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港口,从上海走向海上

2024-04-17 17: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928年的元旦,上海响起了洪亮的钟声。循着钟声传来的方向,所有人的目光聚集在了外滩13号这栋摩登的建筑上,它就是海关大楼。

海关大楼上安装大钟,不仅美化市容,更是为了导航。海关大楼曾是上海最高的建筑,船舶进入港口,第一眼就能看见海关钟楼、听见钟声,同时也为各国船员们统一报时。

在外滩的系列建筑中,外滩13号既不是最古老的,也不是最独特的,但海关大楼的钟声中蕴藏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上海海关港口与贸易的发展与变迁。

上海海关大楼

1.洋为中用  中国海关的“赫德时代”

外滩的海关钟楼上的大钟曾是“亚洲第一大钟”,至今仍是上海标志性的建筑。但这栋大楼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它历经了四代变迁。最早的江海关在上海老县城内,公元1853年,小刀会占领了上海县城,上海道台兼江海关监督吴健彰逃入租界,为征收关税,他先后曾在浦东陆家嘴、苏州河北岸、闵行镇和白鹤渚设立临时海关,终因外国官商抵制和刁难,形同虚设,海关工作陷于停顿。外国侵略者逼得吴健彰走投无路,并策划了“海关引用外人负责办税务”。

1863年9月12日,英国人赫德受总理衙门任命为江海关税务司,兼管汉口、九江、镇江和宁波海关。同年11月15日,因李泰国擅自与英国海军的阿思本签订“李阿合同”,被清政府总理衙门免去其总税务司职务,由赫德继任。到1908年赫德回国休假离职,他执掌中国海关长达47年,成为执掌中国海关时间最长的人。

石良平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赫德掌管了中国海关之后,从不好的方面来说就是他掌握了整个中国的关税进出口,掌握了中国整个进出口贸易的数据,好的方面就是他引进了一套制度,确实使整个海关的统计、稽查、税收和账单都现代化了,跟以前清政府时期差异很大。

在赫德执掌中国海关的半个世纪里,他移植了英国的财务制度和轮岗回避制度,还把行政组织、人事管理以及征税规范都置于一个严格和统一的系统内。从关员录用、升迁晋级和考核考绩等方面,赫德为中国海关引入了一套现代管理制度。赫德建立的海关管理制度对上海贸易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确总税务司的职权:总税务司将各地的海关行政和人事任免权集中于手中,对各地分关实行垂直统一领导。

创立新的人事制度:总税务司为了管好海关工作,引进西方人事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关员的工作效率,这在当时中国是较先进的。

创立新的会计制度:在曾经受过严格会计训练的金登干的主持下,海关会计制度作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个会计制度在当时被誉为新的国库制度。

创立新的统计制度:1864年,各海关曾编印一些规格不一的本关贸易统计。自1866年起,此项工作集中于上海进行,并于1873年又成立了贸易造册处,负责印刷各海关贸易统计季报和年报,编写贸易总报告。

创立稽查制度:为加强海关财务检查,在总税务司之下,专设掌管会计的稽查税务司。

赫德在任期间,使中国海关摆脱了以前混乱不堪、贪污成风的弊端,建立了合理一套合理的管理体制。在他的主持下,中国海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关的税收职能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清政府的关税收入逐年增加。

外籍税务司把西方国家严谨、科学、合理的文官制度引入中国海关管理体系,引领了上海贸易领先全国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历程。

2.上海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  从“纤道”到十六铺码头

中国最早于1685年设立海关,当时设了四个海关:广州的粤海关、厦门的闽海关、宁波的浙海关以及上海的江海关。上海开埠后,随着往来货运增多,上海港的贸易量急剧增加,江海关成为了清政府第一大关税来源。

1843年,一批英国商人跟随他们的首任领事巴富尔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此时黄浦江的江岸是一片自然滩地。退潮时,江水聚滞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滩地。涨潮时,江水又没过河滩。黄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于江宽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就须拉纤行走。几百年来,纤夫的足迹就在黄浦江滩踩出一条曲折多弯的小道,人们称之“纤道”,这条纤道就是外滩最早的路了。

纤道的西边为农田,阡陌沟渠之间散布着星星点点的茅舍。看似荒芜,但经验和直觉告诉这些洋商这里是一块还没雕琢过的“美玉”,经过与上海道台反复交涉,8家洋行最先落户外滩。

船商不仅在上海航运业中居于中心地位,而且发挥出领袖百业的作用。曾经上海航运靠的是人工操控的沙船,最发达的时候,上海港有5 000艘以上的沙船。然而开埠以后,在外商轮船的挤压下,上海的沙船数量急剧下降。

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西方轮船是以机器为动力,载重量比较大,通行速度比较快,能够适应的地方也比较多,因此能够获得巨大的利润,使得我们原来自己的木船受到了影响,很多运输方面的利润被外国掠夺去了。

