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古九州之一的东方重镇青州,如今是个闲适小城

2022-08-22 15: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叶克飞

青州是一座很适合散步的城市,笔直的范公亭路,两侧人行道都极其宽阔,仍可被树荫遮蔽大半。

范公亭路直通向5A级景区青州古城。如今的青州仅是山东潍坊下辖的县级市,但在古代,它可是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中有“海岱惟青州”之说。

上古时期,青州为东夷之地。周朝时归于齐地。秦统一天下后置齐郡,西汉武帝时期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称青州城。

东汉时期,青州成为山东境内的政治中心,此后一直是东方重镇。直到1376年,朱元璋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驻地由青州移驻济南,青州千年“省会”的地位至此终结。民国时期废府存县,因此撤消青州府,改为益都县。1948年设立青州特别市,1952年恢复益都县,1986年改称青州市。

在数千年发展史中,青州这片土地上曾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东关圩子城和满族旗城等六座古城,作为山东境内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达1400多年之久。虽然如今的青州古城已无过往痕迹,但仍可想见旧时辉煌。

北方少见的江南式园林

作为免费5A级景区,青州古城从任何一个路口进入都没有太大区别,我的选择是东门大街。

东门大街始建于北魏,有内外两道城门扼守青州东面门户,明代称“海岱门”,清代改称“海晏门”,两门之间为瓮城。旧时城门外的护城河,如今已被辟为绿意盎然的河上公园。上世纪40年代,海晏门的前门毁于炮火,内门则因修路而于1972年被拆除。

海晏门前的护城河已被辟为公园 本文图均为 叶克飞 摄

大街两侧有不少巷子,每条都有来历。比如后司巷为金朝所建,1168年,金国在此设山东东西路统军司衙署,统辖山东地区军事。又如卫里巷,因明朝山东都指挥使司和青州卫署指挥所在此而得名。

不远处便是青州府贡院所在地,院门上方与院墙顶端都被茂密的爬藤植物所覆盖。门口石碑上还列明了一连串旧时印记——除作为贡院之外,它也曾是山东布政司衙门、云山书院和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所在地。

青州古城的主干道与核心地带是偶园大街。青石板道路宽阔,两侧商铺林立,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店铺前有小溪流淌,南北走向的道路保持着明清时期风貌。当然,也有人因此诟病青州的仿古建筑选择——放着辉煌时期的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不选,为何选择地位明显下降的明清?不过这倒也不独是青州的问题,国内的仿古城建设大多无视当地历史,直接以明清样式建造。

偶园大街两侧的街巷

即使如此,青州古城的建筑还是相当协调,尤其是两侧延伸的一条条巷道,因为没有商业,更显古朴。这些青州民居造型简洁,竖棂和方格窗则具有细节之美。漫步其间,若是得门而入,可以见到旧时屋脊内的各种莲花须弥雕饰、厅堂横梁上的彩绘等。

如果细究的话,如今青州古城的格局最接近始建于北魏的南阳城。南阳城初为土城,明洪武三年改建为砖城,当时城墙高12米,厚6米,共有垛口1777个,有海晏、岱宗、阜财和瞻辰四座城门。

除了前面提到的东门大街前的海晏门已被拆除外,岱宗和瞻辰门也已不存,唯有南面的阜财门仍存,也是青州古城的地标。

偶园大街上最显眼的便是当街而立的一道道牌坊,有王府牌坊、府学和县学牌坊、地方名人的恩荣坊和科第坊,牌坊上有“柱国坊”、“大学士”、“尚书里”、“太子少保”与“一门科第”等字样,见证着旧时名人的显赫。牌坊高耸,雕饰精细,其中“一门科第”坊为表彰万历年间冯氏家族而立。

“一门科第”牌坊

“一门科第”坊旁便是偶园,也是在北方难得一见的江南园林。

偶园又称“冯家花园”,原为衡王府东花园,已有500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后,就以此为终老之所。

冯氏是青州名门,世代为官,诗书传家。冯溥是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和文华殿大学士等职,深得康熙重用,被称作“辅弼重臣”。

在京城为官时,冯溥曾得元人所建之万柳园。康熙二十一年,七十四岁的冯溥告老还乡,将冯家花园命名为偶园,是将之与万柳园并列,取“无独有偶”之意。

步入偶园,曲径通幽,亭台楼阁隐于树木之间,布局精巧。一路行来,假山怪石嶙峋,清泉流淌,莲池清雅。最值得称道的是假山,它沿东西墙环列,有各自主题,分为坪、峰、涧、台四部分,极具美学价值。面向荷花池的倚松阁、高耸的望春楼也各有情趣。

如今所见的偶园并非只是园林部分,而是与冯氏宗祠和冯宅连为一体,是宅第、宗祠和园林的三位一体建筑群。虽是重修,但也复原了旧时容貌。

偶园存诚堂

多民族与各种宗教汇聚的古城

走出偶园,不远处便可见到“海岱都会”的牌坊。在偶园大街的一众牌坊中,它是最重要的一座。

青州商贸一直发达,旧时因各地客商云集,因此会馆林立,如山西会馆和绍兴会馆等。它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陆路源头之一,波斯人曾在此贩运蚕丝。

