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古典名言中,看治国大智慧

2017-12-20 14: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已经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内容。他之所以如此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饱览中国古代经典,可以让普通读者通晓道理,让政党甚至是国家民族掌握治国理政的智慧。

为更好地传播中国古典名句中的道理和智慧,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现推出“中国古典政治智慧”系列书摘,我们将从《平天下:中国古典政治智慧》一书中摘录“修身” (点击查看)“齐家”(点击查看)“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的古典名句,并原原本本地呈现这些名句背后的内涵。

第三篇为大家介绍的是——“治国”。中国古人微言大义,治国理政的智慧通常蕴藏在话语里。这些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大门,只有迈进门槛方能窥探真正的历史车辙,从而对当代治理国家的实践产生有益的借鉴。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典出】《诗经·大雅·文王》

【原文】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释义】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一个守旧的文化,其实非常偏颇。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哲学基础来源于《易经》,而这是一部讲“变化”的哲学书。在儒家的原典中,“新”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大学》中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做新民”,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需要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适应形势,日新其德,新新不停。所以,变革从来不被中国文化所抗拒。

 所谓的旧邦,更多的是文化意义上的传承,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文化绵延千年不断的古老国家。但同时,我们又不断在追求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努力让古老焕发光彩,“阐旧邦以赋新命”,这是一个继承与出新的时代命题。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

【典出】春秋·文子《文子》

【原文】夫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也。

【释义】法律,是天下人做事的共同遵循,也是统治者裁量是非的根本依据。

“无规矩不成方圆”,修身如此,齐家如此,治国如此,平天下亦是如此。遵循一成之规,是一个集体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集体中个体的基本素质。但是法的存在,往往遇上权力的挑战。权力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存在,只要有群体,必然有差异,差异就是权力的基础。但权力深植于人性,在人性善恶的两边中,权力常会选择与恶互为借力,如果无法得到规制,权力与恶的人性相互作用,就会成为集体权益的公敌。

我们在近些年的反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没有法律、规则的约束,权力就是一头出笼的猛兽。因此,要把权力关进法的笼子。

这期间必然经历三个阶段: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敢腐即是以猛力击之,形成震慑;不能腐即是建章立制,为长远定规矩;而不想腐即是在权力拥有者的心中牢固树立法的准绳意识。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典出】春秋·管仲《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释义】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都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

国富则民安,民富则国强。治理国家,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一旦人最低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社会将面临失序的风险。社会稳定的维护,必须具有经济、政治和道德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经济基础如何保证呢?第一,拥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第二,拥有基本的经济公平。

所以,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几年来,中国提出“精准扶贫”,都是为了实现 “民富国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典出】《周易·系辞下》

【原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释义】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四个全面”是当下中国的重要治理词汇之一。第二个全面即为“全面深化改革”。事实早已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古人教育治理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谁违背这条铁律,谁就将衰落。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当下,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总是难的,尤其是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的时候。这就要求治理者一定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不断为中国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典出】战国·荀况《荀子·天论》

【原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释义】万物各自得到了天地日月形成的和气而产生,各自得到了四时风雨的滋养而得以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发展方式,认为要顺应自然之道。即使是在现代,这样的观点也并不过时,反而仍是一种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在现今的发展阶段,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已经落伍,只有在尊重自然、顺应万物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可持续的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因此,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格局中,“绿色发展”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项。也因此,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十三五”规划。

(以上内容摘编自《平天下:中国古典政治智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