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军: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上海自由贸易港区建设是新机遇

张煜/上观新闻
2017-12-13 21:59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12月11日至12日上午,中共上海市委举行学习讨论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谋划明年工作。在三个半天中,王新奎、周其仁、田国强、王战、周振华、张军等专家学者先后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个主题作辅导报告。

今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专访时介绍,他在此次会议上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谈了自己的认识。

张军在辅导报告中提出,在城市经济层面上看,长三角地区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特点:即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拥有其都市圈,同时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也拥有自己的城市群。因此,怎样使三省的城市群与上海的都市圈进行更好地衔接,并在政府层面形成共识,是未来长三角真正形成一体化格局需要考虑的问题。

“上海的党政干部应该拥有更大的胸怀和格局,这是目前上海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必须具备的思想。”张军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专访时特别强调,“上海应该更主动把自身经济转型、全球城市建设,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在全球城市建设中尽快研究和考虑如何疏解一部分非核心功能到周边地区。”

以下为张军在市委讨论会上所作的辅导报告全文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个老话题,上世纪80年代中就有上海经济区的规划设想,并成立了经济区规划办。1992年长三角14个城市成立经济协调会。2003年有16个城市加入协调会,再后来扩容到30个城市。2016年5月国务院通过《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范围包括了江浙沪皖的26个城市。

经济的区域融合乃至经济一体化进程属于“空间集聚”(spatial agglomeration)的范畴。在经济地理学的概念框架里,在市场因素的驱动下,资源或生产要素总是趋于在空间上实现聚集。这意味着,在地理上相邻的地区,驱动有效资源配置的市场力量会超越行政区划和种种阻碍因素的限制,推动资源在空间上集聚。资源空间集聚会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促进更有效率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这也是资本集聚和企业发展的市场逻辑。

上海与长三角周边地区地理上相邻,空间集聚效应潜力巨大。但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长的时间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分散化格局,地方经济发展多以地方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布局,尤其是县市政府在长三角早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同寻常的角色。

实际上,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经济,特别是江浙沪,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获得赶超型发展机遇,工业化进程开始加快,经济实力迅速赶超珠三角。究其原因,这当中“县市”的竞争功不可没。经济学家对此多有研究和证明。

但这一时期,主导长三角地区工业化的是分散化的区际(特别是县市一级)竞争力量。为了赢得招商引资的发展机会,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之下,出现市场分割,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动力和共识并不强。

现在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在相当一段时间,县市竞争驱动的发展模式之下,城市化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市经济和经济集聚所具有的规模报酬递增的潜力也没有得到很好释放。

在经历了将近30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分散经济的发展模式之后,大约到了本世纪初,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越过了经济发展的粗放阶段,需要走向经济发展的集聚模式,这是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必要。这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一新阶段上,城市,特别是超级大城市和城市群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载体上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长三角经济的一体化才真正有了内生的推进力量,地方政府之间也才有真正的一体化共识。

本世纪初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上海加快了经济转型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步伐,对周边显现出巨大外溢影响。比如,昆山因为浦东机场而获得发展的新格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了新的挑战,各地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压力增加,对通过发展城市经济和打造城市群来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的看法开始高度一致,于是地方政府在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上的共识也开始强化。

从城市经济层面上看,长三角地区显现“中心-外围”的特点。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长三角的龙头。所以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在本质上是加强上海与其它地区(城市)在经济上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在更大空间上的集聚。它无疑包含两个重要的推进战略:一是推进大上海都市圈经济的成型,二是通过打造江浙皖三地的城市群,建立其上海与长三角多个城市群之间的辐射与融合关系。换句话说,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推进形式上更像是推动建设大上海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

现在是加快建设大上海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好时机。除了江浙皖各自城市群的构想和推进战略之外,上海周边的南通、苏南各主要城市都已在积极对接上海经济的结构转型,加强了与上海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浙北各主要城市也同样如此。浙江提出的环杭州湾大湾区经济的概念与大上海都市圈更是不谋而合,这为推进大上海都市圈经济的成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还有更重要的新机遇,那就是中国上海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的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上海要担当“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这意味着上海更需要依托长三角的腹地联动发展。

江浙沪皖政府应该研究如何在利用这些战略所提供的机遇上尽快形成联动、共享和合作机制,加快推动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比如,上海自由贸易港区的建设必然带动和扩大离岸贸易与转口贸易的发展,那么就需要研究上海与长三角港口的联动合作和利益分享机制究竟应该是什么。再比如,研究如何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战略行业的产业链。

在推进形成大上海都市圈的思路上,上海应该更主动把自身的经济转型和全球城市建设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结合起来。上海在对周边城市提供更多对接和承接机会方面确实还有不少提升空间。未来,上海应该有更大胸怀和格局。同时在全球城市建设中,上海也应该尽快研究和考虑如何疏解一部分非核心功能到周边地区。这些都是加快建设大上海都市圈所需要的。

特别的,在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中,上海应该有更高的视野和格局来考虑与长三角腹地的辐射和融合关系。比如,在自贸区问题上,上海要站在全球角度超前考虑如何更好利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来突破传统自贸区的运作模式,包括交易、物流、金融和海关监管的模式,实现弯道超车,同时也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与融合提供更多机遇。在自贸区,现有的舱单管理模式有待突破,需要改变在内容和传输方式上比较陈旧落后的局面。上海自贸区/自由港区如能建立国际物流的数据平台,建立数据标准,包含整个国际贸易物流链的舱单、状态及商品信息的物流数据和服务的标准化体系,就能大大提高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和话语权。

(原标题:张军:上海应有更大的胸怀和格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