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二0二二年了,我们还在怀念世纪初的华语乐坛

2022-08-12 20: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人大新闻系 RUC新闻坊

图:《爱你》修复版mv截图

伴随走向白热化的“回忆杀”的,还有一批十数年不变的老歌单。点开世纪初发行的歌曲,线上观看“过气”歌手的演唱会……RUC新闻坊收集了多个平台的热歌数据,试图回答:华语乐坛的怀旧情绪,究竟是个体现象,还是确已成为普遍的趋势?

如果让你说出眼下话题度最高的女歌手,在2022年的夏天,答案只能是王心凌。

凭借一首《爱你》的初舞台,“甜心教主”王心凌重回大众视野,让一批“心凌男孩”梦回青春;6月17日,她又用一首翻唱作品《山海》惊艳众人,让观众听见了她的声音可塑性。

2022年的华语乐坛,注定离不开“怀旧风”的强势席卷。在云端的演唱会上,怀旧旋律成为新的流量密码:崔健的嘶吼让“老男孩”的唏嘘刷屏朋友圈,孙燕姿的呢喃让人忆起最甜蜜的那次遇见,罗大佑的歌词讲述着童年的光阴……6月19日,周杰伦发布新专辑前导纪录片,宣布新作将于7月15日重磅发行。“周杰伦能不能再次引领音乐潮流”随即登上微博热搜,已获1.2亿次阅读。

伴随走向白热化的“回忆杀”的,还有一批十数年不变的老歌单。点开世纪初发行的歌曲,线上观看“过气”歌手的演唱会……华语乐坛的怀旧情绪,究竟是个体现象,还是确已成为普遍的趋势?

1

老歌霸榜,怀旧并非空穴来风

近日热歌榜的数据表明,对华语音乐的集体怀旧,确有迹可循。

我们统计了2022年中国大陆月活用户数最高的五个音乐平台近期热度最高的100首歌曲,并根据歌手歌曲上榜次数及排名计算歌手热度。数据显示,这份热门歌曲榜单的前三,是出道年份均在二十年上下的周杰伦、林俊杰、王心凌。

已过不惑之年的周董,依旧以碾压性优势占据榜单第一。此时,距离他发行第一张个人专辑《Jay》,已经足足过去了21年。从《晴天》到《七里香》再到《本草纲目》,这些诞生于世纪初的歌曲,依旧没有从2022年的热门音乐榜单中离场。

其他的热门歌手,也表现出强烈的复古属性。这十位歌手中,2005年以前出道的占了7席。除了JJ和“甜心教主”王心凌外,“KTV女皇”名号之称的蔡健雅,常被拿来与周杰伦比较的华语乐坛“天王级”歌手陈奕迅等都榜上有名。

歌手之外,热门歌曲同样展现出相似的“怀旧”趋势。

我们统计了这五大音乐平台最热的单曲,发现近一半发行日期在10年以前。这些时光沉淀下的经典老歌,承载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正如无数网友感慨的,《三国恋》旋律一响,便把时光拨回了那段梳着齐刘海、写着火星文、玩着爆火网游的青葱岁月。从“非主流”听到“地中海”,流行歌曲因个体实践的参与而开启了社会生命,最终成为无可替代的“经典”。

新世纪步入第三个十年,曾经华语乐坛的中流砥柱,如今也正逐渐离开舞台中央——周杰伦、林俊杰等经典音乐人上一张专辑的发布时间,均已在五年之前。新旧交替,华语音乐的未来,还是要由“后浪”书写。于是,许多人发问:华语乐坛,是否后继有人?

如果以2010年为分割线,将音乐人粗略分为“老牌”与“新生代”,那么,以近一年的数据来看,新生代音乐人的平均影响力仍无法与十年前出道的前辈们匹敌。QQ音乐的热门歌手榜单中,出道年份在2000年以前的“老牌音乐人”仅占24.8%,却贡献了将近50%热度。与此同时,在2010年以后出道的新生代音乐人往往面临“歌红人不红”的情况。

以近日热度最高的新生代音乐人队长为例。2017年队长的一首《哪里都是你》火遍大江南北,但歌曲出圈并未带来歌手出圈。对大部分80、90后而言,“队长”仍然只是一个陌生的网名。《一路生花》的原唱温奕心,《半生雪》《踏山河》的歌手七叔,也同样隐身在一两首代表作后,淹没在一茬又一茬的热歌之间。

