楼。”2014年6月,张人凤由于上了年纪,上下楼梯不便而迁居别处。“我们把使用权转让了。所以现在我们和这所房屋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关系。”他回应,“现在三楼的住户,应该是现在三楼使用权拥有人(即承租人)租出去的。此房的业主是徐汇区房产公司所属永福物业公司,是国有资产。”

有招揽生意的广告牌指向这里

澎湃新闻记者走访上方花园,发现从小区大门进口处直走,一路都有明显的指路标记:或为“24号BEGINNING”,或为“24号花园前门”。这些黑底白字的指示牌都指向“24号”,即张元济故居。

从小区大门直走,一路都有明显的指路标记:或为“24号BEGINNING”,或为“24号花园前门”。

顺着指示牌,上方花园24号并不难找。原来,“BEGINNING”是一家美甲店,位于24号楼“后门处”。“前门处”就是所谓的“花园前门”了——那有一片露天院子。院子的黑色栏杆上还挂着“张元济故居”的牌子,向路人表明这里是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一看,院子中央立着一块“花玺24号”的字牌,但未说明是何用途。院子里还有露天桌椅、园艺盆景、装饰摆件,院子通往室内的门口也摆着一块蓝底白字的指示牌,上面一个箭号,同样写着“花玺24号”。

“花玺24号”是什么?澎湃新闻记者先查阅大众点评,未发现“花玺24号”的点评记录。但大众点评中有一条显示为“上方花园24号花园前门”的商户,名曰“上方廿肆茶馆”,只是该商户“门店已歇业”。

“花玺24号”是商户吗?和之前的“上方廿肆茶馆”有什么关系?11月20日,“花玺24号”中一位女士称她们租了这里。“做私宴的,不对外营业。”她表示来这里一个月了,“以前是有别人在做,但现在是我们。”

对于这里是“张元济故居”,她回应:“是这里没错,外面这里(花园)都是按照原来的布置。整体就是这个样子,整栋楼都被租掉了,基本上没什么可看的。”

美甲店“BEGINNING”的店员则说:“什么故居?不知道,不清楚。”

“我们这是美甲店,这里是后门。”一名店员透露,她们家是开了几年的老店。

随后澎湃新闻记者找小区里的门卫们打听。门卫透露24号花园前门是“吃饭的地方”。“私房菜,人家租下来,没有营业执照的。就是有人来,他炒个家常菜,再收你钱,就这么回事。”被问及美甲店是否有营业执照,门卫回应:“没有,有(营业执照)就开外面了,里面都没有。”

有门卫笑言,现在的24号楼就像“72家房客”,分别租给了几家。“那些24号的小广告就是指示牌,怕人家不认识,招揽生意的。”

房子本身也有显而易见的“变化”

澎湃新闻记者也从后门处走进24号楼。这里底层走道非常昏暗,更显局促狭窄,且走道里还安了煤气灶。楼外的电表箱显示,这栋楼目前共有七户人家,底层三户,二楼三户,三楼一户。

从后门处走进24号楼,昏暗、杂乱

张人凤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1996年此房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后不少有识之士就希望恢复张元济故居原貌,建成像蔡元培故居纪念馆那样的“张元济故居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市政府拨了款,但列为动迁的第一户人家,要价太高,谈不下来,就此搁置。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先后提过三次提案,市政协文教委员会还特地来视察过,但都得不到结果,拖延了20年,仍未见动静。”

一二层楼梯扶手边摆满了杂物

而房子本身也经历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张人凤说:“进入后门的小天井里就搭建了两个卫生间,花园边上也搭建了卫生间。大楼底层正面中间的门廊,是底层朝南大房间走到花园的通道,是一个很漂亮的设计所在,曾被住户改成浴室,地面很好的红色小方砖也被砸了扔在花园里多年。北立面底层西,也就是现在的指甲店,原来是汽车间,有两扇木质大门,后来改为玻璃窗和小门。所以外立面已被破坏了多处。进后门一个小卫生间旁,原来有一处凹进去的给客人挂衣帽的位置,现在被人放满了拾来的垃圾,又脏,又有安全隐患。”