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大臣力主创办轮船招商局,要在中国航运业争一杯羹,避免航运的利益全部被洋人所占。

李鸿章任命唐廷枢为轮船招商局总办,相当于总经理,任命徐润和盛宣怀担任会办,相当于副总经理。唐廷枢是上海怡和洋行的买办,徐润是宝顺洋行的买办,他们两人不仅外语能力强,在商界也有很大的号召力,尤其是唐廷枢被称作“中国买办第一人”。

从此轮船招商局开始了全新的征程——

“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公局”改名为“轮船招商总局”,一字之差,改变了招商局的经营方针,既拉官府漕粮,也做民间航运生意。

遭洋行压价打压:靠官商协同,依仗每年40万担的漕粮垫底,招商局与洋商打了三年商战。到1876年底,对手几乎到了无利可图的地步。始作俑者旗昌更是亏损严重,股票大跌。旗昌损失惨重,只能出售全部船产,收缩了在华的轮船业务。

收并旗昌轮船公司:扛着李中堂这面大旗,在南洋大臣沈葆祯的支持下,盛宣怀奇迹般地在两个月内凑足了100万两首付款,买下旗昌所属全部轮船和码头,成立仅4年的轮船招商局一举收购了财力雄厚的美资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产业,一时间轰动了整个航运界,这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通过竞争并购庞大的外国企业,直接从外商手中收回了部分中国江海的航运权。

招商局收购旗昌码头和金姓4个码头后,统一命名为金利源码头,又名南栈码头,并沿浦滩兴建13座浮码头,这就是十六铺码头的前身。后又因招商局扩展业务,对十六铺码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从此该地成为上海最大的商业中心和交通运输枢纽。1880年的外滩已有相当的规模,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淘金者。黄浦江上每天有近300艘外轮停泊,这些外国轮船公司承揽了中国沿海、长江乃至远洋的航线。

3.打造国际航运中心  从外滩到洋山深水港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经济活力开始迸发,黄浦江已经无法承载新一代的集装箱巨轮,航运的重任必须交给大海。浦东开发开放之初,为了缓解国际货运的燃眉之急,上海市政府决定开展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并在外高桥建设集装箱码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开创性地提出了“跳出上海看上海”,到外海建设深水港的大胆思路。经过一系列的勘探考察和初步分析,认为洋山海域作为上海深水港的备选港址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

戴鞍钢 (复旦大学教授):港口可以说是上海的源头之水,先有港口,再有贸易,再有城市,再有金融,再有工业,所以港口是上海最重要的一个经济驱动力,而且上海的港口一直是与时俱进的,比如说从青龙港到十六铺,从十六铺到外高桥,从外高桥又到洋山深水港,它的轨迹就是紧跟世界的航海步伐。所以现在有人形容上海港口是从上海走向海上,这个是非常形象的。

2002年6月26日,全长32.5千米的跨海大桥打下了第一根桩。由此,洋山深水港码头的建设开始了。

洋山港一期到四期工程中,建设者们在这个汪洋之中的小岛上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2005年12月 一期:在小洋山岛建设拥有长1 600米的岸线、5个能停靠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船舶并兼顾8 000标箱船舶的泊位;建设全长32.2千米的芦潮港至洋山岛的跨海大桥;建设公路、变电站、输水管线等配套基础设施。

2006年 二期:沿一期工程向西顺延,码头岸线长达1 400米,建设4个7万—10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陆域总面积约88.83万平方米,设计集装箱年吞吐量210万标准箱。

2008年 三期:建有4个7万—15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设计核定年吞吐能力280万标准箱,于2008年6月建成并正式投入试运行。

2014年 四期:首次采用了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由电脑控制桥吊来装卸集装箱,用无人驾驶的自动化引导运输车运输集装箱。

从一期到四期,如今的洋山深水港不仅是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也是全球全自动化综合程度最高的集装箱港口。

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连续12年位列全球第一;国际中转箱吞吐量首破6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约13.4%。这是自2017年在全球首度突破4000万标准箱后,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连续第五次突破4000万标准箱大关。同时,这五年,上海口岸货物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即从2017年的7.92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10.1万亿元。

五年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始终在搏击风浪中成长,破浪前行。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显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连续两年世界排名第三位,成为继新加坡、伦敦之后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作为承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重要功能的枢纽,上海港通过高效安全运作,坐稳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

洋山保税港区已经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正在进一步完善各项功能,推动航运市场的繁荣,服务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从外滩到洋山深水港,海关大楼上的钟声绵绵不断地记录着上海海关港口与贸易的发展。

*文章来源:王胜桥主编《上海贸易百年》,有删减

今 日 荐 读

“上海百年”系列 《上海商业百年》《上海贸易百年》《上海零售百年》

系列提要

站在今天和未来的视角,钩沉历史。启迪未来。既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又有人性和情感的温度。以今说古,以小见大,以人带史。既有关于商业精神与商业文明的探讨,又有质感的细节,呈现出人性光辉的闪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