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武汉大学官微:真的爱情,容得下未名湖珞珈山到莫高窟的距离

2018-01-10 08: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日,一篇题为《真正的爱情,从不会上热搜!》的文章走红网络,10w+的点击量和满屏真挚的留言,诉说着社会对纯真年代纯真爱情的珍惜。

这个爱情故事,主角不是流量明星,但却感动了万千网友。其实,熟悉敦煌学的人们读到故事女主的名字,一定会肃然起敬,她就是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研究员,而男主则是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创立者之一彭金章研究员。

两位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人,醉心于考古学问,他们的人生轨迹沿着北大未名湖、武大珞珈山和敦煌莫高窟徐徐展开。而今,彭金章先生已经故去,樊锦诗先生则在与武大最新合作的“数字敦煌”项目中回忆起这份爱情的漫长距离。

樊锦诗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她从25岁扎根敦煌,潜心敦煌文物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50余年,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彭金章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

从同窗到伴侣,与樊锦诗相伴一生。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创建者,1986年调敦煌研究院工作,在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中建功卓著。

相识于未名湖

1958年,20岁的樊锦诗从上海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她不爱说话却事事有自己的主意,诚实单纯又有点孩子气。那时的她,最爱往图书馆里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个叫彭金章的男同学总是会比她早到,并且在身边给她占一个位子。彭金章生长在河北,为人淳朴实在,是考古专业的生活委员。

虽然樊锦诗生长在条件优越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身上却没有一点大小姐的挑剔和娇气,她的简单和彭金章的质朴不谋而合,俩人的爱情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萌芽、滋长。

北大求学时的樊锦诗和彭金章

1962年,带着对敦煌艺术宝库的无限向往,樊锦诗来到敦煌实习。密密层层的洞窟、成千上万的雕塑、精美绝伦的壁画,这一切令她感到震撼!

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雕塑

但洞外的生活苦恶异常,黄沙漫天,渺无人烟。以常书鸿、段文杰为代表的第一、第二代敦煌人,都居住在破庙泥屋里,没水没电,更别提卫生设施了。

生活条件艰苦,再加上水土不服,身体羸弱的樊锦诗好不容易坚持到实习结束,她满心欢喜地回到北京,回到自己恋人的身边,再也没想过回敦煌。可她不知道,命运已经将她和敦煌紧紧地系在一起。

相恋于珞珈山

时间到了1963年,樊锦诗和彭金章毕业了。彭金章被被分配到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而因为去敦煌实习过,樊锦诗的名字出现在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向北大要人的名单里。得知此事,她父亲专门写信给学校“求情”,樊锦诗却把这封信扣了下来。

1963年,樊锦诗和彭金章北大毕业照

回忆起当年的这一举动,樊锦诗哈哈一笑:“那还有啥可说的呢?一个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女大学生,碰上一个思想纯粹的年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扛起铺盖卷儿,义无返顾地上路。”

同样学考古,彭金章理解自己深爱的姑娘,也默默支持了她的决定。不过,两人约定,三年之后,她就去武汉和他会合。

情侣天各一方,但他们各有自己的事业。在敦煌,樊锦诗将心力倾注在莫高窟研究上,在武汉大学,彭金章一心筹建考古系。

1965年,彭金章到敦煌看望樊锦诗

好不容易三年期满,这对恋人没想到,“文革”浩劫又开始了,“运动”和“斗争”成为全国人民生活的主题,调动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感动于彭金章的坚守,1967年元月,盼来了探亲假的樊锦诗奔赴武汉,与彭金章在武汉大学的宿舍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此后,便是长达19年的分离。

这样的两地夫妻,在那时并不鲜见。被国家和社会命运裹挟着的人们,个人感情只能像涓涓细流,深藏在轰轰烈烈的时代浪潮中。

相守于莫高窟

为了一家团聚,樊锦诗多次申请调到武汉工作,但没有得到批准。她一方面惦念着丈夫和两个儿子,另一方面,又觉得研究石窟和保护石窟是自己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樊锦诗和同事在莫高窟

在团聚的困阻和矛盾中,她先后牵头完成了莫高窟北朝、隋以及唐代早期分期断代的研究工作,这一批学术成果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敦煌石窟考古的研究领域。