也正因此,青州成为各种文化交汇之地。偶园对面不远处便是塔尖高耸的天主教堂,灰黑色外墙,两侧塔楼对称。它始建于1875年,1933年重建,上世纪60年代被破坏,1997年在原址上重建。再不远处还有基督教堂与基督教青年会旧址。

相比基督教,伊斯兰教在青州古城里留痕更深。古城东面的昭德街便是回族聚居地,街上的真教寺为元相伯颜后裔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立,是现存元代三大伊斯兰教寺之一,早在元代就被封为官寺,寺内有明代朱元璋题的“百字赞”碑。它外观融合中国与阿拉伯建筑风格,远观是典型的中国古建筑,三进院落的布局也是典型的中国宫殿式风格,但细节上的阿拉伯风格无处不在。

佛教也对青州影响极大,净土宗、禅宗和密宗等多种佛教宗派都在此留下遗迹。早在北朝时期,佛教就在青州地区得以发展,如今出土的大量佛教造像都出自这一时期。近年来,青州地区的龙兴寺、广福寺、兴国寺等遗址上出土了大量北朝时期的石雕彩绘佛教造像,大致分为带莲瓣形背屏的高浮雕造像和圆雕造像。

参观青州出土佛像的最好去处,当然是国内第一县级网红博物馆——青州博物馆。

衡王府牌坊

网红博物馆与范公亭公园

走到偶园大街尽头,出阜财门前行,不远处便是龙兴寺遗址。遗址牌坊虽不高大,却极为古朴,比偶园大街上那些重建的牌坊更具冲击力。斑驳石柱体上的繁复龙雕和石柱前的兽雕颇具魔幻色彩,牌坊上方则有“乐善遗风”四个大字。

龙兴寺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也被辟为公园,草地清幽,周边道路绿树成荫。青州博物馆就在不远处,十余年前便“接纳”了大量龙兴寺出土的佛教造像。

青州博物馆早已名声在外,以全国第一座县级的一级博物馆身份成为网红。它的馆藏文物达三万余件,国家珍贵文物达一千多件,在县级博物馆中均为第一。其中馆藏明代赵秉忠的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战国玉人、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均是镇馆之宝。

中国科举制度存在一千多年,唯一留存下来的状元卷,便是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赵秉忠是青州人,万历二十五年乡试中举,次年就夺得状元。曾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因不满魏忠贤弄权而辞官归乡。不久后被魏忠贤报复,削籍为民,之后又被削官夺俸,郁结而逝。后来崇祯皇帝扫除魏党,赵秉忠追赠太子太保衔,并予以厚葬。

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得到了完好保存,其册页、纸本封底、封面全绫装裱。卷长3.3米,宽38厘米,共计2460字,以馆阁体小楷书写。1983年由其后人捐赠给国家,如今是国家一级文物。

即使是文史和宗教的外行,在小小的青州博物馆里也很容易产生肃然之感。这个外观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有些老旧的博物馆,分为十二个展厅。其中各种春秋战国、两汉与南北朝时期的出土文物,闪烁着细节的光辉,龙兴寺佛教造像展厅与石刻展厅则一派厚重庄严。

见证青州历史的不但有众多文物,也有一众名人。尤其是宋代,名臣寇准、范仲淹、富弼和欧阳修均曾知青州。而青州人王曾更是连中三元,在科举上创下奇迹,后来官至宰辅。

范仲淹与富弼知青州都属贬谪。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与富弼、韩琦等人发动庆历新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整顿朝纲。但在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下,庆历新政夭折,革新派被逐出朝廷。

公元1046年,范仲淹在贬邓州任上,写下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五年后,他调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次年就调往颍州,未及上任便在途中病逝。

尽管范仲淹在青州任职时间不到两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也正因此,如今的青州不但有范公亭西路和范公亭东路,还有范公亭公园。范公亭公园的雏形源于北宋,范仲淹离任青州,前往颖州途中病逝后,青州百姓为缅怀他,将当地的“醴泉”改称“范公井”,并将旁边的亭子称为“范公亭”。

范公亭公园

如今的范公亭公园,堪称青州最好去处。它古树成荫,亭台错落,湖水潋滟,建于清咸丰年间的顺河楼至今矗立,纪念欧阳修、范仲淹与富弼这三位知州的三贤祠也清幽雅致,更有古树参天。

被纪念的不仅仅有几位曾经的知州,还有生于山东章丘、曾客居青州近二十年的李清照。

1988年,当地政府在顺河楼旁兴建李清照纪念馆,由归来堂、金石斋、易安室、人杰亭和词廊等组成。易安居士在青州期间,前期词作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则充满悲凉,也正是青州,见证了她的人生转折。

离开范公亭公园时,公园前道路的树荫下有一个个棋摊,对弈者冥思苦想,四周围了一圈观棋不语的真君子。也有无人的棋摊,一张破旧方桌,一张磨到模糊的棋盘,其上散落的除了棋子,还有落叶。它就摆在那里,日复一日,随时等待着散着步来到这里下棋的人们。

这样的闲适,在青州古城随处可见,也正是范仲淹们所期望却无缘得见的。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