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孩子厌学背后的真相:父母常做这件事,孩子越厌学

2022-07-16 18: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妈咪Jane黄静洁 父母堂

每到暑假,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出现一场难以调和的冲突:

自从孩子进入小学,成长的比拼就正式拉开大幕,起跑线的高低之争让父母们不得不拼尽全力:每天紧盯孩子的功课,布置额外的课外练习,严格控制孩子玩的时间,孩子的表现是父母情绪的晴雨表,周末在各种补习班之间连轴转,闲暇之余不停灌输学习相关的大道理……

那边父母鸡娃达到了新高度,这边孩子的状态却可能是这样的:

暑假孩子厌学、拒学、摆烂……已然成为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那么孩子的厌学是如何开始的呢?

关于孩子厌学背后的真相,今天的文章节选自妈咪Jane黄静洁老师的格局养育系列新书《时间的格局》中的一节精彩内容——“父母越掌控时间,孩子越厌学”。▼

1

“不逼孩子,他不学

一逼孩子,他更不学”

我遇到很多父母满脸愁云地来提同样的问题:“静洁老师,我家孩子学习不自觉怎么办?不逼,他不学;一逼,他更不学!”

有一位妈妈告诉我她女儿的一位同学成绩是年级前二十名,爸爸是一位经验丰富、小有名气的医生。这个男孩已经高三,正面临着高考,爸爸把自己的高效日程复制到孩子的生活里,每个周日的时间按小时计算全给排满了课,好像花钱是可以的,浪费时间是绝对不行的。

这位妈妈还告诉我,她特别担心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因为平时在学校遇到男孩时,总觉得他脸上没有一丝表情,整个人就像一架机器在行走,连动作都变得僵硬机械。

这个孩子的父母花了巨大的代价让他获得了名列前二十名的好成绩,但是这个孩子的快乐少年时光却被偷走了,他与父母的信任关系也被拉远了,他与同学们也快变成了路人,在他的心里可能最渴望的就是快快长大,好离开他讨厌的学校和严苛的父母。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青少年的学习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仅仅只有 23.4% 的中小学生是因为热爱学习而进入学校的。而且大量调研数据显示这样普遍的小学生厌学情绪是会被固化的,也就是说孩子年龄虽小,但是他们心中厌学的阴影一旦生成,就会影响后边的初高中阶段。

因此,这个调研数据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

孩子一开始对学习都抱着极大的热情,但是小学四、五年级是孩子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方面出现明显强弱之分的阶段,这也就是教育心理学专家们常说的,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出现分化。在这么一个敏感时期,如果孩子因为家长的高压、学习时间的挤压,而出现厌学心理,则会导致孩子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差和自暴自弃等行为问题。

然而,很多家长却坚信孩子年龄小就知道贪玩,不制定规矩、不施压、不强力管教就教不好孩子。

这样的误解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即使短期内孩子的成绩被“拉升”上来,但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和学习兴趣就如内心的火焰被冷水浇灭了,长时间生活在焦虑、不自信甚至自卑阴影里的孩子,一定会遭遇各种程度的厌学问题。

2

改变“没压力就不会学”的

错误理解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王振宏教授曾就厌学问题展开过研究,描述了厌学心理从轻到重的发展历程,如果我们能够提前预知孩子的厌学症状,就能提前理解和干预。

出现厌学情绪的孩子们会先进入一个焦虑阶段,主要因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落空或成绩不达标,而陷入无助或焦虑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孩子会进入自我怀疑的阶段,这时虽然孩子的学习效率变差,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努力,还是希望自己获得进步;之后就是恐惧阶段了,这时的孩子一听到学习就害怕,怕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觉得自己没希望了。

恐惧阶段的干预很关键,它是厌学的一个临界点,如果孩子在这个节点上得不到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亲友的帮助,那么一旦进入最严重的自卑阶段,孩子就很难彻底摆脱厌学心理了。

厌学是在不知不觉中降临到孩子身上,走进家庭生活里的。

首先,我们看到的焦虑情绪是导火索,它会催生自我怀疑,让孩子不愿再与家长谈论学习的问题。这时家长仍旧不依不饶地想着再让孩子“冲一下,过了这一关”,没想到孩子的内心已经被无望和无助感填满。

白天,进入习得性学习障碍的状态,无法学习;晚上进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无法入睡或嗜睡不愿起床。那么为何孩子会掉入如此可怕的精神深渊呢?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 1967 年做过的一个电击狗反应实验,能够带给我们一点心理启示。实验一开始,当狗被电击后就会快速地尝试逃出那个带电的狗笼。在尝试多次发现无法成功后,可怜的狗便放弃努力,任凭电击带来疼痛,它选择躺在笼子的角落里默默地忍受着,实在难忍时狗会发出几声悲凉的叫声,仅此而已。

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塞利格曼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处于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下,他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环境都会抱以绝望的态度,因此也会放弃改变现状的任何如果我们把这个理论引用到长期处于高压下的孩子身上,就会理解他们心中所感受到的痛苦与被电击的狗一样,他们是在步步走向绝望后放弃了行动。

看明白了孩子的心理状态,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没压力就不会学”的错误理解。

其实,有压力不是问题,但是不能让压力远远超出了孩子当前能够承受的强度(无限拉长做功课的时间)、涵盖的范围(挤掉运动和玩耍的时间)、时间长度(挤掉睡眠时间)。孩子与成人不同,不能完全靠意志来“死扛”每一天的时间。

其次,父母对孩子的厌学情绪要敏感。我们从孩子一出生就把养育的终极目标集中到了孩子的功课和成绩上,却忘了孩子才是主体,万一这架学习“机器”罢工或失灵了,我们靠什么来挽救局面呢?

