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暑假班太多,鸡出抽动症?儿院专家:是时候好好了解抽动症了

2022-08-15 16: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宣传中心 浙大儿院

“鸡娃需谨慎,鸡娃有风险”

“暑假班太多,小心鸡出抽动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近网上有关鸡娃与抽动症的讨论火了。有家长表示:孩子刚上一年级,暑期家里给他报了思维、书法、围棋、英语、游泳等课程,满打满算一天上课6小时,其余时间安排学校布置的暑假作业。没想到,后来孩子确诊得了抽动症。

这位家长回忆,那天,挂了浙大儿院神经内科门诊,刚进门向医生说了孩子情况,医生就问“暑假班比较多吧?”这么快被医生言中,让她意识到类似他们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于是把自己娃的经历写出来,奉劝其他家长鸡娃需谨慎。

那么,鸡娃真的会导致抽动症吗?暑假班真的不能报太多?

今天,我们邀请浙大儿院神经内科主任高峰主任医师来权威科普。

高峰 主任医师 硕士生研究生导师

从事儿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30年,擅长儿童癫痫及难治性癫痫、神经遗传性疾病、抽动障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湖滨院区),周二上午、周四上午(滨江院区)

不能说鸡娃就会导致抽动障碍

但鸡娃与抽动障碍,的确有一定关系

高峰主任介绍,抽动症,也称为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性疾病。这种疾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国内外的研究者认为抽动障碍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但随着疾病的发展将会影响其社会功能。

他表示,抽动障碍的诱发因素很多,感染、心理、精神、家庭社会环境、学习压力、不当娱乐活动等等都可能诱发这种疾病。从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层面而言,这种疾病的诱发确实跟家长、学校给孩子大的学业压力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过早开发早教,给孩子报了太多的班,会给他造成无形压力。

“因此不能说鸡娃就会导致抽动障碍,但家长确实不能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反而可能会害了孩子。这个年龄的小孩应该更多地去玩耍。”高峰主任说。

暑期来看抽动障碍的孩子确实很多

几乎每天超过100

高峰主任表示,抽动障碍门诊号源比较紧俏,每天都会接诊七八十位患儿。除此以外,每位神经内科专家的门诊,也都会接诊不少抽动障碍的小患儿。在他日常门诊,每天有近四分之一患者来看抽动障碍的。

科室专家有十多位,平均每天有多位专家坐诊。这样计算,单单到神经内科就诊的抽动症患儿每天就能超过100,加上医院其他专科如心理科、中医科等也会接诊一些患儿,实际数字可能更大。

“同时,不仅暑假,在平时也有很多孩子前来就诊。”高峰主任透露。

那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得抽动障碍?高峰主任表示,抽动障碍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起病年龄一般为4-6岁,以5-10岁最为多见;发病率约为1%-7%,有报道达4%-23%;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比例为3-5 :1。

抽动障碍典型特征:

眨眼、摇头、耸肩、喉咙发声

以及手足不由自主快速运动

什么情况下要警惕孩子得了抽动障碍?高主任表示,在抽动障碍中,最常见的为运动性抽动比如说眨眼睛、不自主的扭嘴巴、或者脖子的扭动,他的运动是局部的某块肌肉的运动。除了运动性抽动,还有发声性抽动,往往是喉部肌肉的抽动造成的音响,比如说发出咕咕的怪叫声音。

“因此,如果家长观察到孩子频繁出现眨眼、摇头、耸肩、喉咙发声、以及手足不由自主快速运动,可能患有抽动症,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高主任提醒。

一旦孩子开始“抽”,做好以下方面很关键

首先,不要老是去提醒强化,或者责骂怪罪甚至歧视。家长不要责骂怪罪孩子为什么会得这种病,或者拿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较,发牢骚“别的孩子都没得,怎么你得了”,也不要经常去提醒“不要挤眉弄眼” “不要发出这种声音”,事实上这是一种提醒强化,反而会加重他的心理负担。此时,医生、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帮助患儿认识自己的病是可以治疗改善的,不要紧张,消除自卑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多参加活动,更好地获得同学的接纳。

“对患儿的日常关爱和理解非常重要,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抽动的发生。不仅家长需要加强对疾病的认识,还应当告知学校老师有关的医疗知识,并通过老师教育其他同学不要因患儿的怪异动作而讥讽、嘲弄或歧视患儿。”高峰主任强调。

其次,也不要事事顺从,过分溺爱。要创造互相理解、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这也不意味着孩子得了这个病,家长就要对他事事迁就,而应该以正常的以对孩子的要求来对待孩子。

此外,高峰主任提示:已用药者需遵医嘱用药,不能随意停药及调整剂量,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有问题及时就医。

知识链接

1、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根据抽动障碍表现形式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运动抽动是指手指、面部、颈、肩、躯干和四肢的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抽动是指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

根据抽动的持续时间、参与的身体部分和肌肉群,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可再细分为简单性和复杂性:

根据临床特点和病程长短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3种:

1、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一过性抽动障碍,是指表现有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可以仅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也可以两者相继出现,病程在1年以内,是最常见的一种。

2、慢性抽动障碍,又称为慢性运动或发声性抽动障碍,是指仅表现有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二者不可兼有,病程在1年以上。

3、Tourette综合征(TS)属于抽动障碍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亚型,存在多种运动和一个或更多的发声抽动,病程在1年以上。

2、抽动障碍的诱因

抽动障碍的诱发因素存在多个方面:

1)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鼻炎等;

2)心理因素:典型强迫障碍、闭锁心理、过于活跃、过激、性格过重;

3)精神因素:惊吓、情绪激动、紧张、过分悲伤等;

4)家庭社会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或经常受父母、老师的训斥、打骂、情绪紧张等;

5)环境因素:经常受同学欺负、多处于嘈杂、烦闷的环境;

6)学习压力:考试前、作业积累过多、老师严厉批评等;

7)不当的娱乐活动:激烈的电子游戏、惊悚电影视频、过激的运动等等;

8)其他:如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脑部的轻微损伤、癫痫、一氧化碳中毒、过敏,过量食用含兴奋性成分、防腐剂、色素等食物、睡眠障碍也可能诱发抽动障碍。

3、抽动障碍的危害

抽动障碍会给患儿带来持续性的心理影响,常有退缩、害羞、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疾病反复发作,还有部分可能迁延至成人;此外,大约有50% 的抽动障碍患者发生共患病,加重疾病的复杂程度,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4、预防抽动障碍复发的方法

1)加强患儿日常生活管理(如减轻学习压力、改善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儿的应激能力;

2)注重改善家庭环境与促进心理调适能力,比如帮助家庭成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建立和谐、宽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不能在患儿面前表现出焦躁、愤怒的情绪),鼓励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向上心态;

3)减少抽动障碍发生的诱发因素,饮食如兴奋性及刺激性食品、食用色素和添加剂等;

4)遵从医嘱定期复诊,症状消失时须继续坚持用药,在治疗抽动障碍过程中,家长不应急躁、频繁更换及停用药物,坚持足量足疗程治疗。

作者 / 木玉、陈西瓜

排版 / 陈西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