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上博看2500年前雅典的“微笑”:一个很小又很大的展览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2018-01-10 19:30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布展现场。 编辑 陆林汉(01:37)
“这一展览是上海博物馆鸡年的最后一展,也是对微型展的一次尝试,很小,但也很大,内容丰富、饱满,代表了古希腊文化

。”上海博物馆杨志刚馆长今天晚上说。

1月10日晚六点多,2500多年前来自雅典“少女”科拉的古风式微笑终于揭开面纱,展览“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虽在博物馆大厅展出,且只有科拉雕像和舞乐图瓶画器盖两件展品举行,其意义却不容小觑,她们都是古希腊文化的极具代表性的符号,也应和了本展览的主题——典雅与狂欢。她们在中国新春之际迎接中外来客。

开幕现场

两件展品浓缩古希腊文化

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展览虽仅有两件展品,但却是古希腊文化的极具代表性的符号。从题材上看,两件展品分别与希腊神话中两位最著名、也最受人喜爱的神——雅典娜及狄俄尼索斯相关;从功能上看,作为献祭品的科拉雕像和储存日常用品的舞乐图瓶画器盖分别展现了古希腊的宗教祭祀与日常生活这两个侧面;从材质上看,科拉雕像以来自帕罗斯岛的大理石制作,而舞乐图瓶画器盖则以陶土制作,展现了古希腊工艺作品中石质雕像和彩陶这两个极具典型性的工艺门类;从展品的气质风格上看,科拉雕像反映的人物形象典雅端庄,舞乐图瓶画器盖则描绘了狂欢景象,这似乎又是古希腊文明和希腊人血液中二元性特征的诠释,也应和了本展览的主题——典雅与狂欢。

科拉雕像

由于希波战争等因素,希腊的很多雕像或破损,或褪色。而此次展览的科拉雕像无疑也这次列之内。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馆长迪米特里奥斯·潘达尔马里斯(Dimitrios Pandermalis)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一些雕像会通过某些机器来进行还原,然后其中有一些是根据雕像本身的印记,就是根据雕像的印记进行分析、还原,还有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颜色发生了化学变化,比如说蓝色会变成绿色,我们也会有相应的机器来进行分析,然后还原。”而这座雕像的原色应为红色,蓝色,黄色和绿色。

在开幕式现场,希腊方还透露了评价希腊雕像的小诀窍。“我们有一些标准,首先是看这个雕像的整体,然后是看他的造型,然后动作是不是自然,第三个是看它的细节,比如雕像的一些服饰的雕刻,通过大理石雕刻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如果能把人物表现得非常灵动,就是说明这个雕像非常的好。”

提及另一件展品舞乐图瓶画器盖,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馆长告诉记者,“首先希腊人制作陶器,首先要讲究陶器的颜色,在颜色方面有很多研究,然后我们今天展示这个陶器,之所以能被展示出来,主要是因为它的颜色比较特别,然后不容易褪色。陶器在古希腊就相当于瓷器在中国,那时候古雅典人觉得陶器是财富的象征,然后他们会把陶器运送到意大利,然后得到黄金金属,作为财富的象征。而希腊神话反映了希腊人的一些思想,神话其实是介于现实跟想象之间的,其实就是一种现实跟想象的一个混杂,有一些神话也反映了一些政治思想,就是因为神话里面有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君主推行思想,就是用神话来给群众一些文化的依托。”

上博大堂做展厅,自然光再现展品

尽管上博大堂在1999年摆放过玛雅文明的柱子,但此次是上海博物馆第一次将展览放在博物馆内的大堂之中。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挑选大堂作为展览地点也是多方面的原因。其一,目前有三个临时展览,山西壁画展、俄罗斯巡回画派展和贵霜王朝,所以场地有限;其二,因考虑到展品数量就两件,所以不妨换一个方式,换一个思路,希望展品能够让更多的看到。大堂是一个必经之地,又是第一眼就能看到的展览。虽然展品较小,但也完全能代表古代希腊雅典卫城的考古发现品。同时,这两件展品也代表着希腊文化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雕塑和彩陶,都是希腊文化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方面。

同时,李仲谋表示,“雅典卫城博物馆的自然采光非常好,所以来自他们博物馆的雕像也适合在有充分自然光的大堂里展出,自然光可以再现其真实的样子。”

布展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在展厅中看到,由于展品上方就是博物馆的天窗,所以展厅十分明亮。在两个展品间有一块小的显示屏,播放着视频,为了让观众更详细的了解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的情况。

展厅现场

据悉,由于科拉雕像是大理石制成的,比较重,为了方便于雕像的站立,此次上海博物馆特别为其定制了金属底座。展览部工作人员韦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此次两件展柜和以往不同,也是定做的,展柜是开门式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大堂中布展,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在场观众也都拿起手机,记录下了难得一见的布展场景。

此次挑选的两件展品,是上海博物馆和雅典卫城博物馆一起沟通挑选的。李仲谋表示,“因为就限定在两件展品之内,所以选择了一件雕像,一件彩陶。当然,对应的,上海博物馆也带去了一件青铜器和一件绘画,也是两件不同的品种。”

子仲姜盘上博(赴希腊展品)

清 吴宏 清江行旅图卷(局部,赴希腊展品)

以希腊传统音乐呈现 “典雅与狂欢”

