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儿子接棒读医,父亲寄语:希望他超越我,攻克更多医学难题

澎湃新闻记者 吴怡
2022-08-19 12:27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如果孩子有兴趣,可以接过我手中的接力棒,攻克更多医学难题。”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主任医师、脊柱外科主任艾福志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说道。

艾福志的儿子小艾是某医科大学2022级临床医学专业大一新生。望着父亲在医院里忙碌的背影,小艾说,那是他努力的方向,他希望追赶父亲的步伐,做一位合格的医生。

谈及如今很多年轻人对学医有顾虑,小艾坚定自己的选择,“当医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职业,能够帮助他人解决健康的问题,对社会非常有用。”

医者仁心,薪火相传。今天(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艾福志和小艾向记者讲述了救死扶伤精神在不同代际之间传承的故事。

“患者的事都是大事”

艾福志(父亲):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主任医师,脊柱外科主任,连续入选2014-2018年中国名医颅颈交界区上颈椎手术Top10

我出生在辽宁省鞍山市,最初的理想其实是当外交官。1989年,我参加高考,当时学医比较热门。我们家族里没有人当医生,我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普通工人,他们希望我读医。老一辈的想法比较简单,会觉得当医生很稳定、受人尊敬,对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更好,而且家里有位医生,以后看病就方便一些。我考虑了一下,就选择了读医。

我成绩很好,在年级排前几名。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后更名“南方医科大学”)的招生老师到我们学校宣讲,于是我决定南下考到这所高校,来到了广州。

当年交通没有那么方便,我从鞍山来到广州坐了三天两夜的绿皮火车,车上挤满了人。刚开始读医,我会觉得跟自己的理想有点差距,甚至有一点点排斥,后来在医学的牵引下,我学会了探究人体的奥秘,渐渐喜欢上了这一行,发现它原来非常适合我。

再后来我到了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留学,这所学校诞生了多位诺贝尔奖的学者。那段留学经历对我的职业生涯影响非常大。医生专注敬业的治学态度,如何与病人事无巨细地沟通,为病人设身处地着想等等,影响了我对从医的思考,甚至改变了我。我认为,医生不仅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它还是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需要人文关怀。

父亲艾福志。

这也成了我做医生的原则,对待每一位患者非常认真,从接触他们到最后治疗完毕,整个过程我都会细致负责。更多患者因此信任我,他们抱着很大的希望,从全国各地来到广州找我就诊,我会耐心给他们讲解病情,照顾他们的需求和情感,不辜负他们的信任。我也常常跟年轻一辈的医生讲,要学会换位思考。

下班之后,很多患者也会打电话、发短信向我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基本上不忙的时候都会给他们回复解释清楚,患者心中的顾虑就会慢慢消除。现在资讯很发达,哪个教授在哪方面比较擅长,患者也会比较清楚。

有的病人手术完之后恢复得很好,他们在出院的时候跟我说感谢的话,我觉得挺欣慰的。他们告诉我,找到我就诊是因为在谈话中觉得我对病人很关心,他们就很放心。我觉得病人的事情没有小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大事。

患者需要我的时间,家庭也需要我的时间。说实话,投入很多时间到工作上,也会对生活有一定影响,我妻子偶尔也会唠叨我说,“你回到家还在关心病人的事情”。我妻子是医学方面的大学教授,有寒暑假,相对来说她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对孩子的教育也投入更多。但我也会找好平衡点,家里重要的事情,我一件都没有落下,非常重视家人的情感交流。

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我的妻子,就像那首歌唱的“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上,她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当工作完回到家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和谐温馨,任何事情哪怕不愉快都可以在这个地方消化掉,家是我的避风港。

工作之余,我喜欢在家里弹弹吉他。我上大学的时候,父亲给我买了一把吉他,后来玩得熟练了,还组了乐队,甚至开班教学。毕业那会,大家一起唱歌,有人即兴演唱,我们就即兴伴奏。音乐带给了我终身的“财富”,可以在忙碌之余陶冶情操,舒缓精神压力。

我从事脊柱外科20多年,完成了所有颈椎、胸椎和腰椎等各类常见和疑难复杂的脊柱外科手术,主刀手术5000多台。涓涓细水汇成江河,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台一台手术,一天一天加班做出来的。

