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香港西九文化区:为戏剧创作人提供思考空间,一起探索创作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2017-12-20 09:35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坐落于香港维港旁边的西九文化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集艺术、教育及公共空间于一身。其占地23公顷,包括西九公园,及长达两公里的海滨长廊,同时设有多个表演场地和M+博物馆,制作及上演世界级展览、演艺节目,以及其他文化艺术活动。

2018年起,西九文化区各个表演艺术场地将会陆续落成,而借着思考身体、文本、演出、观众,以至于哲学等不同创作的根本,反复探究、沉淀和实践,让艺术家不断检视自我,超越界限,创作出正中心坎的作品,也是文化区所关注的焦点。

彼得·布鲁克曾在《空的空间》中写道,剧场是由“被注视”这简单动作所构成。但是观众到底怎么观看?他们在寻找什么?剧场是教育还是娱乐?是快乐还是痛苦?而西九文化区的戏剧板块就是这样意在为创作人提供思考空间,一同探索创作的根本。

表演基本步

2017年七月起,西九举办了《表演基本步》,试图透过一连串工作坊及对谈,汇聚不同界别创作人,交流经验,激发创意。“表演基本步”由进剧场联合艺术总监纪文舜(Sean Curran)策划,先于今年七月举办入门工作坊,让参与者循序渐进地反思“什么构成了表演”。

同时,在2018年一月中旬,将由魁根斯教师罗素·戴蒙(Russell Delman)深入介绍“身心灵整合生活体验”方法,透过身体训练刺激创作灵感。借着连系身体动作与有意识的脑部活动,去除表演者的身体惯性,培养深层的自我感悟,建立更清晰的思维,提升对演出对手和表演空间的敏感度。据了解,此方法多年来备受不少表演者、导演、戏剧导师和音乐家认同,如彼得·布鲁克、李·斯特拉斯伯格、笈田吉、琥碧·戈柏和马友友等。

紧接着,在一月下旬至二月上旬,由英国先锋戏剧大师蒂姆·克劳奇(Tim Crouch)将结合理论和实践,与参与者分享他建立多年的剧场体系和研究心得。蒂姆·克劳奇的创作回归剧场本质,反思什么是表演,叩问剧场空间的构成,并鼓励观众成为演出的共同创作者。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将透过工作坊带领参与者探问“创意”与“接收”两个概念,整个工作坊包括写作、表演和导演三个部份,意在结合实践和理论,是为剧场创作人或有意尝试创作的人士而设的。

表演基本步

“不能说是‘训练’艺术家,更应该说是‘激发灵感’。”提及此次工作坊的意义所在,纪文舜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伦敦或欧洲有许多的工作坊提供给艺术家做交流,并激发他们的创意。而在香港更多的则是邀请艺术家带来他们的作品,缺少像工作坊这样的交流、创作环境。所以香港需要发展这样的工作坊。”

在西九文化区建设之际,就戏剧板块的发展及规划,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与表演艺术总监方美昂(Alison Friedman)及表演艺术主管(戏剧)刘祺丰进行了对话。

刘祺丰

澎湃新闻:您在香港这边有个《表演基本步》和“Freespace Happening”(自由约)的活动,活动主要目的是什么?

刘祺丰:未来数年我们在西九就会开馆了。在开馆之前,过去三四年我们做了很多不同方面的筹备工作,其实西九将来会开很多馆,我们有几个基本的问题要处理,第一就是内容,第二是观众。

内容方面,我们跟海内外艺术家有着密切的合作,因为我们不想只是单单买节目回来做演出,我们希望海内外艺术家们可以合作创作出新作品,带给香港和内地的观众。好的内容需要时间,需要很多不同的资源还有环境建设,好的环境可以鼓励艺术家有机会做好的作品。在《表演基本步》的项目中,Tim是一个比较特别的英国艺术家,导和演都包含在他的创作里,他的作品也经常拿出去表演,去年他就带着作品去了上海等地。同时,我们也和本地的导演及演员有合作。

“自由约”在西九暂时负责当代艺术,包括着戏剧、舞蹈、音乐等不同范畴的艺术。这个平台是一个实验项目。而我们策划的艺术节目,无论是室内的、办公室、餐厅、还是户外的,都希望能给观众一些新的体验。

自由约

澎湃新闻:在西九之前您做过一些国际的合作项目,英国、新西兰都有,您觉得这两个活动达到了怎样的目的?

刘祺丰:关于创作,我们分不同的种类。第一就是国外艺术家来香港地区做一系列不同的工作,和香港地区的艺术家有密切和深刻的交流;另一种就是给艺术家一个新的空间,让其实验、探索、调查。

尤其是在亚洲,很多艺术家经常是拿了一个主题就立刻进行创作,最快可能6个星期就做好了,太赶了。对于创作,这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我们希望可以带给亚洲艺术家一个好的创作空间,希望可以把艺术家的心态调整为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澎湃新闻:您在新加坡也做过相似的工作,您会如何把过往的经验带到这边来?