2

世代断层,华语乐坛的衰落争议

老牌音乐人占据头部榜单另一面是,华语乐坛争议不断,尤其在审美层面。

无论“华语乐坛衰落”的命题是否成立,“失望”已经成为社交媒体中听众的普遍情绪。通过对知乎问题“你什么时候会对华语乐坛感到失望”下10147个回答的聚类分析,可以看出,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不仅停留在歌曲本身,更指向了由歌手、听众、唱片工业和媒介环境组成的“华语乐坛”共同体。

对华语金曲的怀旧仅仅是失望感弥散的前提,更重要的是,不断涌现的“网络歌手”和“偶像歌手”重构了“歌手”的定义和成名路径。

在过去,发唱片(即实体专辑)、打歌(即通过表演来宣传新曲)和开演唱会是“歌手”的准入门槛。而随着唱片产业日薄西山,精英主义的音乐制作传统不再具有垄断地位,更多草根气质突出的音乐人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传统的“歌手”标准无法适用于他们,因为音乐人完全有可能因为某首翻唱或者简易制作的单曲而火遍全网。在2020年网易云音乐公布的年度十大热门新歌中,由未签约唱片公司的网络歌手翻唱和原创的作品共占七席,足以说明草根音乐人的现实影响力。

另一方面,附着在歌手身上的期待也超出“唱功”、“音色”、“创作能力”等传统评价范畴,向歌手本人的外貌、性格、人设和“宠粉”表现上延伸。缺乏过硬专业素养和代表作“偶像歌手”爆火,也让无数网友感叹“今不如昔”。

2020年,肖战仅凭一首数字单曲《光点》便创下1.4亿元的销售纪录。微博有关线上演唱会阅读量最高的10个话题中,以TFBOYS、时代少年团、The9为代表的偶像团体占了4席。TFBOYS日光旅行七周年演唱会的微博话题阅读量,更是力压周杰伦等一系列乐坛泰斗。粉丝团体购买力与话题制造能力,令新旧潮流之间的碰撞愈加激烈。

失望的另一面,则源自于粗制滥造的热门歌曲对听众审美的冲击。

短视频热歌当道,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2021年,腾讯公布年度十大热歌,从《云与海》到《白月光与朱砂痣》再到《千千万万》,歌名未必眼熟,但旋律一响,下一句就能轻而易举地从嘴里哼出。十大热歌,大部分都是短视频平台上的常客。【1】

榜单一出,哀鸿遍野。泥沙俱下的热歌榜,让“华语乐坛已死”等论调不绝于耳。【2】

但事实上,尽管听众对于短视频平台的“原生音乐”少有好感,甚至产生“抖音歌”、“口水歌”的鄙视链,但从破圈歌曲的爆红路径来看,契合碎片化传播特征、具备社交分享属性的音乐形态往往才能“一击即中”,实现跨圈层、跨平台的广泛传播。

3

流媒体时代,音乐的“流量漩涡”

华语乐坛在衰落吗?从数据上看,并非如此。

国际唱片行业协会2021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录制音乐市场总价值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21位跃升到2021年的第6位,并且首次超过KPOP产业发达的韩国,创下历史最佳纪录。【3】

华语音乐,看似已经走出了最为艰难的“至暗十年”。互联网虽将传统唱片行业冲击得七零八落,但也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例如,经过流媒体音乐平台旷日持久的“版权大战”,中国正版化程度在2018年便高达96%,受众逐步养成了付费听歌的习惯,很多唱片公司靠版权已经扭亏为盈。【4】

然而,在产业市值高歌猛进之时,公众却频频表示没有好歌,二者巨大的缺口之间,是整个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结构性隐忧。

根据国际唱片协会的数据,2021年,中国录制音乐市场的收入中,来自流媒体的比例高达89.2%。而实体唱片贡献的收入不足流媒体5%。

渠道易主,意味着话语权的转移。流媒体平台成为录制音乐最重要的“金主”,也就代表着,音乐人在创作音乐时,无法不顾及平台的偏好。

但商业平台天然以流量为核心。目前大多流媒体音乐平台现有的以播放次数、授权作品使用比例为核心的收益计算公式,意味着最热门而非最优质的歌曲,能得到最多的版税收入【5】。