我还记得最开始做第一台手术的时候,刚接手主刀医生的职责,从原来当助手到独立做手术,压力非常大,因为以前就算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有我的师傅在前面顶住压力,现在我自己变成了高个子,要撑起这片天,做好每一台手术。无论碰到任何情况,医生都要保持冷静,不能慌乱,因为我们站在前头,就跟将军带兵打仗一样。

对我帮助很大的是我的硕士导师尹庆水教授,是他带我入门的,传授给我很多先进的理念。在颅颈交界区上颈椎手术领域,有“一北一南”的称号,“北”是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是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后更名为“南部战区总医院”)。我当时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跟着他学了很多东西,对我帮助很大。他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我来具体实施完成,我们从开始默默无闻钻研一些医学研究,到后来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做成了全国非常出名的项目。

导师退休之后,我就开始挑大梁,来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亦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工作,很多患者也认准我,来到这边找我就诊。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院长宋尔卫院士高瞻远瞩,对医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临床和科研并举,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医院,并大力支持我们这些临床上的专家能手,使我们能够安心进行临床工作,惠及百姓。

我国脊柱外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技术上已经非常领先,但大环境还有一点浮躁,我希望年轻一辈能够踏踏实实做事情,不断充实自己,同时应该更具开创性的精神。很多人都在不断重复别人的劳动,缺乏原创。我们应该要有自己创新的技术和理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就。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我觉得国内的医疗环境还有一定的改善空间,社会和舆论应该给予医生更多的尊重和包容。尤其是前几年的伤医事件,让医护人员很寒心。医学生可能需要读到博士,学到三十多岁还没有正式工作,年轻的时候收入也不高。伤医事件会让学医的人变少。

这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大家跟医务工作者接触变多了,更加尊重理解这个群体的付出,也认识到了学医的重要性,更多年轻人选择了从医。这需要舆论的积极引导。当然,医生也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首先从技术层面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而且需要对患者有人文关怀。

我的儿子选择读医,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尊重他的选择。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里,尊重和自我实现是最高的层次。我觉得当医生实现了自我价值,当病人非常痛苦找到你,然后开心健康地离开,甚至有些人成为你终生的朋友,我得到了很多“回报”,这种“回报”是指精神上的回报和满足感。当然,学医从医的过程很辛苦,但实际上你想在任何一个行业做得好,就是需要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成功,每个行业都是这样。

我希望孩子能够超越我,他有这方面的资质。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希望他能够扬长避短,在同辈中脱颖而出。如果孩子有兴趣从事我的专业领域,可以接过我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传承下去,攻克更多的医学难题。如果他有自己的选择,我也会充分尊重他的决定。

“追赶父亲的步伐”

小艾(儿子):某医科大学2022级临床医学专业大一新生

读医是我自己选择的,爸爸让我自己选择喜爱的专业,母亲持中立意见,她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毕竟当医生比较辛苦。我对生物化学感兴趣,动手能力也不错,感觉自己比较适合当医生。

在我心目中,父亲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医生,他对所有的病人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父亲一直很忙,不过节假日他会尽量花时间陪伴家人。平时在一起,遇到感兴趣的医学话题,我会咨询父亲,更多时候我们可能聊共同的兴趣爱好,例如打羽毛球和音乐。父亲会多种乐器,小时候我在家弹钢琴,父亲弹吉他,当时很崇拜父亲,现在也觉得他非常厉害。

可能别的小孩比较怕医院,我一点都不怕,还会觉得很亲切。小时候,父母去上班,我就待在护士站里,跟一些年轻的医生护士玩。一旦有病房按了服务铃,他们就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跟他们的接触,也或多或少影响到了我日后从医的选择。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学医有顾虑,一方面是学业周期比较长,工作也辛苦,经常需要值夜班等等,另一方面收入不如金融或者互联网行业那么高。但我认为当医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职业,能够帮助他人解决健康的问题,对社会非常有用,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这条路。我不会后悔的。我希望本科毕业之后能够继续深造,以后到医院上班。如果有幸能够来到父亲工作的医院,我会非常开心。

想对父亲说,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给了我努力的方向。他所达到的成就和为人处事都给我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希望自己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拿到好成绩,追赶父亲的步伐,做一位合格的医生。

在中国医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想感谢所有医生为患者的辛勤付出,更感谢医护人员在新冠疫情中所展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感谢他们为大家的健康提供一份保障。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