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国黑人平权运动电影《底特律》为何叫好不叫座

哈搭巴
2018-01-11 08:46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差不多每十年美国就会爆发一次规模较大的黑人平权运动,最近的一次便是2013年因枪杀黑人青年马丁的佛州白人警察无罪释放,延宕至今的“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Black Lives Matter)。

几乎每一次黑人平权运动都与暴力相伴,抗议者引发的骚乱与执法者弹压导致的混乱,形成恶性循环,成为标榜人权至上的美国历届政府,一块难以掩盖的痼疾。

自美国奴隶制度废除以来,每一次黑人平权运动都与基层执法人员的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脱不开干系,而每一次骚乱的升级也与抗议者采取的非理性、无政府主义的街头示威方式有关。

然而吊诡的是,一向被视为美国左翼大本营的好莱坞,却对反映黑人平权运动的影视剧常年保持谨慎态度。或许是在政治正确的大帽子之下,客观还原街头骚乱,很容易授人以柄,被认为是种族主义的余孽吧。

《底特律》海报

2017年暑假档电影《底特律》是近年来少见的,直指黑人平权运动的影视作品。不过这部电影在收获圈内外人士的广泛好评的同时,却遭遇票房惨败的尴尬。上映期2150万美元的总票房,与3400万美元的预算相比,亏空了一千多万美元。

为什么这样一部影评人说好,民权人士也说好的电影,却无法让美国观众走进电影院呢?

我不禁想到了此前在中国上映的电影《老兽》,虽然题材无法类比,但同样遭遇好口碑与低票房的“悲惨”结局。《老兽》里涂们老师饰演的老大爷着实让人喜欢不起来,类似的,《底特律》中威尔·普尔特饰演的白人警察克劳斯也实在令人生厌,这种厌恶情绪会让观影者浑身不舒服。

历史上的“1967年底特律骚乱”

《底特律》中的时代背景便是美国黑人平权运动史上著名的“1967年底特律骚乱”或称之为“十二大街骚乱”,该次骚乱之所以出名,在于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规模之大——43人死亡、1189人受伤、7200人次被捕,以及超过2000幢建筑被毁,直到1992年同样以黑人平权运动为名引发的洛杉矶骚乱,才将这一纪录打破。

与此前此后的黑人平权运动相似,“1967年底特律骚乱”事发突然,冲突惨烈,归于平静后便鲜有问津。《底特律自由新闻报》(Detroit Free Press)因持续报道此次骚乱于1968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可以说是“1967年底特律骚乱”在美国全国层面最后一次受到的关注。

一晃过去半个世纪,《底特律》这部电影,重新让人们检视那次轰动全美的运动(或曰骚乱)。

电影开头还原了那次骚乱的起因——底特律警方(全部是白人)以打击无证经营的酒吧为名,拘捕底特律十二大街上的一处黑酒吧内的酒保、卖酒女及顾客(全部是黑人)。而问题在于,当日该酒吧内,有一个为越战士兵接风洗尘的派对,黑人士兵们的一身戎装特别扎眼。

警方原本打算从后门小巷将一干人等押送上车,但没想到后门铁链子砸不开,只能从十二大街的主路上走。于是引发了这个黑人街区民众的围观,骚乱由此引发。抗议很快一发不可收拾,抗议者开始了打砸抢,尽管该街区的店铺基本也都是黑人老板持有,但仍躲不过黑人示威者的石头与燃烧瓶。

电影中还原的骚乱场景

“1967年底特律骚乱”波及面很快,事件层出不穷,但在电影里,线索逐渐聚拢到了“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The Algiers Motel Incident)。

电影中的阿尔及尔汽车旅馆招牌特写镜头

这里稍稍说点题外话,在骚乱中,这起事件之所以能被公众记住,多亏了一个人——1914年生于天津,中文名叫韩约翰的美国白人约翰·赫西(John Hersey),他是20世纪新闻史上重要人物,最为人知的便是其所著的非虚构作品《广岛》,讲述广岛原子弹后日本普通民众的生活。