刘祺丰:我在新加坡的时候,负责过视觉艺术,我跨过不同媒体和艺术的范畴。同时,我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是关于如何培养不同的观众,怎么把艺术和观众拉近一点。其实我们很了解亚洲,人们是不怎么进剧场、博物馆的。所以不论做什么节目,我们都觉得有责任去思考如何吸引这些观众来欣赏。

我们在策划不同的节目内容时,就会想,这些工作人员在午餐或者休息的时候会不会有兴趣接触一些艺术。所以此前我们除了在室内的演出,还在办公室的周围做了一些流动的、有趣的、好玩的演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演出,一个欧洲过来的团体(鬼马人体兵团)。他们把人体的五官和肢体做的很大,做成了巨型的嘴巴、眼睛、耳朵、手等,并在午餐时间让大家看。观众们都很惊讶,好奇,且很快就在社交媒体发了照片、视频。我们希望很轻松、很方便的把艺术带到他们身边。其实在新加坡我也做过一系列的这种东西,我非常了解流动的演出对于那些不经常看节目的观众的可能性。

鬼马人体兵团

澎湃新闻:您之前筹备过艺术节目“自由约”,以及“制作人网络会议及论坛”,对于这两种项目,观众的反应如何?

刘祺丰:“自由约”是一个户外艺术节,是面对大众的。在香港,很多公园有很多条例,比如不准野餐、不准带宠物等等。在西九的户外,我们全都允许。所以对香港人民来说,他们很喜欢我们的户外空间。因为在香港很繁忙,大家都很辛苦,有一个比较绿色的户外空间可以给他们一家老小享受户外轻松的环境。同时我们会策划一些轻松的节目,尤其是音乐方面的,奉献给不同的观众。

另外一个关于策展人的平台,我们发现在亚洲是没有专业做艺术策划,或者担当策展人的角色。我们在2015年成立这个平台时,我们就讨论过策展人的工作定位是什么。我们觉得策展人必须包括真正地跟艺术家进行创作方面的讨论,从刚最初创作时的概念开始就要讨论,提供意见,对创作有帮助。

其实无论是在香港、内地,面临的挑战是差不多的,不如我们一起合作,就可以帮助大家在各自的城市做好对于艺术的定位和培养艺术家、培养观众这些工作。

制作人网络会议及论坛

澎湃新闻:目前西九文化区的目标是让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享受艺术,以及学习这方面的东西。但是表演艺术在香港并不是那么大众的一个项目,您觉得如何提高人们对于这方面的认识?

方美昂:其实我认为它并不算是一个小众的,香港的文艺方面已经挺丰富多彩的。其实全世界的表演艺术都在面对这个挑战。很长时间以来,西九一直在做一些普及项目,走出去跟观众交流,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是“自由约” ,它是一个户外艺术节,有音乐、聚餐、卖工艺品的。一天的节目吸引超过一万人次,而每次举办,来的观众都会增加。还有其他的项目,比如跟香港演艺学院及社区的团队也有一些合作。同时,网上也有一些免费的课程也可以上,叫101,不同的艺术门类都加入了,你可以免费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表演艺术在任何国家都不像流行歌手那么受欢迎,这在任何国家的艺术圈都要面对的,西九肯定也要面对。西九希望能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做贡献,而发展观众不是一次性的,是长期的过程。

方美昂

澎湃新闻:在筹建的这些年中,有和内地的艺术家合作吗?

刘祺丰:我们音乐组有邀请内地的艺术家来演出,舞蹈和戏剧暂时还没有。我们在做工作坊的时候,也有内地的艺术家过来参与,尤其是比较年轻的。我们跟内地的艺术家必须有不断的交流,无论做巡演或者是在接下来的策划的工作坊,我们都会邀请内地不同的年轻艺术家过来。

方美昂:西九包含很多不同的艺术种类和可能性,从个人角度来说,给我带来灵感的是年轻的艺术家,他们之前可能没有那么多机会,我就想怎么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国内外的观众都深刻地了解他们。香港也是一个文化港,西九可能会变成一个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边的世界。

戏曲中心

演艺综合剧场

澎湃新闻:未来西九在戏剧方面发展的大方向是怎么样的?

刘祺丰:西九最大的特色是我们将来会有很多不同的剧场,而且每个剧场的定位都不一样。所以我们从先锋到传统,全部都会做。我们是不断地和不同的艺术团体合作。

有些观众只是喜欢传统的东西,但是在他们看传统艺术的时候,我们会鼓励他们去参加一些好玩的,实验性的节目。同时,在不同艺术场地里策划节目的时候,会带给观众不同的内容,并希望把这些节目内容带到香港以外的地方。所以制作人网络会议及论坛很重要,用这个平台去发掘可以谈得来的内地同事、朋友,这几年我们已经交了很多好的朋友。

方美昂:我们目前都是走出去,表演艺术团队前六七年已经开始积累一些项目,一方面是为了发展未来西九的观众、合作伙伴、艺术内容等。艺术的是未知的,不知道未来会产生什么,这又是艺术的魅力,你不知道一个项目的结果是好是坏。这就像搞科技需要研究,艺术也是一样,不管你有任何创意,这个过程都是需要投入时间、资源的。产品出来不是快速的,快速的东西都是一次性的,如果要有一个永久的、没有时代限制的,比如天鹅湖,一直都存在的艺术,这是需要时间投入发展的。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