进后门处的小卫生间

澎湃新闻记者也向附近邻居进行了解。隔壁楼的邻居直言:“都是住宅,没什么好参观的。”

然而,还是有不少人“慕名而来”。住在24号楼二楼的一个小女孩说:“有时候有很多人来看的。”另一位门卫透露:“这里很多人来问了。不是你想象中的(故居)那样。”

张人凤感慨,故居外立面被严重破坏,外人都看得见,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店也是外人都看得见的。“1996年时,市文管会送来过两个灭火器,一二年以后来换过一次药,后来再也无人问津。2014年我迁离时那两个灭火器还在,底部都生锈腐蚀了。”

澎湃新闻记者查阅发现,国家文物局在今年5月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1152号(城乡建设类56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中提及:“对古城区的文物建筑,尤其是会馆、名人故居等国有文物建筑,应加大腾退的力度,腾退后的文物建筑在做好本体保护的同时,尽量恢复历史风貌,作为博物馆、陈列馆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功能,实现文物价值的最大化传播,使文物成为留住乡愁、增强文化认同的公共文化场所。”

另据《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第三十九条鼓励革命史迹、工业遗产、名人故居、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人、使用人,利用文物资源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张元济研究者、《张元济年谱长编》作者柳和城关注故居情况已久。他强烈呼吁上海市文物局、徐汇区人民政府管一管破坏文物和名人故居的乱象,制止名人故居经营活动,保护建筑的安静与安全,力争真正建起张元济故居及其陈列室,“希望有关方面不只整治沿街破墙开店、破坏历史建筑风貌的乱象,也希望能深入小区内部,整治同样的乱象。”

如何实现名人故居的多元化保护开发

澎湃新闻就此事询问上海市文物局有关工作人员,对方表示,可以让区里试着协调当地街道、物业、房管与工商部门,看看能不能从居改非的角度处理这件事。

澎湃新闻记者也联系了徐汇区文化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因条件限制,许多名人旧居虽已挂牌,但无法接待市民参观,区文化局为这些无法进入参观的包括张元济故居在内的区级以上名人旧居专门设置了二维码,市民可以扫码获取详细的图文介绍,了解旧居的人文历史和建筑特色,以弥补无法实地参观的遗憾。为了更好地宣传张元济故居的人文历史及建筑特色,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工作,上海市人民政府还为故居设置了文物保护标志牌。”

“为了让市民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领略名人旧居的历史文化魅力,近年来,徐汇区投入巨资,不断推进名人故(旧)居的置换开放,成熟一处,开放一处,目前已向公众开放的有上海宋庆龄故居、巴金故居、张乐平旧居、柯灵故居、黄兴旧居等。”

该负责人表示,针对区域内尚未开放的众多名人故居资源,徐汇区一方面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尽可能多地开放区域内有条件的名人旧居;另一方面,徐汇区积极筹措,有序规划,待条件成熟后,逐步推进更多的名人故居如夏衍旧居、草婴书房等改造成为市民可以进入参与的公共文化空间。

也有文物保护学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名人故居做成纪念馆对外开放其实是最有利的展示方式,但也有现实困难。

“首先,肯定要动迁居民,这个成本相当高;第二,要落实筹建主体,谁来牵头做这么一个纪念馆?不光是筹建,筹建完了对外开放,还需要管理和运营主体。那么到底是区文化部门,还是街道,还是商务印书馆,甚至新闻出版局来牵头?第三,若是做展览纪念馆,你要做展陈设计方案,要去征集展品。参观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你能够征集到多少展品,能不能支撑一个纪念馆?这也需要考虑。”

“像张元济故居这幢楼,真的要动迁,估计全部都要动迁。假设你只动迁二楼张元济住过的房间,又有矛盾。比如丰子恺故居曾对外开放,社会反响很好,后来却因为底楼邻居不满生活被打扰,多次投诉后只能关闭。”

徐汇区文化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因政府财政资源有限,仅靠政府一家的力量已无法满足众多名人故居的开放需求,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名人故居的多元化保护开发之中,为市民营造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空间,共享文化遗产的饕餮盛宴。”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