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世茂成立国风专家委员会:国风广筑,中国文化的最终居处

2017-12-08 09:50
城势 >
字号

建筑是一部无字的书,记载《周礼》的仪轨、《礼记》的规制、道家的天人合一。

建筑凝结着一个时代精英阶层的审美与智慧,正如阎立本筑造大明宫、宋徽宗成就艮岳、文徽明设计拙政园。

世茂集团广邀建筑、绘画、历史等各界大师组成“世茂国风专家委员会”,一个通古博今的智囊团以深厚学养注入到这场人居空间的探索与筑造,打磨出名为“国风”的华夏屋宇。

打磨集诗情、画意、匠心于一身的中国文化载体。

大时代下的建筑语言

世界从哪个时代走过,就在那个时代用建筑留下自己的足迹。

4600年前的金字塔,2000年前的万里长城,1400年前的万神庙。

恢弘时代造就伟大建筑,秦砖、汉瓦,维多利亚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帝政风格……

一个个黄金时代远去,雄浑庄重却借着木与石的交响传达到千百年后。2009年,何镜堂院士设计的东方之冠崛起在黄浦江畔,斗拱榫卯穿插、层层出挑、九经九纬;2012年,普里兹克奖颁奖台上首次出现了中国建筑师,“想重现中国传统书院气息”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王澍摘得“建筑界的奥斯卡”,评委会认为他的作品“扎根历史,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

似乎是一种风潮,承载着哲学、艺术、礼序等多重文化的华夏屋宇重新回到世界舞台中心,2014年,大明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如2000年前中国的丝织瓷器绵绵不断地一路向西,中国建筑告别了上世纪初叶由四大师统领的“西风东渐”时代,大国崛起,文化自信喷薄欲出。

埋藏在骨血中的中式基因被唤醒,怎样的建筑才能在传承历史荣耀的同时担当现代生活?作为城市的筑造者,世茂集团决心向历史深处漫溯,从绵延千年的聚落空间和结构形制中寻找匹配时代的建筑语言。11月10日,世茂集团在福州、武汉、合肥三地同时发布国风系产品线,在城市文化土壤之上广筑“国风”,于大时代的浩荡背景,承接历史、面向未来,在传承千年的建筑语言中寻回中国人的“家园”。

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评价道:国风歌颂的是作为盛世象征的建筑之风,逐梦理想的建筑之风,尤其是弘扬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地域建筑之风。

它是文化影响力的回归,源自一个民族复兴建筑之梦。

大师目光抚摸过的华夏屋宇

大明宫将作大匠是《步辇图》的作者阎立本,拙政园的设计者是文徽明,而艮岳,是宋徽宗最耗费心力的一部“杰作”。

建筑凝结着一个时代精英阶层的审美,是一个个大师目光审度下礼仪的载体、文化的格局与生活方式展开的具体场景。和市场上对传统元素进行复制堆砌的中式产品不同,主打“传承与再造”的世茂国风,深知传承的本质是文化传承,在打磨产品的同时,广邀建筑、绘画、音乐等各界大师组成“世茂国风专家委员会”,一个通古博今的智囊团以深厚学养注入到这场人居空间的探索与筑造。

11月10日,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李浈,被称为中国音乐剧之父的李盾,以及被誉为现代雅集之父的中国当代园林营造代表性人物叶放亮相福州世茂国风产品线全球发布会现场,与此同时,安徽省徽学会副秘书长胡中生、安徽建筑大学徽派建筑研究所所长刘仁义,与浙江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楼建勇、湖北大学国际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余艳波分别现身合肥及武汉的世茂国风发布会现场,来自建筑、历史、绘画等各个领域的专家云集这场“三地齐发”的发布,宣布“世茂国风专家委员会”的平台组织正式成立,成为业内创举。

相地制宜、重塑风华、东韵西技、现代雅居,国风系的四大产品主张中,《园冶》第一篇“相地”被放在首位。或因山就势,或择水而居,国风主张因循土地肌理承受人文,因此,在落地七城十盘的同时,与地方性专家合作,研究“徽州工艺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等课题的胡中生、致力于楚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余艳波、“一生都不曾离开园林”的叶放,共同参与到这场现代人居的开疆扩土。

根据叶放研究,今天我们看到的园林,90%于晚清复建,民国重建,1949年后再建。“传承与再造”,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基于后工业时代环境问题的关注,“国风系”的再造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安徽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刘仁义等专家参与到产品“开源设计”的环节,实现真正的生生不息。

文化的来途与归处

“我应该算是中国营造学的第四代学人了。”世茂国风专家委员会成立现场,李浈告诉媒体,“中国建筑营造学的第一代学者是建筑圈里赫赫有名的朱启钤老先生,第二代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和刘敦桢,我的导师郭湖生是刘敦桢的学生,是第三代,到了我这里,就是第四代了。”

1930年,故宫内废弃的一角,朱启钤创办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师杨廷宝、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成为第一批社员。

营造学社以中国古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名称中的营造二字取自中国最早的关于建筑规制与技术的专业书籍——《营造法式》,在这部书之后,营造二字就专指中国传统建筑及其建筑技法和规范。

而在中文表达中,“营造”往往和意境、氛围相接,中国的建筑哲学中,营造不拘泥于秦砖汉瓦、雕栏玉砌,而是山水与匠心的相逢,是物心转换之间,文明、梦想、且行且歌的生活。

被称作“中国雅集之父”的叶放便栖居在这种意境中。名为“南石皮记”的叶家私园是各种雅集的背景,访荷、烹茶、品蟹,频次最高的是关于昆曲。叶放认为,昆剧本来就不是那种在大剧院里演的大众戏,最合适的场所其实就是私家花园里的水亭,借着水音,铺排开来。

不只是昆曲,琴棋书画诗酒花,从王羲之的兰亭雅集到王维的辋川别业,关于风雅的一切种种几乎都在叠石理水的重重院落展开,正如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追忆,宅中高槐深竹相绕,“余读书其中,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鲜碧”。

超越了飞檐、庑殿、重门、琐窗,国风,不仅仅是建筑空间,它更是一种血脉,一个家,一种生活。

一种中国人暌违已久却始终深藏于骨血的生活方式,历经时光淘洗,光亮如新。

是诗情、画意、匠心等中国文化的载体,是“赌书消得泼茶香”、“幽窗棋罢指犹凉”的最终安放之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