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掮客》:日式文艺在韩国的尝试

阿树树
2022-07-12 16:44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注意:本文有剧透

《掮客》和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类似,描写了一群底层人物组成奇异家庭的故事。特别之处在于,这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首部在韩国制作的影片。主演宋康昊也因此片斩获了今年的戛纳影帝,同时,这也是欧洲三大电影节首次把影帝颁发给韩国演员。

这次跨国合作,给韩国电影和是枝裕和都带来了不错的成绩。

《掮客》海报

是枝裕和的中国影迷人数也不少。在豆瓣,他4年前获得戛纳金棕榈的《小偷家族》,不仅评分位列豆瓣前250,更是有接近76万观众打出了评分,而当年在国内公映时,票房成绩也接近一亿元。对于文艺片来说,这都是极其夸张的成绩。

大概今天是枝裕和在中国影迷心中的地位,和二三十年前的岩井俊二类似,即使并没有刻意要讨好大众,风格却受到了颇多人的喜爱,而莫名成为了文艺片之神。

是枝裕和凭借《小偷家族》,在2018年戛纳获得了金棕榈奖。

和岩井俊二多以浪漫光影描绘青春爱情不同,是枝裕和大约延续了日本家庭片的某种传统,艺术风格平实,多描写“亲情”在当代社会遭受的种种考验。他最早在戛纳崭露头角的《无人知晓》(2004),描写的就是四个遭母亲遗弃的孩子,没有大人帮助,努力生存下去的故事。影片充满孩童般的乐观与欢乐氛围,却和最后的悲剧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也让是枝裕和这个头几部作品过于诗意而小众的导演,一跃成为备受大众瞩目的名导。

2004年的《无人知晓》,诞生了戛纳迄今最年轻的影帝,只有14岁的柳乐优弥。是枝裕和也从此走上了拿奖之路。

虽然是枝裕和继承了日本家庭电影平实、从容、诗意的风格,但他最好的故事,却不是日常化的矛盾,而是“狗血”的。所谓“狗血”,就是剧中人物关系极致,带有强烈的情节反转,以及让人觉得狰狞不堪的种种情感冲突。这些故事,甚至可以怀疑是是枝裕和从各类小报新闻中获得了灵感,由此进行了后续创作。当然对于导演来说,从小报中寻找题材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比如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也常常这么做。这只是一种构建影片初期主题的方式罢了。

是枝裕和善于把这些本被影视剧拍得非常烂俗的题材,以娓娓道来的方式,细腻地展现人物和环境,处理得极具生活实感。比如在《如父如子》中,“发现养育多年的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狗血故事,却变得富有新的生命力,给人以不同的观看感受。

相比文艺的“如父如子”,港台的片名和介绍,似乎更无意中揭示了是枝裕和故事中通俗和“狗血”的本质。

熟悉了是枝裕和的风格,就能理解无论是《小偷家族》或是《掮客》,影片的核心都是生命中遭遇了破碎的底层人物,走在一起构成了相互扶持的“特殊家庭”。这些或涉及遗弃和孤儿,或涉及犯罪的“边缘人”,无法正常融入社会,却和普通人一样渴望亲情,而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逐渐走近,开始抱团取暖。他们在社会中无家可归的疏离感,形成的奇特人际关系,构成了影片中最让人惊讶的情感冲突。

不同于“小偷”,《掮客》描述了两个贩卖婴儿的“人贩子”,一个杀了人的“逃亡妈妈”,外加一个孤儿院跑出的孩子,组成团队上路,为婴儿寻找新领养父母的故事。也许关于“贩婴”的故事,是枝裕和也觉得道德上多少有些问题,又安排了另一条警察追踪的线索加以平衡,由此故事上善恶立场模糊带来的冲击力,相较《小偷家族》似乎也减弱了一些。在影片故事中,虽然从人物的观点来看,“贩婴”对于婴儿来说,代表了前途更好的未来,但因为有警察形象的介入,这件事情站在社会和法律角度看,仍然是错误的。

但即便如此,在相当多的中国观众眼中,因为社会文化的强烈影响,以这样一种带有同情的方式描述“人贩子”的形象,仍然是让人心理上难以适应的。这也是影片在豆瓣评分不到7分,创下了是枝裕和作品新低的一个原因。而在IMDB代表的欧美观众眼中,《掮客》并不算是枝裕和最成功的作品,可其他影片的评价几乎也没有超过8分,属于一个文艺片导演正常能获得的评价。

