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如何看待研究生考试“爷爷考生”

交汇点客户端
2017-12-25 11:46
舆论场 >
字号

2017年12月23日,浙江嘉兴技师学院,76岁大龄考研生邹伟敏今年参加人生中第5次研究生考试。 东方IC 图

【事件】

2017年12月23日,浙江嘉兴技师学院,76岁大龄考研生邹伟敏今年参加人生中第5次研究生考试。邹伟敏,1941年11月24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海宁市,自幼家贫,酷爱读书,为实现梦想,从2003年开始,63岁的他第一次参加高考,一举成为家喻户晓的“爷爷考生”。

【正方】评论员杨丽:学习的自觉,在每个年龄都是正能量

今天,网红爷爷、76岁大龄考研生邹伟敏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1960年,他考上杭州师范学院,后因国家经济困难而分流辍学。2001年,国家取消高考年龄限制,邹伟敏一度熄灭的大学梦重新被点燃。6次高考,终圆大学梦,今天,人生第5次,想叩开研究生院的大门。

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邹伟敏一直以学业进步为个人梦想,孜孜以求、砥砺前行,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用自己的故事点缀着美丽的中国梦。广大青年一代,应从这位古稀老人身上汲取正能量。

邹伟敏老人的身上有一股“蛮劲”,广大青年应从中获取前行的动力。没有在最佳的学习年纪进入大学,邹伟敏是遗憾的。为了弥补缺憾,老人50年没有放弃。古稀老人备考,写的草稿装满布袋,付出的努力非常人所能及。青年一代,生活条件优越,应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只争朝夕,放飞青春梦想。

邹伟敏老人的身上有一股“韧劲”,广大青年应从中学会面对挫折。6次高考、5次考研,他屡败屡战,从未放弃。“成功的唯一秘诀--坚持最后一分钟”。人生的道路,大多布满荆棘。青年一代,不要急于求成,要享受过程,学会在挫折中前进,那样收获的果实才更香甜。

邹伟敏老人的身上有一种学习的“自觉”,广大青年应学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能不能考上研究生真的重要吗?对于老人来说,在乎结果,更看中过程。酷爱学习已成为老人一生的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广大青年一心向学,让内心的信念变成一种行为习惯,必将影响青年一生。

【反方】评论员袁媛:给岁月以梦想,而不是给梦想以岁月

古稀老人十余年对考试的坚持和执着,让这位高龄考生求学之路成为一个励志的故事。然而,我们赞叹他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对这个梦想本身却不提倡、不鼓励。

求知欲是人性之美,但是获取学问和本领并不一定要走高考、考研之路。在中国教育环境下,这种选拔性考试更大的意义是赋予莘莘学子一条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而备考所需知识则大多超出生活所需,也超过正常人的记忆阈值,在考试结束后因脱离知识的使用环境,往往很快就“还给课本、还给老师”,若干年后让人产生“年轻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现如今只会玩玩手机”的感叹。由此可见,对知识的追求,如果脱离了人的兴趣和实际应用,终将脱实入虚变成形式主义。回顾邹伟敏老人的考学之路,他在2008年被某专科学校的国际货运专业录取。很难想象老人对这个专业能有多少向往和追求,他之后专升本、考研的选择,佐证了一系列的考试只是他获取学历的敲门砖——是的,与为数众多糊里糊涂学了某个专业的年轻学子一样。

科技进步让普通人离知识的距离在历史上从未像今天这么近过。纸张大规模应用之前,知识是贵族的专利;“互联网+普及”之后,知识是全人类的狂欢。对知识的追求不应囿于高校的学习,更不应与应试划上等号,我们不能一边反对应试教育,一边将应试老人作为学典。老人身上最大的闪光点是对梦想的坚持十余年如新,但是这个尴尬的梦想不具备普适性。

花甲之年开始考学之路,屡败屡战的他将本该含饴弄孙的一段人生献给了应试。这样的年纪行走在大学校园,注定难以体会年轻学子激昂的青春躁动。老人对梦想的坚持令人敬佩,但这个尴尬的梦想不值得效仿。我们向往白居易的“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却不认可这种“生活在别处”的示范效应。别让高龄考生的事迹在变味的宣传中变成令人生厌的廉价心灵鸡汤,别让媒体传递的梦想最终变成贾式“让我们一起,为梦想窒息”的终途。

给岁月以梦想,而不是给梦想以岁月。

(原题为《【越辩越美】如何看待研究生考试“爷爷考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