约翰·赫西

而赫西在1968年出版的《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则成为与《底特律自由新闻报》相关报道并列的两座高峰,成为后来者了解那次骚乱最原始的素材。

《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出版,当时销量为55万册,赫西用该书版权设立了一个帮助黑人学生的大学奖学金

“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并不复杂,电影里也基本做到了还原,十二大街附近的阿尔及尔汽车旅馆在骚乱发生后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嬉皮士们仍在此尽情享乐,大有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的绝缘状态。

然而,黑人青年卡尔用发令枪对窗外开枪,使得阿尔及尔汽车旅馆迅速成为冲突点,联邦军队、国民警卫队、州警及底特律本地警察均前往旅馆,试图揪出骚乱分子。

于是,以寻枪及抓捕肇事者为发端,最终导致三名黑人死亡的惨案就此发生。电影让人看得闹心的地方就在于此。旅馆里的每一个个体看似都是暴力的参与者又在某种程度上是暴力的受害者,而这种恶又似曾相识(Déjà-vu)。

片中以克劳斯(中)为代表的白人警察的粗暴执法,是导致骚乱失控的重要因素

以白人警察克劳斯为例,电影开始时,他有句台词,“这都怪1943年的事情没有解决干净。”1943年底特律同样发生了种族骚乱,而这个年轻警员认为失去了所谓的秩序,才导致了自己成长的城市始终骚乱不断。

于是他的法则是,应对打砸抢人员杀无赦,一个黑人青年偷窃商店物品企图逃跑过程中,被他从背后开枪射杀,而这并不符合美国警察的用枪原则。可是,尽管底特律警方注意到这件违规事件,但因为警力不够,仍然让其继续工作,这无疑导致了后来悲剧的发生。

而另一方面,“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的始作俑者卡尔,他的行为同样让人可怜又可恨,为了发泄一己私欲,朝着军警开空枪的行为,无论如何剖析动机,都很难占理。

电影的压抑仍在持续,143分钟的片长,完全没有一个喘息的当口。最让人唏嘘的便是结尾,就算观众事先知道那段历史,也同样会看得憋气。暴力执法的白人警察,在清一色的白人陪审团的裁决下,给出了无罪了判决。这样的事还少吗?前文所述“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的起因,不就是警察的无罪开释造成的么。

尽管有影评人认为,电影片名叫做《阿尔及尔汽车旅馆》更为恰当,但在我看来,主创人员以城市为名,有其用心在内。

底特律何以长年盘踞全美最不安全城市之首,种族主义者的说法是黑人人口太多。但这种谬论不值一驳。关键还在于失业率过高。

电影开头的一段字幕各位不妨留心,它讲述了黑人人口最初为何从南方大规模搬迁到此的原因,说到底就是工作机会。

芝加哥大学计量经济学家、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福格尔的代表作《十字架上的岁月:美国黑奴经济学》,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得出一个令人咋舌的结论,即奴隶制不仅对白人农场主也对黑人奴隶有利(指经济上),而在废除奴隶制后,所有的替代性经济方案都无法解决美国南方经济衰弱的问题。

不去探究福格尔论文中的道义责任问题,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结果就是美国南方适龄黑人人口大规模向北方工业区迁徙。底特律的兴得益于此,败亦有其因。以黑人为主的产业工人逐渐取代了当地原有的白人工人(因为相对廉价),而黑人平权运动还有一个结果便是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兴起。(在汽车业衰败的时候,这不见得是件好事)

《8英里》海报

换言之,《底特律》的主创们,不仅想要还原那次骚乱,还想反映骚乱背后一座城市的兴替。然而从结果看,电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方面还不如反映“痞子”阿姆的传记电影《8英里》来得更有说服力。当然,在2014年底特律正式破产之后,分割白人与黑人住宅区的8英里大街也就名存实亡了。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