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地为什么如此贫穷

江时学/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拉美研究中心主任
2018-01-15 10:5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海地地理位置

2010年初,海地发生7级大地震,几乎使这个穷国在万丈深渊中不能自拔。图为2013年4月25日,海地首都太子港的贫民区佩蒂翁维尔(Petionville),这里进行了改造,房屋被涂上了彩色油漆。图片来自网络

2018年1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与多名国会议员就移民体系改革举行会谈,在讨论“童年抵美者暂缓遣返”计划时,特朗普称:“我们为什么要让那些来自shithole国家的人进入美国?我们为什么要接收那么多海地人?让他们离开。”

特朗普用shithole形容海地和一些非洲国家,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强烈指责。那么,shithole是啥东西?互联网上的英语词典对它的定义是:An extremely dirty, shabby, or otherwise unpleasant place。中文网络报道中,有人将shithole译为“粪坑”。

特朗普12日在推特上表示,他在当天的会议上的确出言强硬,但没有使用过媒体报道的那个词,也没有说过“让他们离开”。两名与会的共和党参议员同一天发表联合声明称,他们不记得特朗普曾发表过媒体报道的那些言论。不过,一位与会的民主党参议员明确表示,媒体的报道属实。

一个大国的领导人居然将他国称为“粪坑”,这样的领导人大概不会很多。海地驻美国大使保罗·阿尔蒂多(Paul G. Altidor)12日受访时表示,他对相关言论感到震惊和失望。如果此事属实,海方希望特朗普道歉。他还表示,海方已经召见了美国驻海地临时代办,要求美方做出澄清。另据报道,非洲54个国家已经一致要求美国总统特朗普收回此前发表的针对非洲国家的不当言论,并为此道歉。

实际上,被特朗普骂了的海地等国,估计最终也奈何不了他。但我们应该知道,历史上海地曾经是一块富庶之地。这个国家为什么后来居然会成为世界上48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这或许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五百年前,海地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海岛之一,被誉为“安的列斯群岛中的珍珠”。当时,山上到处是桃花心树和雨林,河道深而宽,河流清澈见底。发现美洲的航海家哥伦布(1451—1506)在他的日记中说,这里“土地极为肥沃”,“成千上百中高大的树木似乎能碰到天空”。据说哥伦布深信,这就是他希望发现的宝地。

加勒比海中的另一个国家巴巴多斯,历史上的富庶程度不及海地,但2016年它的人均国民收入高达1.5万美元。今天1000余万人口的海地,据世界银行数据,其2016年人均国民收入仅为780美元;依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其人类发展指数2015年在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63位,属于“低人类发展水平”。2008年初,海地的多个地方发生饥荒后,许多人用泥巴做成饼,晒干后当作饼干充饥,国际互联网上至今还有许多海地人做泥巴饼干的照片。2010年初发生的7级大地震,几乎使这个穷国在万丈深渊中不能自拔。

海地为什么如此贫穷?

首先,殖民主义统治为海地的贫穷埋下了祸根。新大陆发现之后,海地先是被西班牙统治,17世纪20年代沦为法国殖民地。自那以后,殖民者开始砍伐树木,把林地变为甘蔗、可可和其他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园。他们还从非洲运来了大量奴隶,使热带作物种植业成为海地的经济支柱。

历经独立和内乱之后,1915至1934年间,海地被美国占领。在此期间,一些美国公司进入海地。美国资本同样为牟取利润而不顾海地的生态环境,例如,1912年创办的海地美国糖业公司(Haitian American Sugar Company,HASCO)为了扩大甘蔗种植面积而砍伐了大片林地,使海地的水土流失变得越来越严重。

早在法国殖民地时期,被贩运到海地的非洲人就已经在数量上超过了法国人。1804年元旦海地独立后,非洲人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他们无力购买燃料,只能上山砍柴。直到今天,许多穷人仍然依靠砍伐树木来做饭。长期的砍伐使海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下半天雨就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事实上,海地已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贫困导致砍伐树木的现象越来越司空见惯,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使土地肥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产活动受到影响,最终加剧了贫困。

其次,长期的专制统治和政局动荡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基础。1957年,弗朗索瓦·杜瓦利埃(François Duvalier,1907—1971)就任海地总统。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成立了国家安全志愿部队,疯狂逮捕和迫害学生领袖和工会领袖,严厉打击其在政界、军界、商业界和宗教界的对手。据估计,被杜瓦利埃用各种手段剥夺生命的人数多达三万。1964年修改宪法后,杜瓦利埃取得了终身总统头衔。

1971年1月,弗朗索瓦·杜瓦利埃病重期间迫使参议院通过决议,将其不满二十岁的儿子让-克洛德·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1951—2014)立为总统接班人。同年4月,老杜瓦利埃去世,其子继位,成为海地总统。

小杜瓦利埃当政期间采取了一些与反对派和解的措施,但总的说来仍然奉行专制统治。他和家人过着奢侈的生活。1975年,小杜瓦利埃耗资300万美元,为其父修建陵墓。1980年结婚时,小杜瓦利埃的花费高达700万美元,仅用于燃放烟花的开支就不少于10万美元。而许多平民百姓仍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1986年2月,首都太子港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7日凌晨,小杜瓦利埃被迫交权,乘坐美国安排的军用飞机流亡海外。据说飞机上装着上亿美元现金。

1990年12月,阿里斯蒂德(Jean-Bertrand Aristide,1953—)当选总统,但上台八个月后就被军事政变推翻,流亡海外。1994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海地进行干预。同年10月15日,阿里斯蒂德返回海地,重新执政至1996年。

2001年2月,阿里斯蒂德再次出任海地总统。2004年元旦是海地独立200周年。海地没有举行庆典,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的社会动乱。2月29日,阿里斯蒂德宣布辞去总统职务,随后乘飞机离开海地,开始其流亡生涯。4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向海地派遣多国维和部队,帮助海地恢复安全与稳定。

第三,单一经济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变。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在海地,动荡的政局、低下的资本积累能力、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人才的大量流失,使海地的工业长期得不到发展,以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业为基础的单一经济经济结构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海地的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5%,而工业仅占16%。

国外的一些学者试图从文化因素入手,分析海地为什么如此贫穷。例如,有人说,当年非洲黑奴带到海地的伏都教(Voodoo)遏制了海地的经济发展,因为这一宗教认为,只有那些没有本事的人才去没日没夜地劳动。

当然,反对“文化决定论”的学者不在少数。有人认为,伏都教仅仅是世界上无数宗教信仰中的一种,而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特点。

2011年10月,全国对外友协邀请拉美和加勒比的一些对华友好人士访问中国。我在为他们讲课时曾问一位来自海地的记者:“伏都教是影响海地发展的主要因素吗?”他的回答是:“No”。

且不论伏都教是否损害了海地的发展动力,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快慢,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包括文化因素。此其一。其二,与文化因素相比,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肯定更为重要。

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看海地现状,我们难以要求海地照搬中国的发展模式。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至今四十年的发展业绩至少可以提供以下三点有益的启示:一是必须保持政治稳定,从而使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下进行;二是要有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经济政策;三是要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努力强化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引用了作者所著《感受拉丁美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一书中的相关内容。)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