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库索:在日本学“道”,六年来只有花道坚持了下来

2022-07-28 11: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库索 故乡与世界

取自自然之美,花道之中蕴含着生命之道,从学习插花到了解生命,青年作家库索的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在日本学习花道的第六年,作者从插花技艺中观察植物,知晓情感和喻意,原本只是个意外的花道学习却让作者寻得了插花与自然和生命的内在联系。

——编者按

去年夏天,我得到了一册新的《花传书》。我所在的这个花道流派将资格等级分为若干阶段,每进阶一级,就会得到一册新的传书——像武功秘籍一样,修炼到某个程度,才被允许学习一些新的绝招。在我进入花道世界的第五年,得到了一册“师范科”的传书,开头这样写着:“通常来说,插花即复制生于山野之中草木的自然姿态,但插花却绝不是自然的缩略图,也不是完全的自然的写生。去发现自然之中最闪耀的部分,并以此为基础来表现理想的自然之美,才是插花。一根摇曳的细枝,一朵盛开的花,让人们感受到在它们背后广阔空间和无限时间,将心魂招至此处,当花作为永远的生命的载体出现在眼前时,便会残留在记忆中。”

这段关于插花与自然和生命关系的论述,正是这些年来我的花道老师——盐野老师反复提醒我的:插花这件事,就是去了解生命。去花道教室起初是个意外,换了个地理位置生活,气候带截然不同,常常遇见植物而不知其名,便产生了好奇心。似乎也是为了对得起生活在“古都”这件事,其间也试图学习了一些其他的“道”,例如香道或是茶道,但却总有文化隔阂,最终只有花道这一件坚持了下来。

作者的插花作品。

最近因植物触动,源于松枝。松树虽然四季常青,却不会终年出现在花店,花道教室里亦只有年末才有机会插一次——它作为一种长寿的隐喻,有着慎重的意义,是新年花中重要的存在。若是在正月里走在京都的街道上,也会在家家户户门口看见青翠的“门 松”,是京都人迎接年神的传统习俗。在传统的家里,除了松枝,万年青、千两、南天或是菊花,都常常成为正月花的主角,它们多少带着些好意头,又都能活得很久。今年冬天,两株松枝在我家的玄关固执地活了三个月,我回了一趟国归来,它们仍然生机勃勃地生长着,盐野老师对我说:“你知道了吧?为什么松是写在花道传书中第一位的植物。是因为这般强劲的生命力。”了解生命,又不能完全坐在教室里,本流派极为推崇俳句大师松尾芭蕉的一句话:“松事习松,竹事习竹。”松树的事情从松树那里学习,竹子的事情从竹子那里学习。插花艺术最重要的便是这种实地学习:去山野之中,观察草木生长的姿态,观察它们如何存在于自然之中,从而在作品中再现那样的生命。再往后就要了解得更深些,例如去读俳句,去读古诗,了解人类寄托于松树不老长寿的情感,以及它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喻意,是为“背后广阔空间和无限时间”。

池坊道场的花道展。

生命在插花中是随季节而流转的。冬季尚在严寒之中,已有红白梅花盛开,但腊梅在花道中极为罕见,人们认为它香气浓郁,侵略性太强,不符合一种美学。春天街市中的樱花盛开之前,花道教室已经有了含苞的早樱和菜花,家家户户都开始过女儿节的时候,就会出现桃花。比起西洋的进口花卉,例如玫瑰和百合,原生于日本的“抚子”和“忘都”看起来宛如野花杂草,但日本人却又最为珍爱那样的生命,认为它们楚楚可怜却坚韧生长的姿态,才是生命的风情所在。秋季时必然会出现的“秋七草”——女郎花、芒草、桔梗、抚子、藤 、葛花和 花——便都在这个审美范畴之中,当它们怒放在山间的时候,便会不厌其烦地出现在花道教室里。

春天的花道教室,插过了杜鹃和芍药之后,盐野老师又问要不要插花菖蒲。这种植物是初夏到来的标志。一些日本老人如今仍有在端午节挂上菖蒲叶的习惯,在传统中是驱邪的作法,只是年轻人渐渐已不了解这样的仪式。花菖蒲的品种稍不同于菖蒲,会开出紫色的花朵,外行人难以辨别它和燕子花及鸢尾之间的不同。近年里花菖蒲总是比其他花材贵一倍,据说是花店已经很少卖这种冷门的花,栽种者也越来越少——只有本流派的花道老师们还在固执地坚持着它在季节中重要的存在感。

花道展期间的专家讲解。

插花的时候,插的也并不都是花。盐野老师喜欢将一叶兰作为练习花材,七片叶子组合在一起,竟也像一株盛放的花。但要插一叶兰却很难,需要将叶片一枚一枚摊开,仔细比较左右两边的宽窄度,按照太阳的方向,将其插在阴与阳的正确位置。近来教室里来了位新人,却不插别的花,一心学习一叶兰,每每完成一个作品,都要精心绘制素描,后来问起来,才说是在自家院子里栽种了大量一叶兰,兀自生长了一季又一季,想替它们找到一些新的归宿。

花道在日本,最早是随着佛教一同从中国传来的佛前献花,后来渐渐发展为将军和大名的献花,在江户时代之后才成为庶民之花,如今又演变成生活之花,从前是男人才可以从事的职业,如今在女性中更加流行,却又不是昭和时代那样的“新娘修业”,演变成为都市人的一种生活调剂品。花道教室里多的就是这类人:一位为了填满周末时间的市政府公务员,一位在加班中日夜颠倒的报社记者,一位为了培养些美术修养的企业社长,一位被疫情影响了工作的百货公司店员,也有年轻的大学生——不只是日本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有人下了课便匆匆赶去便利店打工,也有人找工作失败身心疲惫,想借由花的世界得到某种逃避。能成为艺术家的是少数,更多人是寻找一种治愈,在生活中喘一口的机会,也有一些人在日常的重复练习中,以一种脚踏实地的努力,经过二十年、三十年,再将对于关于植物关于生命的理解传给下一代——在花道的世界里,仍是以这种最原始的师徒关系在传承着。

京都大丸百货的花道展。

本流派为了延续传统,每年秋天会举行“旧七夕全国花道展”,我在这里便亲眼目睹了传承:我的老师的作品、我的老师的老师的作品、我的老师的老师的老师的作品……三个生命不同阶段的人,以植物表达着他们对待世界和生命的态度。日子久了,我也渐渐能在这些插花作品中看出人生态度的差异:青年和中年花道者的作品中,常常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那是我的老师常常对我强调的要体现“生”之意境,但在那些七八十岁的老师的作品中,却总是能看到一种“向死”的意向,更加淡泊坚韧而开阔,若非到了那个年纪就插不出来,中间隔着几十年的人生尚待经历,是为花道的长路漫漫。

五年多来,我每周一次去我的花道老师那里上课,三十多年来,我的花道老师仍每周一次去她的花道老师那里上课。在花道中,我最感慨的就是这种弟子和师匠之间的关系,感觉像是一个人站在山脚,抬头能看见山腰的人,再抬头还能看见山顶的人。学习某个“道”的人,大概就是抬头看山顶,知道路途悠长,自己只走了极短的几步,但却不丧气,因为看得见有人在带领着你往上走,山顶的人也有一天会亲自告诉你登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告诉你插花是怎么一回事,也即是在告诉你:生命是怎么一回事。

原标题:《库索:在日本学“道”,六年来只有花道坚持了下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