1986年,丈夫彭金章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离开自己一手建立的武大考古专业,奔赴敦煌。

近50岁的他,当时已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考古教研室主任,面对巨大的事业牺牲,彭金章没有对妻子说过一句勉强的话、抱怨的话、委屈的话,反而把后半生都献给了莫高窟北区考古。

景教十字架、波斯银币、回鹘文木活字……彭金章对莫高窟的“再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他还从石窟中出土了大量汉文、西夏文、蒙文、藏文、回鹘文、梵文、叙利亚文的文书,这些中国的古文明很多早已失传。

彭金章在莫高窟北区考古发掘现场

考察完北区,彭金章使莫高窟现存洞窟数量从492个增加至735个,为世界瞩目。

“数字敦煌”梦成真

位于茫茫戈壁丝绸之路的敦煌莫高窟,与地处江南的武汉大学,似乎冥冥中就有缘分相牵。

2017年,武汉大学与敦煌研究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武汉大学已故史学教授唐长孺是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研究大家,上世纪50年代就多次深入戈壁,透过莫高窟斑驳的壁画与残存的文书,触摸数千年前的历史。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朱宜萱,上世纪60年代也在敦煌进行过多年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工作,曾骑着骆驼来到满目疮痍的莫高窟参观、测绘。

2006年,朱宜萱到香港验收她主持的志莲净苑数字化工程。当时已是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也想到了构建“数字敦煌”,将不可再生的文物信息永久保存起来。于是,正在志莲净苑做学术访问的樊锦诗与朱宜萱一见如故,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朱宜萱的丈夫,是我校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两院院士李德仁。经磋商、论证,李德仁提出的“让敦煌在数字中永生”的设计浮出水面。

具体说,就是运用现代摄影测量与遥感科技,在计算机上重建一个与现实莫高窟一致的数字莫高窟,当人们点击电脑上的莫高窟时,能从任意视角观察到现实中肉眼难以看到的细节。

2010年,武汉大学与敦煌研究院一起进行洞窟数字化标准相关研究的前期试验测试工作

在过去十余年合作中,武汉大学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完成了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石窟三维重建等工程。武大师生的敦煌数字化实践,令樊锦诗夫妇颇为欣慰,也赋予了莫高窟全新的生命。

爱在记忆里永生

2016年3月,在彭金章、樊锦诗伉俪的热情关心和鼎力支持下,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

展览期间,彭金章为师生带来了《敦煌莫高窟北区考古大解密》、《神秘的密教》、《基督教的一支——敦煌景教》系列精彩讲座。讲台之上的彭金章神采飞扬,字字掷地有声,台下座无虚席,观众受益匪浅。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然而,就像莫高窟终会消逝一样,人也总有一天会油尽灯枯,或许只有樊锦诗知道,在莫高窟北区的尘土中工作了多年的爱人,离这一天已经很近很近了。

去年,樊锦诗上了央视《朗读者》节目,主持人董卿说,之前邀请樊院长,她以工作忙和不喜欢接受采访为由,拒绝了好几次。后来有一天导演特别高兴地说,樊院长愿意来了,董卿问:为什么?她怎么答应了呢?对方回答:据说樊院长的爱人喜欢看我们这个节目。一生要强的樊锦诗在一旁点头:“他在电视里看见,可能高兴。”

也许是完成了最后的夙愿,就在节目播出后不久,2017年7月29日,彭金章离世了。前一晚,首届飞天摇滚音乐节在敦煌举办,焰火照亮整片沙漠,像是一场告别。遵其生前遗愿,敦煌研究院对各界均未发讣告,一切从简。

“ 现代社会

有时喧嚣浮躁

有时底线沉沦

樊锦诗彭金章伉俪的故事

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

不过就是:

我认准了你

便再也没有想过别人”

文字:综合《南方人物周刊》 《科技日报》 《时代人物》《婚姻与家庭》 《楚天都市报》 人民日报微信等媒体报道

图片:敦煌研究院 万林艺术博物馆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民日报微信

编辑:晓宇

(原题为《真的爱情,容得下从未名湖、珞珈山到莫高窟的距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