与此同时,音乐平台越来越不具备推火一首歌的能力。音乐平台“品质歌单”的流量往往难以与抖音、综艺热曲匹敌。在QQ音乐的年度十大歌曲中,《这世界那么多人》《体面》和《孤勇者》均有音乐综艺的现场演绎版本。“甜心教主”王心凌仅靠浪姐上一分半钟的唱跳舞台,便将《爱你》带回公众视野。借助短视频的魅力,沉寂已久的S.H.E“Ring Ring Ring”再度翻红,周杰伦《本草纲目》也搭乘“刘耕宏”女孩的浪潮,一度登顶QQ音乐热歌榜首位。

近一年,超过一半的热歌登上QQ音乐平台热歌榜TOP20的时间都滞后于抖快榜,可见,许多爆火歌曲都共享从短视频再到音乐平台的热度传递路径。在短视频、直播、综艺的强势“入侵”之下,音乐平台上的“热门新歌”,往往只能被动沦为新兴渠道的流量附庸。

但视频平台的特性,决定热门歌曲的工具性远远重于艺术性。视频主导的表达形式里,歌曲的价值往往在于是否适合当背景音乐。比起编曲是否高级、和弦是否创新,人们往往更在意时长是否合适、歌词是否应景、旋律是否抓人。

当音乐的“试听”环节缩短至15秒钟,精心制作、概念完整的单曲反而不具有高性价比。根据腾讯音乐集团发布的《2021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2021年,我国新歌生产总量达到百万级、平均27秒就会诞生一首新歌。海量生产的歌曲进入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分散了听众注意,也浮躁了音乐市场:可剪辑、有冲击力、适配多情境成为出圈歌曲的重要指标。碎片化的流行方式,使大多数“网络神曲”缺乏音乐制作的完整性而“难以入耳”,也降低了复制拼贴的成本——当一首热歌在各大平台出圈,许多模仿性的作品乃至抄袭行为往往随之出现。【6】

这些热门歌曲,又反向塑造着大众审美。短平快的视频和洗脑旋律被算法推荐给亿万级的沉默听歌群体,海量短视频和流媒体音乐平台的用户又会加入“自来水”的大军,进一步影响着市场。

于是,低悦耳性、高重复性的“新歌”“热歌”逐渐令听众感到失望,久而久之,听众的华语歌单越来越旧,收听习惯越来越封闭,“怀旧”也就成了乐坛听众的主流声音。

但是,互联网与流媒体的“平民”基因与扁平化生态,同样降低了歌曲传播的门槛,让不知名的新人也拥有和昔日巨星同样的权利,得以被看到、被听见、被扩散、被记忆。2015年,名不经传的许钧走上《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一首《自己》唱出平凡人的挣扎与喘息。该曲迅速走红音乐与视频平台,许钧也由此进入公众视野,获得多个重磅级音乐奖项提名。

老歌大热,并不意味着当今乐坛的好歌稀缺;全民性歌星退居幕后,也不代表这是最坏的时代。老歌纷纷翻红的“回忆杀”背后,还有更多与时俱进、创作生命力旺盛的好歌手等待着聚光灯的投射。如果我们的耐心再多一些:从15秒到3分钟,从短视频配乐到完整的音乐专辑,从“周杰伦”“陈奕迅”到其他“宝藏”歌手……时代的好声音,其实从未缺席。

比起“华语乐坛是否衰落”的争论,或许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每一首好歌,都能准确的传进一个期待聆听的耳蜗。让每一位听众,都能找到懂自己的那段旋律。

数据:申屠泥 邓可 刘奕婷 陈舒睿 余湘珺 林姗蓉

可视化:林姗蓉 余湘珺 汪瀚 单子郁

文案:林姗蓉 汪瀚 韩新伊 余湘珺

美编:单子郁

参考文献

【1】21世纪经济报. 《十大热歌背后:抖音们正在肢解华语乐坛》.http://www.21jingji.com/article/20211214/herald/fe08aedfb5a633adf85c9f4c0db8a635.html

【2】钛媒体《华语乐坛,何以至此?》https://www.tmtpost.com/5952949.html

【3】新音乐产业观察《超越韩国,中国做对了什么?》https://http://www.163.com/dy/article/H3DIARJN0517BIBI.html

【4】IFPI.《全球音乐报告》(2018)

【5】新音乐产业观察. 《这个音乐会好吗?》

【6】腾讯音乐数据研究院《2021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https://mp.weixin.qq.com/s/OtzRum6lQj3xAlVvtpUrhw

原标题:《二0二二年了,我们还在怀念世纪初的华语乐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