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家长过度挤时间、抢时间、拉长学习时间就是拿孩子的身心健康做赌注。一旦赌输了,孩子身痛心碎,父母悔恨不已。

3

解决厌学的核心不是继续施压

而是按下暂停键

面对孩子的种种厌学迹象,很多家长仍以为是孩子本质上“不爱学习”,于是不顾孩子的感受,继续报班、督促刷题、唠叨施压,甚至辱骂孩子懒、笨、无用,在不知不觉中把一个阳光少年养成了一个内心无支撑力、无存在感的孩子。这里我选了两句有厌学情绪的孩子经常会说的话,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和分析其中所释放的负面“信号”。

“我学不好,所以不学了!”这部分孩子一般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或自尊心过强,当他们发现自己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或看到自己的作业和试卷常常被打低分,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变得越来越低落,感觉学习不是一件自己擅长的事。

这时如果再遇到父母经常打骂,或使用冷暴力式的语言,他们的厌学心理就会更加严重,甚至会对自己说:“无论怎么学,我都学不好,还不如不学了。”“你们再逼我,我就……”

这时,父母需要放下原来的高期望、高要求、高配置,先接纳孩子的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和生活问题,先疗伤再考虑重新出发的对策。

我身边有一个男孩,在美国名校上学。因为严重的疫情,他被困在宿舍里没日没夜地打游戏,混乱的作息和糟糕的生活方式让他的体重飙升,成绩却直线下滑。

最后,失控的自己望着失控的学习,开始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心理问题。严重的时候,他可以躺在床上一周不起床。所幸的是他的父母没有施压或打击他的自信和自尊,而是为他提交了休学申请,先把他接回家,用家庭的温暖滋养他干枯已久的心灵。

幸运的是男孩因为学习目标落空产生的厌学心理,还属于厌学的初级阶段,通过改变环境和心态,他很快就从消极情绪中走了出来。

“我不喜欢……所以不学了!”这部分孩子可能抗挫能力较弱,或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当身处无法解决的矛盾时,容易选择逃避现实。比如某一次考试没考好,或某一位老师说了一些严重的话,或与某个同学关系出了问题,或遭遇校内外霸凌事件等,只要孩子无法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又不敢或不愿面对这些状况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或用逃避或用逆反的消极行为来保护自己。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必须先找出诱发厌学情绪的源头,再来帮助孩子面对和解决。

若干年前我遇到一个高中女孩,她在学校被数学老师当众羞辱,说她长得这么丑还这么笨。孩子告诉妈妈,妈妈却让她忍下去,结果女孩出现严重厌学心理,开始不愿上学了。

于是,我建议这个妈妈立即带孩子去见老师,当面把问题解决了,还孩子自尊。这个母亲与老师先展开沟通,之后老师当面向女孩赔礼道歉,这让女孩的心理状态暂时稳定了下来。之后我建议这个母亲只要条件允许,尽快为孩子换环境,避免让孩子在自卑心理中一步步地走向更深的厌学境地。

最后,这个母亲处理得很好,因为她选择相信自己的孩子,保护了孩子的自尊,没有为了学习把孩子硬留在无望的环境里,让孩子备受自卑感的折磨。现在女孩成长得很好,已经快要大学毕业走上社会了。

这两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解决厌学的核心不是继续施压,而是要按下暂停键,帮助孩子消除内心的恐惧和自卑感,让他从“我是输家”的感受中走出来。

因此,我坚持的家庭教育的价值观是,先让孩子身心都强壮起来,找到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这样他才有底气,才能自我驱动地去拼成绩。

然而在大部分中国家庭里,因为历史原因和传统的教育模式,家长已经习惯了忽视孩子内心的这份“存在”感。这个“存在”,既关乎物理性的空间存在,比如孩子的房间和物品,家长不可以随意处置,又关乎思维性的内心存在,比如家长不能把孩子的时间全部填满,不能按大人的意志来设计孩子的思考模式。

如果家长不给孩子机会去放空、去实践、去失败、去犯错,那么孩子就会变成父母手中的一具提线木偶。年龄小的时候,孩子还会因为害怕被责备、惩罚而随着提线舞动一番,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会拒绝再做父母手里的提线木偶。

因此,亲子冲突就不再是时间和空间层面上的冲突,而会上升到存在感和价值感层面上。

所以,“不逼孩子不学”是一个观念性错误,家长与其抓紧孩子的时间不放,还不如用幸福感和存在感来驱动孩子的大脑,驱动孩子的内心。

以上内容节选自《时间的格局》第01章时间的陷阱第3节——“逼学习”陷阱:与其掌控孩子的时间,不如驱动孩子的大脑。

作者简介:黄静洁(妈咪Jane),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特聘“实践导师,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作者,“格局养育”三部曲《父母的格局》《学习的格局》《时间的格局》作者

原标题:《孩子厌学背后的真相:父母常做这件事,孩子越厌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