当天晚上,在上海博物馆举行了本次开幕音乐演出,邀请了希腊总领事及他的合作乐手一起带来纯正的希腊传统音乐。他们使用希腊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布祖基琴,以及对地中海文化各弦乐器产生重要影响的鲁特琴“之父”乌德琴组成器乐二重奏 ,契合本次展览的主题——“典雅与狂欢”,选取希腊民间音乐中表现典雅的“ 女性”气质、女神文化以及狂野的酒神精神的传统音乐,以纯粹的“希腊精神”拉开本次展览的序幕。

音乐家: Bouzouki(布祖基琴,希腊)和 Oud(乌德琴,马来西亚)

演出曲目包括乌德琴的即兴、 Ta Xyla 、 Georgitsa 等,其中 Ta Xyla是来自希腊莱斯博斯岛的传统歌曲,这个岛屿以著名的古希腊第一女抒情诗人萨福 (Sappho,约前630或者612~约前592或者560)而闻名于世。歌曲名意为“树林”,传说这 乐曲最早是为了庆祝一个油磨坊的建成而演奏的(橄榄油是希腊人日常饮食中的基石 )。这首歌曲也同时流传于希腊西部地区以及高加索地区,它的一个广为流传的版本名叫做《车臣姑娘》,曾由Tanburi Cemil Bey (1873-1916)记谱和录音。 而 Georgitsa是一首来自于小亚细亚的厄里特里亚 (被称作为优尼雅的古老的地域,希腊人从公元前8世纪直到1923年间都居住于此);另外一首 Ouzo otan pieis创作于1934年,在1977年被Haris Alexiou稍作歌词改动后重新问世。歌曲赞颂了希腊极为流行的餐前酒“ouzo”的美妙品质,这种酒由葡萄和茴芹酿造,有时也会加入其他调味品,如茴香、乳香、小豆蔻、香菜、苜蓿以及肉桂。正如展品中的红绘式碗盖(公元前 350-325)上所描述的酒神狂欢场景,希腊人永远都是无酒不欢,歌舞相伴。享乐与盛筵作为希腊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个世纪以来都未曾改变。

演出现场

展览“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将展至2018年4月8日。

附:两件展品介绍

科拉雕像

公元前520—前510年,大理石,高1.15米,宽0.40米,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藏,Acr. 670

公元前7世纪中叶,随着古希腊文明与地中海东岸和埃及文明的联系与交流,在希腊出现了用硬质材料雕刻的等身雕像和比真人更大的雕像。希腊人将国外的影响融入希腊传统并发展了使用铁器的技术后,创造出希腊古风时期(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初)第一批独具特色的雕像:库罗斯(kouros)和科拉(kore),意为少年和少女的大理石雕像。

由于雅典卫城崇拜的雅典娜是一位女神,表现少女形象的科拉雕像成为了最具特色的供奉品。在卫城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超过200尊科拉雕像,从而使卫城博物馆这个门类的收藏量冠绝全球。在卫城,此类敬献始于公元前6世纪初,这与该地区的建筑重构及卫城成为城市的中心圣地有关。

科拉雕像寓动于静,艺术家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如一只向前跨出的脚、提起的衣摆、被称为“古风式微笑”的内敛笑容以及许多故意而为之的“不对称”,赋予了雕像生命力、自然态、运动感和独特性。在卫城,没有任何两尊科拉雕像是相同的,这种独一无二性在色彩丰富后被进一步强化;上色后的雕像仿佛拥有了生命,生动表现了神与人的世界。

古风时期卫城的科拉雕像以及其他雕塑作品均成为了希波战争的牺牲品——波斯人在公元前480年纵火焚烧卫城。之后雅典人挖坑深埋了被摧残的雕像。这些雕像直到19世纪才重见天日,雕像的头发、眼睛、服装和首饰上还保留着部分着色痕迹。

舞乐图瓶画器盖

公元前350—前325年,陶土,高0.07米,直径0.45米,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藏,NA 1956 NAK 232

希腊的陶器生产始于公元前7000年左右。随着陶轮的使用,陶器生产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达到顶峰。希腊陶器形态多样,功能各异,产生了多个陶器生产中心。

雅典人善用黑色颜料在瓶罐的红色表面上描绘人物形象。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随着他们将这项“黑绘”瓶画技术不断完善,雅典的陶器制作工艺开始冠绝希腊。大约在公元前530年,雅典人发明了一种新的瓶画装饰技法,即“红绘法”。他们以陶土的天然红色来表现人物,背景处则着黑色。“红绘”与“黑绘”瓶画的工艺特点均为使用经稀释的陶土颜料在器物表面着色后,再进炉烧制。

这件“莱卡尼斯”的器盖上展示的场景与狄俄尼索斯崇拜(酒神崇拜)密切相关。这位年轻的神站在一株葡萄藤前——那是他赠予人们的奇妙礼物,他一手执杖顶缀着松果球的酒神杖,一手拽着长有小翅膀的厄洛斯(丘比特)。另有一位厄洛斯在他身侧弹奏竖琴。在狄俄尼索斯面前有两名酒神狂女正手拉手围绕着一个祭坛舞蹈,她们身后则紧跟两名演奏拍板和敲打鼓面的狂女。第五名狂女正弯腰从一个陶酒坛中汲酒,以盛满她另一只手上捧着的、用于浇祭的浅底碗。第六名狂女身着长袍翩然起舞。第七名则坐于椅上弹奏基萨拉琴。一名披着兽皮的萨堤洛斯(半羊人)正野性地狂舞,另有两名手执拍板和鼓的狂女跟随其后。在器物完成烧制后,表面还曾着有白色、蓝色和金色,更显华美。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