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西藏:牧民牦牛、草场入股,获稳定分红

澎湃新闻记者 官雪晖 发自西藏日喀则、林芝
2018-02-09 13:09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西藏一些地市建立起“公司+基地+牧民”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新路径,使当地农牧民得以增收,畜牧业也能可持续发展。澎湃新闻记者 魏凡 拍摄 编辑 张呈君 调色 江勇(01:27)
到牦牛产业公司上班每月可领3000元工资,自家5头牦牛入股每年再获3000余元分红,2017年,家住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的巴桑次仁工作量比从前少了,收入却明显增加。

在地处中印边界的小城亚东,“帕里牦牛”已经是全国都数得出名的本土品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给喜马拉雅山脉南北麓交界带来丰沛降水,帕里草原得以成为西藏最为肥沃的草场之一。巴桑次仁就是土生土长的帕里人,从小以放牧为生。

打破传统牲畜养殖、销售模式,壮大产业发挥品牌效应,诸如亚东县的西藏一些地市正在做出这样的新尝试。建立起“公司+基地+牧民”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新路径,随之而来的是当地农牧民的增收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平衡发展。

西藏帕里牦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的牦牛。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官雪晖 图

日喀则市亚东县:牧民牦牛入股,每年每头650元

“现在来放牧就是来上班,每个月有3000块的工资,另外家里5头牛入股,每头每年有650元的分红。”亚东县帕里镇的牧民巴桑次仁从2017年9月起过上了“打卡上班”的日子。

在这里工作的巴桑次仁(右)。

彼时,亚东县的西藏帕里牦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刚刚成立,吸纳了连同巴桑次仁在内的140位农牧民在此就业,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62个。正式上岗后,这些农牧民一年工资收入就达3万余元。

帕里牦牛是亚东特色的农牧资源,以品种纯正、肉质鲜美闻名自治区内外。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成立企业正是希望能利用这一品牌价值,形成与农户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实现贫困群众的增收致富。

藏区家家户户都有养牛的传统。家养牦牛数量不多的农户通常都会把牛寄养在牧户家里。“一到下雪天,牧户有什么铲雪之类的事就会叫农户过去,因为自己的牛寄养在那里也不放心。”在巴桑次仁看来,产业公司成立后,农牧户牦牛入股,正是代替了传统的牦牛养殖方式,同时又减轻了自身负担。

截至目前,亚东全县615户农牧民都通过牲畜作价投资形式参与公司运营,公司年实现收益538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2户61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实现收益达6.76万元。“现在牧民在公司里统一负责放牧,一人管一两百头牛,以后每家牦牛入股的群众分红还会继续增长到850元。”负责人表示,通过集约化生产模式,帕里牦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都实现了改变。“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价格提高,有效抵御市场风险,贫困群众也能持续增收。”

巴桑次仁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寄托着很大希望。“明年的收入按预计一定过两万,另外我的大儿子在西藏农牧学院上大一,三年学成之后,也希望他能回来建设家乡。”

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整村合办绵羊、藏鸡养殖合作社

在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色果拉村,绵羊、藏鸡等牲畜养殖也实现了规模化运营。村中农户一齐投产办厂,效益共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

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色果拉村的绵羊养殖合作社

“2017年光绵羊养殖合作社,我们的分红就可以达到每户6000元。村里上学的学生,按照专科、本科、重本的分类,每个人都可以分到红包,从600元到1000元不等。”色果拉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带头致富人顿珠介绍道。

2015年,米瑞乡色果拉村绵羊养殖合作社在国家投资80万元,群众自筹20万元的基础上建成,并由村委会派专人到拉萨购买了730只绵羊,归村集体所有。该合作社自成立之初就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奖惩制度,按照社员户数平均分为3人一组,负责绵羊喂养和卫生防疫、消毒等工作。

“合作社是我们当时用扶贫资金修起来的,生产过程中也有驻村工作队定点帮扶,遇到绵羊生病了,还会有技术人员专门过来帮我们查看。”顿珠表示,合作社一直以来因为科学规划发展十分顺利,在销售环节也没遇到太大的困难。“巴宜区里有很多单位过来买羊,直接称斤,每斤15块钱。羊毛直接加工做成羊毛被,500块钱一床,也有不少人抢着来买。”

合作社的建成大大提高了色果拉村村民的现金收入。除绵羊养殖外,早色果拉村在2013年来开办了藏鸡养殖场,2016年全年出售藏鸡551只、藏鸡蛋7200颗,实现收入18万元。

当年底,该村实现了整村脱贫。2017年,绵羊养殖合作社盈利达到25万元,村里每户增收达6000元。

“合作社开办一直以来村民们都投工投劳,非常积极,大家也很团结,什么活都一起干。”谈及色果拉村何以整村脱贫,顿珠这样评价。2017年,贡布新年和藏历新年时,村里还组织两次前往敬老院看望慰问“五保户”,从合作社收入中购买食品、服装以及现金1000元,让他们感受到村集体的温暖。

拉萨市城关区:奶产业、种植业形成产业集群

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西藏自治区一直以来都致力统筹落实产业扶贫资金积极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在拉萨市城关区,奶产业、水产业、智能温室经济作物种植以及物流业等多产业被有效整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拉萨市城关区奶牛繁育中心

这其中,城关区奶牛繁育中心就改变了查果一家人的生活状况。母亲查果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一家三口之前一年的收入只有2800元。奶牛繁育中心成立后,三口人均得到了就业岗位,母亲查果和儿媳每人每月工资2950元,儿子次旦月收入则达到了3200元,一家人一年的收入就达到10.92万元。

“有政府引导,以及企业+合作社运营模式,我们的中心已运营2年,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到运用科技实现高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的转变。”城关区奶牛繁育中心称,中心建设前是散户饲养,奶牛每天奶产量25斤,每头牛一年的价格是20250元,而现在奶产量达到了每天50斤,每头牛一年的价格是94500元。“以前大家养牛是有什么喂什么,经常有一顿没一顿,在我们中心可以实现24小时供应标准化科学饲喂,根据奶牛营养需要均衡搭配日粮。”

城关区奶牛繁育中心利用了国家扶贫基金入股,解决了51人的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有17人。目前,已有15人实现了脱贫。

“群众增收致富会通过很多个方面。” 城关区奶牛繁育中心负责人表示,“土地流转就有220亩,每亩一年有2000元的收入,另外每年还会进行年末收益分红。”

截至2017年12月,西藏自治区统筹安排产业发展资金达60亿元,10月底时已累计开工建设产业扶贫项目1030个,这些项目辐射带动了20多万人受益,直接脱贫的就有5.12万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对此表示,要让贫困群众“不离乡、不离土或者离乡不离土就能融入产业发展、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