《掮客》剧照

如上文所言,是枝裕和的故事中总是充满那些,让观众心理上觉得模棱两可或难以抉择的情感矛盾。很多时候他塑造的情境是简洁而有说服力的,人物不得不去面对生活中不常见、却可能遇见的极端情感考验,在缺乏正确处理办法的道德问题中,不得不做出伤害性最小的选择。在日本“耻感”文化的语境下,人物表面的平静,都是以最大程度放弃自尊为代价的,这让是枝裕和的影片看似拥有宁静的美感,却又暗含某种黑暗和暴力的潜流。

但在《掮客》中,无论是“贩婴”或是“为婴儿寻找一个更好的父母”这样的说辞,都无法掩盖这件事情的暴力实质。坚持要生下孩子的年轻妓女,愤怒中杀害了孩子父亲,又一转身把孩子遗弃在教会门口;而身为教会职员的年轻人,当年是孤儿出生,今日却变成了利用工作之便,偷偷贩卖婴儿的“掮客”。这些人物在影片中,即使谈不上美化,却也很难被视为同情的对象。他们的所作所为,似乎并没有太多无可奈何的成分,而是自己的人生选择出现了偏差。

即使影片仍然在非常细腻地描述人物的状态和困境,但这次是枝裕和却很难让观众站在主人公们的立场上认同他们,这是《掮客》看起来颇为拧巴的重要原因。

《掮客》剧照

另一个让人觉得不够顺畅的地方,是影片不同于其他韩国片的氛围。

如果是同样的故事,让一个韩国导演来拍,有宋康昊、裴斗娜这样的演员坐镇,又是群戏,又有婴儿,很可能会拍得相当热闹,很多场景都会有轻喜剧的元素。而人物从一开始唯利是图到最终幡然醒悟的变化,也会展现得非常轻快。这大概就是一般韩国商业片会处理这种故事的逻辑:万恶的两个人贩子,在和孩子生母以及一个孤儿的相处中,逐渐良心发现,走上了对抗犯罪集团并自首的道路。

当然,这种轻快的故事处理,往往是影视商业化从善如流的套路,而非是枝裕和这种要刻画“生存真相”的文艺路线。但从展现“生活的真实”这种立场上来看,显然是枝裕和对于韩国人,特别是普通小人物的嬉笑怒骂,远不如对于日本人那么熟悉。

婴儿和奶爸们,最容易写喜剧的桥段。当然本片几乎没有喜剧感。

在本片关键的一场情感戏中,众人在宾馆房间里关上灯,孩子母亲用上帝般的口吻,感谢周遭每一个人被出生在这个世界上。这个放在现实生活中会颇为文艺的仪式,在影片中,是对“生命”这件事,艰难而又感恩的一种礼赞,也是对每个心灵受过伤害的人物,进行的情感修复。这个桥段设计得不错。问题是,这可能过于日本化了。

这种感恩仪式,如果放在重视礼节、动不动就鞠躬下跪的日本,可能算不上那么突兀。但对于在影片里常常表现得咋咋呼呼的韩国人来说,却显得有些做作和刻意。相比之下,之后人物们在摩天轮中相互支持的对话,就显得真诚很多。毕竟游乐园的欢乐和感悟,在全世界文化中都差不多:起初是肆意的欢笑嬉闹,到了摩天轮里则能说些悄悄话、是最亲密的时刻,这都预示着相处的欢乐时光会逐渐达到顶峰,再之后就是下降的过程,最后会分道扬镳。因为游乐园终究是会散场的,就像任何让人难以割舍的人际关系一样。

《掮客》剧照

影片故事最终,虽然“临时家庭”解体了,但每个人承担完法律责任后,似乎又可以享受未来的重聚,重回阳光下生活。除了宋康昊扮演的“老大哥”。他默默为众人消除了来自黑帮的威胁,“终究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在戛纳,宋康昊获得的影帝,可能也是因为这个人物深沉内敛的处事方式,他在影片中没有说清的背景来源,都带着某种复杂性和神秘气息。这种有张力的人物,会为演员的“演技”,带来更好的口碑。虽然韩国若干男演员,这些年都有过让人印象颇为深刻的表演,但张扬外露的风格,总不如静水流深更容易收获表演的奖项。

这次获奖,也算是欧洲文艺主流认可了韩国演员的总体表演方式,是韩国电影发展上可喜可贺的一件事。

《掮客》剧照

《掮客》不算是是枝裕和最好的作品。好在这次跨国合作,为全球疫情中的文艺电影,还是带来了一些话题和提振作用。其实文艺片和商业片一样,同样需要“话题和炒作”,如果缺乏卖点,那酒香也会怕巷子深。《掮客》没那么让人难忘,但也谈不上会让人失望。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